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唐代是中世紀的黃昏,宋代則是現代的拂曉時辰。活色生香、充滿煙火氣的宋代城市生活,折射了宋人在政治、文化、個人生活方面的理想和精神追求。那一度像是黃帝夢中華胥國一般的理想國。
最近有一個熱度很高的模擬經營遊戲,以明朝的應天府和蘇州城為藍本,遊戲畫面仿照《清明上河圖》而設計的《江南百景圖》。既要興建城市、規劃布局,還要安排居民起居生活,讓每一個住進應天府的人,都能迅速找到落腳點,給自己安排一個恰如其分的社會角色。
你可能會有疑惑,這不是明代的城市麼,怎麼會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圖》?其實,《清明上河圖》不是只有張擇端畫的那一張,之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清明上河圖》仿本,兼備這個時代的特色。
據統計,現存於世的《清明上河圖》就有三、四十張。比如,明代的《清明上河圖》就由「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作,對以蘇州為中心的明朝江南百景進行了全程記錄。
《江南百景圖》里的驢,取自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圖》,圖源:微博@夜弓大君
與張擇端一樣,各代《清明上河圖》都致力於描繪雜沓的人間生活與社會實景,畫中的牲畜、車船、樓閣無一不精,人物神態纖毫畢現,仿佛一個時間膠囊,封存了那個時代真實的日常生活。
實際上,《清明上河圖》里藏有太多值得討論之處,除了畫作本身的藝術性,其中蘊含著的更是社會、飲食、建築、民俗等真實歷史方方面面的細節。研究人員甚至將它比喻為「中國的《蒙娜麗莎》」,細細考究。
讀懂《清明上河圖》,也就讀懂了宋代生活,理解了真實的宋朝。也理解了為什麼這幅畫所描繪只是市井百態,不是那些空靈的山水湖泊,卻受到至高讚譽的原因。
1.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與張擇端版相比,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也表現了熱鬧紛擾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但是北宋汴京城的土牆變成了明代蘇州的磚牆,木製橋成了石拱橋。城牆高聳,上面修有箭垛,城外有大柵欄,進城之后里面又有一個瓮城,城防內有重兵把守,城中街市巷口都多了一道柵欄,可謂戒備森嚴。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里,城市裡有一個巨大的柵欄,這是明清時期城市中常見的設施,一般認為,北京城的柵欄是明朝弘治年間開始設立的,到康熙九年作為一項城市制度確立下來。據說,光緒年間,北京內外城有柵欄1700餘座,今天的北京仍然保留著的「大柵欄」等地名,便是那時候流傳下來的。
盛唐之時,坊市制度與夜禁制度是相配套的制度,柵欄也是配合夜禁而誕生的城市制度,因此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是找不到燈籠、燈箱的。
而宋代張擇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圖》,遍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找不到一處柵欄,城門也是不設防的。小小一個畫作的細節,卻展現了宋代有別於其他王朝的一大特點,那就是:開放、商業、與民同樂。
與其他朝代「崇本抑末」的取向不同,宋代統治者對商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重商主義在王安石變法時期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商業發達的宋代社會,居民有了閒錢即拿出來投資。
《燕翼詒謀錄》記載說,有一次官衙為發放青苗錢貸款,同時又在城門處設立酒肆,看到老百姓貸款後走出來,吸引他們進去飲酒,還擔心老百姓不進去,特意請了一批歌姬在酒肆中載歌載舞,用以誘惑他們。
宋代的夜市生活,圖《清平樂》
這在《清明上河圖》中都有所映射:城門的城內大街邊設置的不是關卡,而是稅所,以向進城的貨商收稅。
01.這邊三更才打烊,那邊五更又開張
東京汴梁的行商坐賈,一鋪接著一鋪,貫穿整條汴河沿岸,城市甚至打破了商業區和住宅區的限制,有臨街開設的商鋪、空地上占道經營的攤販、街頭藝人表演、說書,腳店(小館子)人潮聚集,還有京瓦技藝等等。
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有人飲茶喝酒吃飯,有人統計過,《清明上河圖》里接近一半的商鋪都是餐飲業。比如夜市上就有出售水飯、爊肉、干脯、腰腎、雞碎、荔枝膏、生淹水木瓜……
據《宋代物價研究》里計算,就連最底層的勞動者一天的收入也有一百文,夜市小吃不過十五文,還是消費得起的。
宋代的街巷日夜都向市民開放,以此白天有廟會,晚上還有「州橋夜市」,宵禁制度形同虛設,市民二十四小時可以自由外出。這邊州橋夜市三更打烊,那邊鼓樓街早市五更又開張,還不只是賣早飯的早市,而是服裝書畫珍玩樣樣有。
張擇端畫的雖是白天景象,但細節還是透露出了夜市的信息。比如畫中有一個「豪華大酒店」孫羊正店,大門的屋檐下各懸掛著兩盞紅紗梔子燈,店門前的地面還有三塊立體招牌,這些都是宋代的「廣告燈箱」。
入夜後,燈箱內會點燃蠟燭。宋代的「廣告燈箱」太多,甚至因為蠟燭通宵達旦的燃燒,熏得夏天的夜市裡也沒有蚊蟲。
發達的商品經濟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宋代商人普遍產生了自覺的廣告意識。《清明上河圖》上的廣告,僅粗略計算就有42處之多。
比如,虹橋附近的一個酒家,門口的木樑上掛著兩塊招牌寫著「天之」「美祿」(天之美祿是宋代對美酒的代稱),大門口的燈箱上寫著「十千腳店」(十千也是美酒的代稱,腳店是酒店的意思),樓上還懸掛著一面酒旗,這家酒店用盡渾身解數在招搖吶喊:這家酒店有美酒出售。
從城外的汴河兩岸到城內的繁華大街,這樣的酒樓和酒肆鱗次櫛比,酒帘飄揚。
宋人愛酒,連女子也喜歡小酌幾杯,所以,李清照寫詞說「濃睡不消殘酒」,只不過是宋代女子的日常而已。每一年,京城酒店用於釀酒的糯米就要消耗掉30萬石。
其實,酒店業的發達與否,恰好是衡量一個時代商業是否繁榮、生活是否富足的指標。理由很簡單,酒是由糧食釀造的,如果社會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後,就不會有人浪費糧食釀造商品酒,自然也不會有發達的酒業。
02.諸行百戶,各司其職
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故事,從一個拂曉時分拉開了序幕——城郊,幾隻馱著煤炭的毛驢悠悠踱步,開啟了郊區往市中心輸送生活物資的又一個尋常早晨。
城郊的荒寂漸漸被市區的熱鬧取代,一個人聲鼎沸的碼頭上,船夫、縴夫、搬運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幹著自己的營生,這條漕運發達的汴河,每年光是運米進京就可達數百萬石。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宋朝的行當據統計有400多種。
這從《清明上河圖》即可窺見一斑:還有店伙、廚子、物流、差役、巡捕、消防、醫生、道士、家政、奶媽、乞丐、編藤的、抬轎的、打水的、扎燈籠的、擺攤做小生意的、瓦舍勾欄里說書的,酒有酒博士,茶有茶博士。
畫中一座醒目的勞務市場,門口有轎有馬有驢子,正有僱主在講價錢,門內散坐著六七個勞務工,等待著一天中的聘用。僱傭與受僱之間,自然也少不了「牙人」來做中介服務。
現在的飲食界,似乎主廚以男性居多,但在宋代,流行的是女廚師,不但皇宮中有「尚食娘子」,富貴之家亦以聘請廚娘燒菜為時尚,相傳,北宋權臣蔡京家就有「廚婢數百人」。
市井中經營私房菜的酒樓,也頗多手藝高超的廚娘,其中有一位廚師叫宋五嫂,她所創的「宋嫂魚羹」至今仍是杭州名菜。
比起後來的朝代,宋朝性別的界限還是稍稍鬆動了一些,《清明上河圖》中有女使、女伎,還有女儈(女性經紀人),女人也和男人一樣走進了勞務市場。
大城市繁榮的社會經濟,造就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百工各司其職,民眾大量湧入城市,大部分人不需要種地也能有的吃。這種城市虹吸帶來的人口流動甚至是受到官方鼓勵的。
宋代有規定,城市外來人口可以在每三年一次登記戶籍的時候入新籍,拿到合法的「城市戶口本」,也就是「坊郭戶」。如此統計,宋代的城市化率可達20%-30%,相比之下,清代中葉時期只有7%。
2.
「理想國」
宋朝這種安逸繁華、活色生香,充滿煙火氣的市民生活,要從立國之初就確立的「公天下」說起。
以北宋名臣范仲淹為例,「士當以天下為己任」,是兩宋士大夫精神的寫照。宋代開國之時,便確立了尊崇儒學,迴向''現象,商鋪與民居斜插層疊、水乳交融,市井氣息撲面而來。
也因此,人情味也更濃了。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記錄的東京汴梁,市民最重人情高誼,若見外地人被京都人欺凌,「眾必救護之」。
遇到官府接手處理民事糾紛,市民也會「橫身勸救」,甚至有人出酒食,請官方出面調解,並不怕麻煩。外來做生意的初來乍到一時摸不著頭腦,還會有四鄰八舍主動幫忙,「護引行院」。凡有紅白喜事之家,「人皆盈門」,都前來幫忙。
04.幸福的城市生活
生活在宋代,幸福指數應該是很高的。宋人說,天下有九福,其中東京汴梁占了四福,即錢福、眼福、病福、屏幃福。錢福,是說京城經濟發達、財源廣進;眼福,是說京城物華天寶、見多識廣;屏幃福,大意是指,京城的飲食起居安定閒適,是個宜居城市。
那病福是什麼呢?在《清明上河圖》里,既有「楊家應症「這樣的街邊藥攤,也有「趙太丞家「這樣的高級醫館,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體系。
宋代官府還設有政府開辦的惠民醫藥鋪,藥價是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二,也會給窮人免費診斷、開方、抓藥,政府給予財政補貼。求醫問藥的方便,讓宋人覺得生病也有了福氣。
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說過,「做好的政府是管制最少的政府,這完全正確;但同樣正確的是,最好的政府是提供服務最多的政府」。
宋朝不能算最好的政府,但是與其他朝代相比,大概可以稱得上是提供服務最多的政府。
南宋在丟失了半壁江山之後,面對金國與蒙元的輪番進攻,仍能享國一百五十餘年,期間並未爆發過全局性、大規模的民變,很大程度上,就是有賴於市民生活穩定、衣食無憂,幸福指數特別高的緣故。
3.
繁華之下的隱患
雖然後世認為,在重商主義政策的連鎖反應下,宋朝一度站在了現代化的邊緣上,形成了類似日本、西歐的的近現代經濟體系。
施堅雅先生也認為,宋代必定發生過「城市革命」,才形成了當時富有近代色彩的城市形態。還有有漢學家認為,唐代是中世紀的黃昏,宋代則是現代的拂曉時辰。
但北宋的繁華之下也不是沒有隱憂。以《清明上河圖》為例,文武官員爭道、軍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渙散、國門洞開、軍人營商、商賈囤糧、酒患成災……都被畫家隱藏在阡陌之間。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他吸取了唐代地方勢力過大、藩鎮割據的悲劇,決定導入科舉制度,將權力核心從軍人轉移到文官手中,確立了文人統治的治國方針。同時,北宋通過樞密院建立了三衙統兵的制度,將兵權一分為三,兵將分離,以此防止權力過於集中。
但這也造成了官僚體系過於龐大,造成了「冗員、冗兵、冗費」的局面;又因為重文輕武和將不識兵,造成了軍事力量的薄弱,面對遼金西夏的虎視眈眈,毫無辦法,只能花錢買和平。這些行為又使國家財政出現了巨額虧損,也為之後北宋和南宋的相繼覆滅埋下了伏筆。
尾聲.
從來沒有一個朝代,像宋代那樣,讓後世的人產生完全對立的評價。一般而言,說起宋朝,多是負面的評價,尤其是「表現得軟弱無能」。即使是被讚譽的宋代詩詞文章與圖畫,也被認為只是「風雅」而已。
圖《清平樂》
但我們回看宋朝,在史料和畫像里還原出這些被稱為「夢幻東京」、「臨安夢華」的真實宋代生活。
無論是從居民生活和社會發展水平,還是從文化和政治文明發達的程度來看,宋代都處於華夏歷史的高峰,並開啟了世界最早的近代化。也只有社會文明形態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會出現這樣的風雅社會。
但還有許多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認為,宋代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高峰期,是中國邁進近代門檻的歷史轉折點。
一如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在11、12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較而無遜色」。
宋人活色生香、充滿煙火氣的城市生活,折射了宋人在政治、文化、個人生活方面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曾一度像是黃帝夢中華胥國一般的理想國。
只是,《清明上河圖》呈給宋徽宗沒幾年,東京汴梁就被金兵南下的鐵蹄踏破,東京繁華唯有夢中再見。就如孟元老之嘆: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