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殺西門慶」在《水滸傳》里屬於武松故事裡面的又一個高潮。
正因為為兄報仇殺死了西門慶,使得武松真正脫離了體制的生活,被發配後又捲入了施恩跟蔣門神、張都監之間的鬥爭,開始成為真正的「天傷星」。
但對於這一段高潮,2010年的《新水滸傳》卻表現得相當糟糕。
說到西門慶,那就不得不提到潘金蓮與武大郎,畢竟這三個人的那點事兒大家都知道。
關於潘金蓮的形象,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一直都有所改變。
最早的潘金蓮,大眾對她的印象無疑是絕對負面的,就是一個典型的淫婦+惡婦。
而後來慢慢開始有人提出潘金蓮也有自己的不容易處,也是原著有寫到的潘金蓮本來是一大戶人家的侍女,但該主人想強占她,她不從,於是被白嫁給武大郎。
可以肯定的是,潘金蓮的形象不會那麼扁平。
不過,俗語有云,洗白最忌洗過頭。
潘金蓮自然有自己的難處,但原著里的她依然不是什麼人畜無害為了追求自己愛情而奮鬥的白蓮花。
要說她因為被強行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因此對武松以及西門慶有小心思可以理解。
但她殺死了武大郎這事是無論如何都洗不白的。
你可以說因為這婚事不是自己做主的因此有自己的難處。
甚至你可以讓西門慶使一筆錢讓武大郎休了你,然後當他的小妾。
但你殺了武大郎,所謂殺人償命,這就註定你是個惡婦。
在《新水滸》里,增加了大量表現潘金蓮如何「忠貞不屈」的戲份。
比如除了原著裡面對大戶人家的追求不為所動以外,還添加了她如何傻白甜的情節。
之後被強迫嫁給武大郎後還一直堅守婦道,趕走前來看熱鬧的村民。
跟西門慶的苟合,劇中表現得活脫脫就像是一直被欺負的女性終於找到自己真愛(多得那個「啦啦啦啦」的配樂)且西門慶表現得還「有情有義」。
在被武松殺死的時候,潘金蓮還自願上前領死。
有童鞋就說了,你講了那麼多潘金蓮的事,這跟武松在獅子樓斗殺西門慶有關係嗎?
當然有。
《新水滸》給潘金蓮增加了這麼大量的洗白戲份,後果是什麼?
後果是導致獅子樓的一幕武松本身「為兄報仇」的正義性大減。
倘若從來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在之前這麼多集的「洗白攻勢」下,很難會覺得潘金蓮是一個惡婦。
而西門慶一個拯救潘金蓮於水火之中的男人,也不見得觀眾會有多恨他。
在這一點,老水滸的處理就要好得多。
老水滸的潘金蓮也一樣不是純粹的惡人,但劇中她的洗白戲份極少。
西門慶更是一個出事以後就不怎麼理她的負心人。
觀眾在看到武松要殺西門慶的時候,只會拍手稱快。
《新水滸》在獅子樓里武松與西門慶的打戲,是全劇被人詬病得最多的地方。
一般來說,武打設計有4種。
第一種,主角跟反派五五開,有來有回,最後險勝。
第二種,主角大部分時間被反派暴打,最後依靠血多跟光環勉強取勝。
第三種,主角跟反派有來有回,但全程優勢明顯,最後取勝。
第四種,主角跟反派呈碾壓形勢,完全一面倒取勝。
原著小說里,武松對西門慶是第四種,基本就是幾招秒。
當然,影視劇不能這麼拍,畢竟要是幾下就打完了,那觀賞性就沒了。
所以,第四種先pass。
那麼,最適合武松跟西門慶這一對的,是哪種設計呢?
顯然是第三種。
武松跟西門慶,雙方壓根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人。
但為了顧及觀賞性,又不可能讓武松兩三招就把他搞定。
因此讓武松跟他有一場激鬥但全程占優是最符合常理的。
老版《水滸》里也是這麼設計,結果是不管觀賞性還是合理性乃至正義性(看著解氣)都近乎滿分。
退而求次的話,也是第一種。
讓武松跟西門慶保持均勢,已經可以說是為了觀賞性犧牲了合理性了。
畢竟武松可是能打虎的人,你西門慶跟他完全五五開,那是不是大官人也能打虎了?
最糟糕的選擇,自然是第二種。
遺憾的是,《新水滸》選擇的正好就是這種設計。
於是.....在獅子樓上,觀眾可以看到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武松,被西門慶來回按著暴打。
不但被暴打,還被捅了幾刀。
被捅了幾刀之餘,西門慶還嘲諷了一波:
「你再逼我的話我可就刀下無情了!」
再逼我就刀下無情,那就是雖然到目前為止把武松揍成這個樣,但一直都還沒出全力。
西門慶放水都能把武松打成這樣,要是全力以赴武松豈不是早掛了?
最後武松之所以能取勝,也完全是依靠主角光環。
導演讓之前西門慶對他造成的任何傷害全部不起效,接著武松才艱難地還擊,硬憑血多才打贏西門慶。
看來,以《新水滸》西門慶的戰力,估計讓他去打虎也沒什麼問題。
從本身的武打設計來說,獅子樓這一段還是很不錯的。
但遺憾的是,這一段的創意跟動作大量取材於《給爸爸的信》里于榮光與李連杰的一戰。
事實上,倘若將劇中的這兩個角色換成觀眾都不知道的路人甲路人乙,這段打戲還是很有看頭的。
然而武松作為被民間所熟知的形象,以打虎聞名於世,他的勇力本身就是傳統既定形象的一部分。
因此,觀眾在看《新水滸》的獅子樓打戲時,要想不將武松那種傳統的形象代入進去,那是不可能的。
而一旦代入,看到的卻就是打虎英雄被一個風流花花公子吊錘。
影視固然沒必要將武松設計成見誰秒誰的龍傲天,但也沒必要將他塑造成一個如此孱弱的形象。
說到底,名著的改編,導演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但對於一些既定成俗的傳統人設,其實沒有必要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