新學期第一天就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
一個學生上課睡覺,還不顧班主任的提醒。一了解情況,原來暑假兩個月時間已經讓他養成了沒日沒夜玩遊戲的習慣,都開學了,作息還沒有調整回來,早上上課時間正是他的困點,困點到了就他最大,感覺天王老子也管不了他。
把他叫辦公室,我一看,問題好像還要更嚴重一點:
睡眼惺忪、滿身臭氣(不知道多少天沒洗澡了)、衣衫襤褸褲子上都是破洞(一點不誇張),頭髮亂如稻草,像是兩個月沒有理過發了,油發已經只能從中間向兩邊分開,否則就要遮擋視線;人麼歪歪斜斜的,也不正眼看你,一副「老師你趕緊批評我,我好回去睡覺」的無奈樣子。
我簡單分析了一下這個學生的情況:
非離異家庭、非留守兒童;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家裡好幾個孩子,平時忙於打工,疏於對孩子的管教。上學期爸爸就多次來過學校,在學業上明確表示對孩子不抱有希望,但孩子現在年齡小,就是希望他初中混出,然後再去打工補貼家用。
我在這個學生斜眼打量我的這段時間,腦子飛速運轉,然後得出了問題的癥結——家長。
解決好了家長的問題,其實這個孩子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於是,我先鄭重其事地向這位學生了解事情的具體情況,雖然從班主任那裡我已經聽過了,但是我讓他再講一遍,意義是不一樣的。
他說完,輪到我說了。我從他的衣著、髮型開始,到他的精神狀態,都仔仔細細給他進行了一番點評。每講一個內容,我都注意觀察他的表情,留意他是否認同我的說法。如果他表示不認同,我也給他辯駁的機會。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在意的不是他辯駁什麼,而是他有沒有認真在聽我說話。要想引導轉化一個人,前提是必須他要把心放到你這裡。起碼,這個過程中,他的心已經在我這裡了。
第三步,下重手。
我確定他已經認識到錯誤,並且已經把心放到與我的交談中之後,我決定下個重手。
我從電腦里翻出上一學年的學生違紀情況記錄,裡面赫然記錄著他的兩條處分信息:一個是因為在校抽煙受到處分;另一個是因為之後在校喝酒又加重了處分。今天也算是他三進宮了。
然後我緩緩地告訴他,「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我們並不歡迎違紀違規的同學。上學期你的表現你自己應該很清楚。學校也給了你改過的機會,但是你看看你開學第一天的表現,還是沒有一點想要讀書的樣子。那麼,根據學校的規定,你這樣的情況,是要做退學處理的!」
他很震驚地看著我,應該是吃驚我怎麼會突然畫風一轉,如此嚴厲起來,「睡個覺也要勸退?」他顯然有些措手不及。
我接著講,「你爸爸上學期來過學校,他對你的要求你還記得麼?」我引導他去回憶,目的是試探爸爸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高,是不是可以作為這次談話的籌碼。
很幸運,我發現他對爸爸這兩個字的觸動還是比較大的,於是接著講:「你爸爸說過,我的兒子讀書讀不起來也沒有什麼辦法了,但是做人還是要做好的!你現在這樣的表現,對得起你的爸爸麼?」其實,說句實話,因為接觸的家長太多了,我也忘記他爸爸有沒有講過這樣的話,但是我知道,這句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這麼說,肯定沒錯。
果然,他終於忍不住開口了,「老師,我這次知道錯了,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前面讓他退學的話,本身是嚇他的,既然他有認識到錯誤,還開口求饒了,那我自然也是要迴旋一下,要有一點表示的,但這個表示我感覺又不能表示得太徹底,否則前面的工作又都白做了。
於是我對他說:「你知不知道錯,老師一點也不在乎,我更在乎的是你家長對於這件事的看法。你退學也好、想繼續讀書也好,其實你說了也不算,這種關係到你一輩子的事情,需要你家長來和我談。你看一下,什麼時候約你的家長方便?」
他顯出了很為難的樣子。我追問,「你或者有更好的處理方案麼?」他呢喃了半天,我也聽不出在說什麼。
最後他很艱難地給了我他的決定——讓家長中午來。
中午,家長來了。
是個很瘦弱、老實巴交的男人。我把今天孩子的情況和他進行了反饋。他當然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是他平時不管孩子啊。
但是,我話是不能直接點破這一點的,只能試探,「學校有學校的規章制度,一個學生違反了學校的制度,學校如果不處理,這是對其他孩子的不負責,反過來去想,你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學生違紀也不管的學校,你也肯定不會放心,你說是不?」
他點點頭。
我繼續,「你的孩子的情況我已經和你講過了,根據學校的規定,像他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不歡迎他在校就讀的。這件事,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其實,大部分家長都不是能言善辯的,面對你的有備而來,他十有八九都會措手不及。這位家長也是。坐在我面前,只見他欲言又止、止了又想言,半天都沒有說出一個所以然來。
我為他做了總結,「第一條路,是回老家就讀,現在就可以去聯繫起來了;第二條路,休學一段時間,在家裡調整好了再來學校。」
他更加緊張了,因為顯然他哪條路都不準備要走。我其實心裡也知道這一點。我的目的也不是想讓他退學,而就是想聽聽他說困難。而這些困難其實也不是讓他說給我聽,而是想通過他的口說給在他旁邊戰戰兢兢的兒子聽的。希望這個兒子能聽出來,爸爸送他讀書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自己不好好讀書、不遵守紀律,後續又是多少麻煩的事情。
他果然開始說自己的困難。一說起困難他就變得口齒伶俐、滔滔不絕了。這正是我想要的。為了讓他說得更精彩一點,我充當起了「捧哏」的角色,認真傾聽的同時,也給他積極的回覆。他越說越起勁。再看他旁邊的兒子,一臉痛苦。
感覺他困難說差不多了,我也可以收網了,順便也要給自己一個台階下,於是我要假裝一下被他的困難「觸動」到了。
我對他表達了我的同情,「養個孩子真不容易啊,關鍵是還不聽話,你這個當爸爸的太難了!」他一臉認同地看著我。
我接著說,「有你這樣一位負責任的爸爸,我想他以後肯定會有所改觀的!」他顯然很受用這樣的話,露出了笑容。
「這樣吧,再給他一次機會吧。今天的事情我就不往學校報送了。但是,孩子的目前的這個狀況你也知道,是需要有改變的。你說是不是?」因為我明顯做出了讓步,家長對我後面的要求表現出了極大的認可。
我繼續說,「你看這樣行不行?趁現在中午時間,你先帶孩子回家洗個澡,然後找個地方給他先理個清爽的髮型吧。怎麼樣?」
他趕緊向我保證,「好的,老師,我馬上帶他去。」
再看看他兒子的樣子,原本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比較反感理髮的。但是經過剛剛那麼一些個大陣仗,此刻的他一言不發,溫溫順順地就同意和爸爸回去理髮了。
我下午再見到這個學生。嘿!已經是板寸頭,忒精神了!
1、要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不同學生不同處理方法。
這個學生過去是什麼樣子,是什麼樣的性格,有沒有極端行為的記錄,是單純的厭學還是叛逆。在處理學生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有所了解。對於這個學生的分析,我知道,他僅僅是厭學,同時帶有一點父母管理不嚴的問題,而後面的問題其實是最關鍵的。所以,這件事情上,處理學生是假,教育家長是真。
2、要注意處理事情的節奏。
處理學生問題其實是有節奏的,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冷靜,暴怒不應該是我們的節奏,最多只是我們的手段之一。在這件事上,學生本身沒有「攻擊性」,他只是累了,想在課堂上休息,但我們直接正面批評他對他也是不會有太大效果的。
所以,處理這件事情的第一步應該是把他引入到你的談話環境當中,讓他適應你的節奏。等他進入你的節奏之後,你再誇大處罰的力度,比如我提到的退學。不管真假,對於這個學生,我知道是肯定有效果的。
等他感到震驚了,你又千萬不要給他和你死磕的機會,像我這件事上,退學只是嚇他,你別讓他和你槓成他真的要退學了,這樣你就下不來台了。
最後,這件事的落腳點應該還是家長。利用家長要注意兩點:
3、不同家長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但有一點原則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面對的家長是千奇百怪的,什麼樣的人都會有,我們如果只有一種應對策略,那顯然是不可能一路暢通的。家長來學校之後,你也要觀察家長的情況、和他當時的狀態。
或是來勢洶洶找麻煩來的;或是老師讓我來我一臉懵就來的;或是對孩子很關心特意來找老師了解情況的;或是對孩子一點不關心,來學生只是敷衍老師的要求的;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但是,這些年的學生工作讓我感覺到,不管什麼樣的家長,我們在應對的時候,有一點原則是一樣的:就是大部分家長吃「捧」、而不吃「激」。你要激他有時也可以,但前提是你這個班主任在家長心目中有比較高的威望,否則久而久之家長容易有對立情緒,而捧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大部分家長,即使是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也很吃這樣的話,「你真的是一個肯為孩子付出的家長」,「有你的這樣負責任的家長,孩子真的不知道珍惜啊!」
這種心理具體叫什麼我不知道,但有一點是:在來學校的家長中,沒有家長是自認為對孩子不關心的。
這一點,就是我們用來引導家長的重要憑藉。
分享這樣一個案例,一方面是對自己昨天處理方式的一個反思、總結;另一方面也是給大家的學生管理提供一點參考的素材。學生問題是千奇百怪的,處理的方式也是千變萬化的。我的這個方式不一定好,也不一定最為有效,但我覺得,這個方式有以下幾個優勢的地方:
最後,我想說一句心裡話。學生問題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這也決定了我們學生問題處理工作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早上我們教育了學生,我們不能寄希望於下午他就得到轉變;這是不現實,也是自欺欺人的。
這個講法好像看起來挺讓人絕望的。但其實也不必。我們很多時候處理學生問題的目的,並不在於能夠迅速轉化學生,而是防止事態惡化。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功德無量了。
以這件事為例。可能一時改變不了這個學生懶散的個性,但是,起碼在上課睡覺、在校的儀容儀表這些事上,他的囂張態度得到了遏制。其他同學也會因為對他的處理而得到正面的促動。
在這一點上,不知道大家是怎麼考慮的,你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和我進行交流!
你好,我是君山,一線教師,愛談一點教育,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也喜歡分享教育問題、討論教育現象,歡迎關注我,君山期待與你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