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了10年編制,終於在35歲之前考上!對考編如此執著,值得嗎?

2020-01-11   軼工坊

我們把考公務員、考公辦中小學教師、考事業單位等通過考試獲得體制內工作的行為稱為考編。如果能順利拿下考編,就意味著獲得了一份體制內工作。不管是公務員、公辦中小學教師,還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都是由國家或地方財政擔負他們的工資和福利。不出意外,可以過上一輩子「小富即安」的生活。

關於考編,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沒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大家普遍認為,雖然不少人把體制內工作貶得一文不值,但在考編這件事情上,人們卻相當熱心。

在我寫的那篇文章中,有超過一千條評論,其中有一條引起了筆者的注意。該評論說道:「我以前有個同行,女的,考了10年編制,孩子都不生,終於在35歲之前考上事業編」。我不禁對這位朋友的前同行肅然起敬,無論她做得對不對,她對夢想的執著和堅持,的確讓我有些自慚形穢。

雖然堅持考10年編制的情況很少見,但我們身邊有相當多的人,已經花了三四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考編上。在他們身上,有一種「不考上編制不罷休」的精神。那到底是什麼支撐著他們如此努力呢?他們對考編如此執著,值得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們為何如此熱衷考編。

編制,不僅是工作穩定的象徵,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它能帶來穩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會地位。對普通人而言,他們努力學習、考大學,主要就是為了讓自己能過上比較好的生活。而普通人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他們如果讀完大學就創業,在沒有掌握絕對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大多會成為創業場上的「炮灰」。此時既穩定又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體制內工作,成為了很多大學畢業生的首選。

再者,近些年就業形勢嚴峻,找份體面的工作不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還可能隨時被辭退。這種狀況下,體制內工作的穩定性就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對大學畢業生和其他社會人員的吸引力就會大增。

說到底,人們拼盡全力去考編,一是生活所迫。因為在他們那個就業層級,市場很難提供比體制內更好的工作;二是考編很公平。沒有資源和人脈的普通人,只能通過公務員考試、教師招錄考試、事業單位招錄考試等方式,與其他普通人公平公正地競爭,大家不拼資源、不拼人脈,拼的是學識和工作能力。

也有部分堅持好幾年考編的大學畢業生,是被父母逼的。受傳統思維的影響,他們的父母對考編情有獨鍾。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他們不得不「熱衷」考編。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人們執著於考編,值不值得。

這是一道成本計算題,花幾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準備考編,必定要耗費不少精力。有些考生還連續幾年參加各種筆試培訓班、面試培訓班,所花費用不菲。如果最後因年齡超限,或其他原因無緣體制內工作,自己投入的精力和金錢就全部打了水漂。這樣看起來是有點不划算。可是大家在努力實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怎麼可能不耗費精力?考編如此,做其他事情同樣如此。

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成功也是有幾率的。付出了較多的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幾率會大一些,離成功也會更接近些。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靠著這樣的信念在不停地努力嗎?

若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編制,就意味著得到了一份幾乎不會失業的工作,以及父母的「無比開心、無比安心」,此時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當然,筆者並不是提倡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去考編,進入體制內。事實上,體制內工作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受制於各種因素,進入體制內工作的人們,在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覺得自己有實力,如果認為體制內工作「枯燥而清貧」,就不應該去報考公務員、教師或事業單位,社會有更多更大的舞台等待你去施展抱負。

考編也好,不考編也罷,都只是人們的職業選擇。人們的職業選擇總是變化的,那些通過考編進入體制內的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也可能會辭職換工作。但無論做出什麼選擇,請在做出選擇的那一刻,就投入一百分的力氣並長期堅持,這樣即便不成功,自己也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