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固執,可能就有多無知

2019-07-29     525心理網

01

「固執」一詞,後面往往跟著的是「己見」。生活中,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的人和事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倒不是說「固執」就完全不對,特別特別自信、站在絕對的真理一方的堅持和固執倒也罷了,如果只是性格上的「固執」,一根筋,往往就是認知方面的問題了。

「不撞南牆心不死」,說的是固執的人的結果。但有的人,即便撞到南牆,也不會反思自己的固執,依然會撞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直到頭破血流,無可收拾。

女兒很小的時候,有一年冬天,外面下著大雪。不知怎麼翻出一雙涼鞋,非要穿著出去,大人不讓去,講事實擺道理,統統不管用,他爸就讓她穿著涼鞋出了門,讓她必須在外面站夠十分鐘才回來——那是她固執地非要在下雪天穿涼鞋出門的代價。

結果,她在雪地里呆了不到兩分鐘就又哭了,要回家,腳凍得受不了……她只知道涼鞋漂亮,不知道下雪天室外溫度在零下,腳會冷會凍傷會痛苦難當,她對冬天對下雪天對零下十度沒有概念沒有認知。但又不肯聽大人的話。

我當時在外地出差,回來後聽說這件事。就想起了管理學中的「火爐效應」。

一個火爐放在那裡,火焰熊熊,小孩跑來跑去,大人喝止「離遠點,別碰到爐子」,小孩根本不聽,仍然跑來跑去,那個潛在的危險讓大人焦慮,熊孩子又不聽話。怎麼辦?據說最有效的辦法是把小孩抱到爐子跟前,讓他觸碰一下火爐——讓小孩感知到「燙」,有痛苦的體驗,知道不小心會有危險,就會聽話了。

這一「火爐原理」被應用到管理中,用「火爐」來比喻制度和制度的執行,倒也顯得十分貼切。違背制度者應該得到相應處罰,承擔相應後果。

如果我在家,大概也會讓她穿上涼鞋去雪地里感受一下、認知一下什麼是冷,什麼是凍,什麼是涼。不然就多翻幾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想好怎麼跟孩子講道理;不然就只能開打,但據說打,又是家長無能的表現。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妹妹小時候,大概四五歲吧。麥收時節,天氣已經很熱了,她翻出一件很漂亮的上衣,應該是秋冬款,非要穿在身上。我媽說教不過拗不過,就是讓她穿了出去,她只在外面玩了一會兒,就滿頭大汗乖乖跑回家自己脫了下來。

這件事以及我閨女「下雪天非要穿涼鞋」一樣,在我們家是經常會被提及的「陳芝麻爛穀子」,歷久之後,是開心的話題。小孩子的固執里,固然藏著低水平的認知,那也是他們生命中探索求知的必經之路,有些是成長的代價。

比如閨女剛上高中時買過一輛電動車,千叮嚀萬囑咐讓她把車騎進學校放在車棚,她圖省事固執地認為「沒事」,總是偷偷放在校門外,結果被小偷偷走了。她以為「比我的車好的多的是,小偷肯定會偷好的……」她以為小偷跟她想的一樣。

遇到這種「讓他向東他向西,讓他打狗他攆雞」的小孩,對大人真是考驗啊。難怪有的媽媽講:孩子是上天派來考驗我的耐心的嗎?

小孩子固執頑劣,有時難免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價,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比如你讓他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少玩手機……他固執地不好好讀書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這種「固執」里,藏著的是無知者的無畏。

02

小孩子缺乏常識是可以被原諒的,有時甚至還是可愛的,換作成年人,如果一味地固執己見,就難免讓人恥笑或者討厭了。比如在野生動物園裡的遊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比如

很多年前讀過一個女作家的文章,她爺爺當年從海南考到北京,進入大學堂的第一天,有同學圍著他轉圈,像看猴一樣,說想看看他是不是長著尾巴。

在同學的認知里,海南屬蠻荒之地,人還沒進化好,應該拖著猴子一樣的尾巴才對。這大概不是有意的侮辱,如果不是女作家的爺爺被驗明的正身,那個同學大概還會固執地「我以為那裡人人長著猴尾巴」。

一個人如果讀書不夠多,行路不夠遠,履歷不夠豐富,視野不夠開闊,思維不夠活躍……認知水平往往就比較低,容易缺乏判斷力,如果再不虛心,但容易表現出固執。

我媽經常提起一件事,在她的少女時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還是一個「神話」。村裡小腳的老太太聽到這種話便以為「有了神了」,說「打死也不信」。

她們才不相信「毛主席在北京講話,在家裡躺在床上就能看到……」老太太們固執地不相信的事,如今早已經變成了現實。

她們為什麼固執地認為不可能,認為別人說的話神話,除非「有了神了」?還不是因為她們從來沒有走出過村子,有的甚至從來沒坐過汽車,很多人連火車都不曾見過,連縣城都不曾去過……

說起火車,想起60年代初我爸參軍時親歷的一件事。他們駐軍在津浦線附近,新兵連有個戰士第一次見到火車,他大概是驚呆了吧,說了一句後來被「眾所周知」的話:這傢伙躺著都跑這麼快,要是站起來,得跑多快呀!這個叔叔不是固執,是因為沒有見過火車。

說起火車,我就扯遠了。

03

我自己也有過印象深刻的固執,說起來都不好意思。

還記得當年有部影片《張鐵匠的羅曼史》,我沒看過這個電影,但每天上學能看到宣傳欄上的海報。有天在家裡跟我爸爸爭執起來,我固執地認為「羅曼史」是個女人的名字……還跟我媽嘟囔說我爸不對。

我爸頗有耐心,他問我:「羅曼史」是人名怎麼前面有個「的」呢?張鐵匠的……羅曼史啊。

我雖然沒學語法不懂劃句子成分,但也知道按我的理解講不通。當年我還在讀小學,哪知道「羅曼史」是romance的音譯,是浪漫的愛情故事啊。後來……我意識到自己理解錯誤,不禁為自己的固執臉紅到現在。

還有一次。在學校里跟一個女同學爭執起來,楊振寧的岳父是杜聿明還是誰(當年還沒有翁帆)。這種問題如今百度一下分分鐘知道答案,但當年只能靠讀書或找更權威的人諮詢答案。同學說是杜聿明,我說的是另一個人國min黨高官,忘了「我以為」的是誰,已經不重要了。

總之是同學的答案正確。我後來在書上看到,驗證了她的正確,專門跑去找她,跟她說:「你是對的。」那個女同學很詫異,我至今還記得她的表情。

聽老師講過認知的四個層次: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據說在現實生活中,95%的人都處在第一層次。固執的人,大都停留在這一狀態。蘇格拉底的境界最高,他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大概因為曾經的固執,曾經的出糗,更大概是因為年齡的緣故,因為知道這世界上真正厲害的人物都很謙虛,從不固執己見……所以,我努力避免讓自己陷入固執的境界,我不與人做無謂的爭執,我不會跟別人抬槓,不做「槓精」。

一直以來,我喜歡的狀態還是:快樂地生活,一邊陶醉,一邊自嘲。

作者:丁是丁

來源:簡書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QvQXmwBUcHTFCnfDn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