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潮流之中,文人一直是以「清高孤傲」來標榜自己,這也導致了古代書生多貧寒的狀況,而傲氣是精神可嘉?還是狂妄自大?答案終究是大眾來評判,就像是東晉詩人謝靈運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一樣,他的傲氣被世人所敬佩,而在當今書法界,一位大師的傲氣卻被人所質疑。
范曾
他便是著名書畫家范曾,一個被稱之為「當代大儒」、「國學大師」與「書畫大師」的人物,在名譽與頭銜上他拿到「手軟」,卻也有著「中山狼」、「小人得志」等評價,褒貶不一的他,既有著榮譽,也有著質疑,尤其是他的書法,在如今更是評價不一,有人視之為大師之作,卻也有人質疑沒水平,稱之為「帳房先生的字」。
范曾書法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在歷史潮流之中,真正完美的人物,或許只能用杜甫的詩「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來回答,而對於范曾這樣的大師來說,書法造詣究竟如何呢?一向孤傲的范曾先生,在評價自己書法時,用杜甫評價李白的詩句來自詡,稱之為「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范曾
如此評價清新脫俗,范曾的傲氣值得可敬,但也很難看懂范曾想要表達好與壞,其實范曾想評價自己書法是「清新俊逸」,清新為何意?在范曾看來,書法能達到大師境界,必定是獨特創新的,而「清新」則是對自己書法獨特性的肯定,俊逸又是何意?書法講究行雲流水,給人一種筆走龍蛇的美感,俊逸便是此意。
范曾書法作品
由此看來,范曾書法既有章法,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創新,堪稱為大師?對於范曾自己來說,他自詡為「500年來第一人」,而這一點也得到了諾貝爾物理文學獎楊振寧的肯定,評價范曾是「幾百年來的大師、大書法家、大畫家,並且無人能比」,但真的如此嗎?
楊振寧與范曾
傲氣雖然值得尊敬,但常言道「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范曾的自詡也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諷刺,清華大學教授肖鷹便認為是「罵的人還少」,並且表示「我確切知道,無論美術界,還是學術界,對范曾其人其畫(更不用說其詩作與書法)評價低者不乏其人」。
范曾書法
作為清華大學教授,直言各個學界,對范曾書畫評價很低的人不少,也讓很多人開始真正的質疑范曾的書畫造詣,尤其是在著名收藏家郭慶祥,在《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中,說到「范曾自我吹噓和過度包裝,雖博得名滿天下,卻虛而不實」,言外之意也就是認為他「就會吹」。
范曾書法
一個自詡一個罵,或許對於大眾來說,這只是文人相輕的結果,其實我們細看范曾的書法,也能看出很多問題,在用筆上,他很喜歡「提」跟「按」,因此導致了粗細不一,哪怕是一橫一豎,都很難有橫平豎直的時候,在結構上,范曾的作品多數鬆散,不考慮書法結構的美觀性,所以看起來又有些雜亂,章法上更是以創新為主,很少有書法章法的勁足之氣,由此看來,自詡是「500年來第一人」的書法造詣,終究有傲氣成分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