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路老洋房和紗廠往事

2019-06-13   看懂上海

今年1月的時候,江浦路有一座老洋房完成了平移。對於許多不常在楊浦區來往的人可能不怎麼了解,但那裡的居民對它非常熟悉。在前幾年,老房子的居民開始動遷時,一位楊浦區的老先生就表示了他的擔憂,「江浦路104弄一排聯體別墅,至今保留鐵皮瓦楞屋面。走進空屋仍可感到別墅氣質,呼籲區文管會向區房管局發文明確保留。大家關注!」可見愛之深。

存在了117年的老洋房

江浦路上有一座建於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的老洋房,位於江浦路104弄,總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這是一幢建築風格鮮明的磚木結構閣樓,當時共建造了28幢,現在僅存一幢。

這座建築帶有明顯的英式風格,各單元外廊連通,外牆清水紅磚砌築,嵌縫細膩,裝飾柱與鑄鐵欄杆圖案相互呼應,立面裝飾線腳清晰,錯落有致的老虎窗、連續弧形的拱券和白色的壁柱雕飾充滿了異域風情,室內精美的木樓梯雕花、渾厚大氣的鑄鐵壁爐和碎花紋綠玻璃鑲嵌的門窗無不散發著濃厚的老洋房氣息。

2017年4月21日,江浦路104弄住宅正式被上海市楊浦區列為文物保護點。

去年年底,因為這座老房子位於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浦西岸上明挖段正上方,是實施隧道工程的一個關鍵節點——它南鄰楊樹浦路,西鄰江浦路,地理位置特殊,隧道自楊樹浦路進入江浦路就必須從它下方轉彎通過,難以避讓,於是決定對它採用「平移+回遷」的方案進行保護。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這座擁有117年歷史的文物保護建築,被分成四座單體向東平移,總平移行程約235米。在隧道工程完成後,它將回遷至原址。

當年的紗廠職員宿舍

楊樹浦路江浦路的這幢老房子建造的時候,楊浦一帶已經是紗廠林立,中國的紡織工業就是從這裡發展起來的。

俯瞰江浦路104弄老洋房

1902年,日商三井洋行收購了國人黃佐卿創辦的裕晉紗廠,更名為上海紗廠,同年在這裡建造了英式花園裡弄房屋28幢,供日商高級職員居住。

黃佐卿

黃佐卿,浙江湖州人,早先為生絲出口經營商,清光緒七年(1881年),在上海北蘇州河沿岸籌建公和永繅絲廠(又稱祥記絲廠),是中國人在上海創辦的第一家絲廠。他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上創出聲譽,打開銷路。之後,他又在楊樹浦路購地43畝,建成新祥記絲廠;1894年建成裕晉棉紡廠。而在將裕晉紗廠賣於日商後,黃佐卿勞累過度心力交瘁,不幸染上霍亂,病逝於上海。

住在江浦路104弄

一位老上海回憶了當年住在江浦路104弄的經歷。1991年,他家搬入江浦路這條弄堂純屬偶然,當時老房子動遷,需要自己解決「過渡房」,經父母單位與房管所協調,撥出一套三樓的房子供他家臨時借住。

搬進這幢房子時心情相當激動,紅色牆磚、石膏吊頂、厚實的樓梯和木門,以及房間裡的壁爐,處處都散發著神秘的魅力。但在面臨柴米油鹽時,就發現不是那麼美好了。一棟房子分了四家,三樓沒有獨立的煤衛,要和二樓人家合用。煤氣的事情好解決,定期騎自行車到齊齊哈爾路搬液化石油氣罐,燒飯的問題解決了。但和之前家裡獨門獨戶的居住條件相比,到了這裡要和鄰居分享公共設施,一下不大能適應。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江浦路畢竟留給他很多美好的回憶。祖母在這裡過了八十大壽,寬敞的走廊里擺了兩隻大圓桌,來了很多親戚朋友,老人可開心了。

1994年搬離江浦路以後,二十多年沒有回來過,在聽說老洋房平移的消息後,他特地回到這裡,還能找到些當年的影子。

上海紡織業的興起

江浦路上這幢老房子可以說是上海紡織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上海近代工業由紡織業興起並興旺。開埠以後,英國人開始在這裡自由經商,其中最熱門的兩個產業就是造船廠和紡織廠。光緒十五年(1889年),李鴻章在上海創立中國第一家近代棉紡織工廠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早期的民族工業也是從紡織業開始興起。

上海機器織布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華資紡織工業迅速發展,日商紗廠競相開設。1922年,上海有棉紡錠175萬枚,其中華資77萬枚、日資72萬枚,英資26萬枚。針織、巾被、毛紡織、印染、絲綢、線帶等廠相繼出現,形成上海紡織工業的初步規模。

上海機器織布局地處楊樹浦路87號,即今上海電站輔機廠西廠和上海第四碾米廠所在地。這是上海乃至全國第一家官督商辦的機器紡織廠。大門設在今寧國路口;西側為帳房、幕友、司事等辦公地;東側是主廠房。當時有美國制紡紗錠3500枚,英國制織布機530台,規模甚大。

由英國紡織機械製造商道白生和巴洛公司製造的紡織機,原為三新紗廠所有,後被榮氏申新紡織公司收購

1893年10月19日因遭火災,全廠焚毀。同年十一月,盛宣懷與聶緝槼負責建新廠,並改名華盛紡織總廠,以後又先後改名為集成紗廠、又新紗廠和三新紗廠。民國20年(1931年)成為榮氏產業,遷至澳門路150號,建造新廠房,並更名申新紡織第九廠(今上棉二十二廠)。

楊樹浦路上還有不少紡織廠——

上海第五毛紡織廠

前身系英商怡和紡織有限公司怡和紗廠。1894年英商怡和洋行運紗錠2萬餘枚來華設廠,被中國海關扣留。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允許外商可以在中國開設工廠。翌年,英商怡和洋行集資150萬兩白銀(其中華籍股100萬兩)擇地楊樹浦路670號建廠。這是英商在華開辦的第一家紗廠。

在建中的新怡和紗廠

1921年3月,該廠與同屬怡和洋行的楊樹浦紗廠、公益紗廠合併成為怡和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資本為600萬兩白銀,經營棉、麻、毛紡織品業務。

上海國棉九廠

楊樹浦路2086號是日商上海紡織株式會社舊址,建築靠近臨青路口,南側是黃浦江邊,解放後為上海國棉九廠辦公樓,現在為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所有。

至民國26年8月(1937年),以日商的紡織企業占絕對優勢,僅日商上海紡織株式會社就有6家工廠。上海國棉九廠是上海第九棉紡織廠的俗稱,建於1895年,曾是上海老牌的大型紡織企業。

辛苦勞作的紡織女工

在上海紡織業里不能不提到的是紡織女工這一曾經數量非常龐大的群體。在最輝煌的年代,從業人員達到了50多萬。

一位作者提到,當年他的母親出生在揚州,家裡以彈棉花為業,1925年全家到上海謀生,就在紗廠和紡織廠十分集中的楊浦臨青路貧民區租了一間帶閣樓的房子,棲下身來。母親的三個姐姐都在裕豐紗廠做工人。外婆則在裕豐紗廠的工房裡給女工們燒飯。

裕豐紡織株式會社遺址

1932年,13歲的母親虛報了兩歲就到裕豐紗廠去做童工。先是學徒,當下手,干粗活,沒一年就被調到細紗車間當工人。細沙工是個細活,整理、牽伸、加捻和成形都要用心去做,所以工資比其他車間稍高些,乾得好,一月能掙十多元錢。但車間濕度很大,溫度也不低,幹活是一刻不得停,根本坐不下來休息,收工時經常是全身濕透。

那幾十年正是紡織業發展迅速的時期。現今的老一輩上海人里,少不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入紡織廠工作的。

粗紗車間擋車工的工作場景

1968年秋,上海第三十一棉紡織廠接收了一批統一分配進廠的中學畢業生共760人。他們是1966、1967屆初中或高中畢業生,年齡在18至20歲左右。

三十一棉的前身是1958年掛牌的公私合營上海楊浦棉紡織印染廠,它由三家華資紗廠(申新五廠、申新六廠、榮豐二廠)合併而成。對於1968年被統一分配到三十一棉的「老三屆」中學生來說,她們對棉紡織廠是完全陌生的,進廠成為她們人生的重大轉折。

女工是紗廠一線工人,工種主要有擋車工、落紗工。擋車工的工作是個人分片巡迴操作,在持續行走中查看高速運轉的紗錠或織機,快速處理故障。當班時的擋車工思想必須高度集中,手眼並用,快速完成操作,每天的工作極為疲勞。

棉紡廠的精梳車間

當班時,機器一般持續運轉,擋車工的吃飯、上廁所都受到限制,只能輪換去,人手緊張時難免會顧不上。車間裡的一切生產設施都是根據產品生產的需要設置:恆溫、恆濕、通風、採光。擋車工的巡迴操作伴隨機器運轉的聲響節奏,按規定的巡迴路線、步速,完成規定的操作動作。

機械噪音的影響也很大。車間工作環境噪聲很大,相距一米說話就聽不清,只好做手勢,吹哨子。長期嘈雜的工作環境使噪音性耳聾成為紡織女工的常見病。

1968年8月進廠的新工人上崗工資標準為36元。當時輪轉班的中、夜班都沒有津貼。

一位紡織女工回憶:「為了好好上班,我在廠里的宿舍(不收費)住了八九年。當時一間大房間住20人,兩層鐵床,我睡上鋪。整天像個機器人,上班、吃飯、睡覺。當時我每月給家裡20元,自己買飯菜票約10元,吃得很省。輪到做夜班,下班後就回宿舍睡覺,到下午四五點時吃個饅頭,半夜吃碗面,或者飯加捲心菜、豬油渣湯(3分錢),總是覺得吃不飽。」

儘管如此,儘管辛勞一生,當許多人離開工廠的時候,還是對那裡充滿感情,那種與同事像姐妹一樣日夜相伴的情誼,現在也是不多見了。

(綜合:《重遊江浦路104弄老洋房》作者 老周,《紡織女工與上海工運 ——母親的青年時代》作者 史嘯虎,《致青春:紡織女工是怎樣煉成的》作者 羅蘇文)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