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山路上的茶葉門市部,承載著一代泉州人的茶水記憶

2019-07-15   微觀泉州

茶葉門市部在中山路的泮宮口。水洗石般粗糲的外牆上有兩排浮起的字,上一排是黑色的「泉州市茶葉加工廠」,下一排是褪去了朱漆的「茶葉門市部」。

在泉州文化歷史中心許月才的記憶里,這門市部里的茶葉品種幾乎囊括了所有,從最出名的「一枝春」到「留香」、「合歡」,再到「武夷清源茶餅」,也有最末的茶葉梗。

門市部是中山路上繁忙的一家店鋪,兩層騎樓里,一樓是店鋪,二樓是職工宿舍。它緊鄰泮宮口曾經的中菜市,與金魚巷原來的人民電影院相近,是泉州人的菜籃子和精神娛樂交匯的地方。

這裡早已物是人非,商鋪的業態幾經輪換,但好在後來人沒有破壞這廊上的老商號,讓它在今天依舊可以素雅地示人。

一枝春

「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六七十年代,喝茶是有點奢侈的事情,茶更多地被當做藥用,可以清熱解毒。」許月才說,只有知識分子和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才有飲茶的條件,他家沒有茶葉,只有發燒感冒的時候,難得能嘗嘗茶味,買上一小包虎標萬應茶或水仙種,清肺降火一下。一包1毛錢,只夠泡一次。

中山路

他說,當年的學徒工一個月的薪水八到十二塊錢,一泡茶的價格抵過一天三分一的薪水。茶葉價格不菲,平常人家遇到白事時,上這門市部買上二兩茶葉梗,放到大鍋里煮煮,茶味淡了點,但幾十上百號人也就夠喝了。

上世紀80年代,許月才在泉州市供銷社下屬的果品公司上班,那時候茶葉工廠和這門市部都是果品公司的下屬單位,他對這茶葉門市部也算熟稔。

他說,當時茶葉門市部里有許多明星產品,如「一枝春」在海內外聲名顯著,「泉州人外出談生意,帶上一包當做禮物,別人都會對他另眼相看。」

一枝春也成了門市部里最貴最緊俏的茶,每次上市,茶葉工廠就要做好分配比例,讓各個鄉村門市部也配比到。但即便如此,想要買上一包,經常還是要托關係、開批條。80年代初為了買兩盒一枝春送僑胞,許月才特地到上級業務單位塗門街的茶果站開批條,再來門市部提貨。

除了送人,一枝春更是待客的好物。春節和普渡,親朋匯聚家裡,能請他們喝一枝春,那是很高級的禮遇了,大家稀罕得跟吃了頓大餐一樣開心。

「茶葉買回來當天,一般都是先給自己沏一泡,解解饞。餘下的保存起來,待到普渡再拿出來。」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為了不讓茶潮了味散了,要用一層又一層的袋子將茶葉包起來。

鴻記茶莊

除了一枝春,茶葉門市部里的「武夷清源茶餅」也是明星般的存在。

我們若再往歷史深處探尋,其實在民國時候,茶葉門市部的所在處是「鴻記茶莊」的店鋪。

中山路

在那個年代裡,鴻記茶莊是泉州茶界相當出名的一家商號。第一代茶莊的掌門人倪志元,曾在武夷山用40多味中藥末合和武夷茶末,製成茶餅,命名為「武夷清源茶餅」,並在泉州開設鴻記茶莊,進行銷售。

「倪志元有個兒子名叫倪鄭重,在泉州是位名人,對茶葉研究頗深,著書出版《倪鄭重茶葉論集》。」研究地方文史的許月才特地查找了歷史資料,他介紹,倪鄭重年少時在省內的多所農校求學過,專門學習茶葉知識。1943年,28歲的倪鄭重從父親手裡接過鴻記茶莊,任茶莊經理。

武夷清源茶餅是茶莊的主打產品,是飲品但兼具藥用價值,知名度已經打開,但倪鄭重依舊大膽地對它進行了一番改良。他改用水吉茶末代替武夷茶末,精研中藥配方,改進位茶工藝,更新包裝和標誌。

上世紀30年代的中山路

新制的武夷清源茶餅,茶味更為香醇,能退熱解毒,幫助消化,而且茶餅沖泡方便,一時成了省內外出名的茶葉名牌。「過去下南洋的華僑歸來省親,要離開時,就要買一些這茶餅,一同帶到海外去。」事業更上一層樓的茶莊,也成了泉州的工商大戶。

50年代,公私合營的浪潮來到,倪鄭重將鴻記茶莊和店鋪、連同武夷清源茶餅的配製秘方及製作方法,全部貢獻了出來。鴻記茶莊的所在,便是後來的茶葉門市部。

武夷清源茶餅的歷史配方有中藥四十多味,昔日的青龍巷果品倉庫名叫「新巷倉庫」,與筍浯溪畔的「一堡倉庫」一起成為茶葉加工廠的中藥儲存倉。

這處「茶葉門市部」不僅有著一代泉州人的茶水記憶,也承載著一段鴻記茶莊與中山路共榮的歷史。雖然如今它僅剩門牆上斑駁了的店名,但那便是歷史縫隙引你深入的入口。

來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