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糾結。
糾結來自何方,來自我們心中,源自我們對人、事、物的執著。看《易經》的卦象,「離中虛」,「離火」代表心,古人通過離卦告訴我們心本應該是空的,用來盛滿愉悅、歡喜。
而如今我們的心卻被繁雜瑣事所包圍,尤其在網絡傳播無處不在的今天,我們的大腦擁塞進各種信息,因此我們比人類任何一個時期更容易焦慮。
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淡定,常常在口頭上說:遇事放下;我已經放下了;這事根本沒入我心......事實卻是,念頭經常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一句話、一個人、一件事就可能使我們背負一生。也許當真正放下人、事、物對我們的誘惑之際,才是內心擺脫執著之時。
01 活在當下——最洒脫
佛家講輪迴,輪迴看不見摸不到,所以你不知道前世、後世是什麼樣子,於是得道之人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家倡導活好當下,《黃帝內經》中類似的意思叫「志閒而少欲」。「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對過去的記憶,寫日誌,就是記載過去發生的事情;「志」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對將來的企盼,志在過去的另一種寫法是上面一個「之」,下面是「心」,將來要幹什麼,心往哪走,我們經常說要有遠大的志向。
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這個志不是指當下,所以「志閒」意思就是,不要老糾纏在過去的那些事情,特別是令人過度悲傷或者高興的事上。
也不要好高騖遠,妄想一步登天,殊不知「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黃帝內經》告誡大家想身心健康,活的愉快一些,把過去的和將來的事情都放一放,認真面對現在,活好當下。
什麼人老在糾纏過去的事呢?早期老年痴呆的病人,記憶力減退,剛發生的事記不住,買的菜一轉身就不知放在哪裡了,而對過去的、曾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如曾經經歷過的戰爭、參加過的某種政治活動、失去的親人等則記憶較好,許多細節都能清楚複述出來,這就是所謂的遠期記憶較好。
當然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記憶會逐漸消失,因此作為子女,如果父母常常回憶過去的人或事,有可能是老年痴呆先兆,還是及時就醫為好。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拜請已經得道的老和尚:「您得道之前做什麼?」老和尚答:「我得道之前做三件事——砍柴、挑水、做飯。」小和尚又問:「那您得道之後做什麼呢?」老和尚答:「我得道之後做三件事——砍柴、挑水、做飯。」小和尚再問:「同樣做三件事,得道前和得道後有什麼區別嗎?」老和尚笑著回答:「當然有區別了。我得道之前砍柴時想著沒有挑水,挑水時想著沒有做飯,做飯時想著明天還有這三件事;得道之後砍柴即是砍柴,挑水即是挑水,做飯即是做飯。」小和尚摸摸腦袋,頓時開悟了。
小和尚悟到的就是活在當下,也許在我們雜念叢生的時候,回味一下這個故事,有利於擺脫那種糾結的心態。
02 凡事放下——不勞心
凡事放下,這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標,但真正做到何其難?分享三個影響我的故事,也許對您做人、做事、待物,保持心理健康有益處。
上大學時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老和尚攜小和尚遊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我們的內心不僅羈絆於人,有時也為物所累。我的好友郭光碩先生是一款德國旅行箱在大陸地區的總代理,他和我說,有一次和全球總裁一起去開會,他一路小心翼翼地拎著自己的旅行箱,而總裁先生卻漫不經心地拉著箱子自顧疾行,絲毫不去注意路上的顛簸障礙。箱子剮得傷痕累累,他忍不住問為什麼不珍惜自己生產的旅行箱?德國總裁的解釋就是:一個好的產品不應該成為人的負擔,顧客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這件事使他感悟到,人怎能被物所累,物盡其用就好了,千萬別放在心上。
快樂與物質多少沒有關係,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南懷瑾先生的書里說過這樣的事:一個財主精於算計,每天記帳打算盤到深夜,睡又睡不著,年紀又大,當然很煩惱痛苦。挨著他的高牆外面,卻住了一戶很窮的人家,夫妻倆做豆腐維生,每天凌晨起來磨豆子、煮豆漿、做豆腐,一對活寶窮開心,有說有笑,快快活活。可是這位富商,還睡不著,還在算帳,攪得頭暈眼花。
財主老婆說:「老爺!我們太沒意思!還不如隔壁賣豆腐這兩口子,他們儘管窮,卻活得很快樂。」這位富商聽了太太這樣講,便說:「那有什麼難,我明天就叫他們笑不出來。」於是他就開了抽屜拿了一錠十兩重的金元寶,從牆上丟了過去。那夫妻二人正在做豆腐,又唱歌,又說笑,聽到門前 「撲通」一聲,掌燈來看,發現地上平白地放著一個金元寶,認為是天賜橫財,悄悄地撿了回來,既不敢歡笑,更不想歌唱了,心情為之大變。心裡想,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不能泄露出去給人家知道,可是又沒有好地方藏,放在枕頭底下不好睡覺,放在米缸里也不放心,直到天亮豆腐也沒有磨好,金元寶也沒有藏好。
第二天,夫妻倆商量,這下發財了,不想再賣豆腐了,打算到哪裡買一幢房子,可是一下子發的財,又容易被人家誤以為是偷來的,如此商量了三天三夜,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還是得不到最好的方法,夜裡睡覺也不安穩,當然再也聽不到他兩口子的歡笑和歌聲了!到了第三天,這位富商告訴他的太太說:「你看!他們不說笑、不唱歌了吧!辦法就是這麼簡單。」
這裡我想提醒朋友們,當你奮鬥到某一天,物質得到極大滿足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
03 孔子的藥方——思無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就是《詩經》。孔子刪定上古傳下來的三千多首詩,編成三百零五篇,即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孔子認為,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就是「思無邪」。「邪」字在古文裡邊要讀做xiá,「邪」就是雜念,詩歌裡邊沒有雜念,沒有邪念。心中無雜念,怎麼看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看他能否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則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不愧為一代聖人,他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被景致所迷惑,秋天惆悵,春天癲狂;遇到開心的事則手舞足蹈,遇到難事又垂頭喪氣,這都是不健康的表現。
我想,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暫時到不了聖人的境界,難免為事物所累,觸景而生情。如要保養身體,我們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莫不如遠離是非,眼不見,耳不聽也可以心不煩。譬如看體育比賽,你抱著希望看現場直播,結果往往以失敗告終,作為球迷憋氣又窩火。為了避免生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看,利用看球的時間做些其他有意義的事。
誦讀五遍《陋室銘》心情馬上豁然開朗,這種誦讀要用心。《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認真誦讀,會有和中學時死記硬背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