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引擎驅動太鋼「不銹巨艦」的「鋼鐵戰士」:王一德院士

2019-08-02     礦冶園

王一德院士是中國大型鋼鐵企業中培養出的第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位用鋼鐵鍛造厚重人生的院士為中國不鏽鋼、電工鋼事業和軋鋼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該領域的優秀工程技術專家。

兩次選擇,結緣鋼鐵

王一德院士祖籍為浙江杭州,中學時就讀於杭州第二中學。1956年,正值王一德院士高考時,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鋼鐵工業運動。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大煉鋼鐵」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即使在最偏僻的村莊也有人在熱情高漲地開爐煉鋼。但是沒有人想到王一德院士迷上了鋼鐵。

那個時候,王一德院士的父親是浙江大學的教師,很多人都認為他會選擇浙大,但是又因為他成績優秀,老師給他定下個目標是清華大學。就在大家揣測他更傾向於這兩所學校的哪一所時,他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出乎預料的抉擇——他報考了北京鋼鐵工業學院。這是王一德院士人生中的一次決定性選擇,從此他便與鋼鐵結下了不解之緣。1956年秋,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金屬加工專業,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涯。

大學一年級的王一德院士


在北京鋼鐵學院求學的日子是快樂的,時光匆匆,似乎轉眼間就到了畢業季,此時已是碩士研究生的王一德院士又一次面臨人生的選擇。當時,國內冶金行業內的研究生畢業人才屈指可數。經過考慮,他放棄了留校,放棄了南方老家,放棄了大城市大研究院,他選擇的是太原鋼鐵公司,一個中等城市的中型鋼鐵公司,只因為太鋼有中國惟一的冷軋矽鋼生產線。冷軋矽鋼是王一德院士研究生時的課題,從此,他在太鋼一干就是40多年。

在進入太鋼後,王一德院士從最基層的工人做起,一直奮鬥在太鋼的生產科技一線,主要從事電工鋼、不鏽鋼和軋鋼工程科技工作。多年來,他在工作之餘不忘潛心研究,期間曾獲得十餘項省部二等以上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成果獎三項,為中國的不鏽鋼、電工鋼事業和軋鋼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無畏挫折,以身許國

在王一德院士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巨變來臨。1970年,王一德院士在「文革」中住進「牛棚」,種稻田,挖山藥蛋,接受「勞動改造」。整整但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荒廢掉自己的專業,他重新開始自己的科研工作,玩命地啃書本,找課題,奮戰在現場。憑藉紮實的技術能力,他迅速在生產一線嶄露頭角。

1978年,王一德院士重回太鋼,擔任了研究室代副主任,開啟了他事業上的新篇章。他從技術員做起,從事最具體的技術工作,到擔任課題組長,多次承擔國家重點工程的專用材料試製任務,他和課題組的同志們一起,通過試驗,率先找出了冷軋取向矽鋼硫化錳有利夾雜的成分控制和生產工藝規律,產品性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並為九十年代由他主持的太鋼自主建成國內第二個冷軋矽鋼廠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此外還創造性地優化了成分配比和選擇獨特工藝,完成了多種專用純鐵的研製,滿足了多項國家重點工程新材料的需要。

1985年、1988年,事業處於蓬勃發展期的王一德院士再次遭遇「危機」。第一次是1985年,一天,他在工作期間突然間休克,摔倒在水泥地上,半分多鐘後才醒來。後來,經過仔細檢查,休克的原因是低血糖,勞累過度。對這樣的檢查結果,王一德根本沒當回事。

第二次發生在1988年。那一年,太鋼組織高工體檢,別人做B超10分鐘就下來了,輪到王一德院士時,40多分鐘過去了還在反反覆復地檢查。醫生最後在鑑定書上畫了個大大的「?」號。接下來的檢查帶來了可怕的結果:3家醫院都診斷他患了肝癌,第四家醫院直接告訴他,他已是肝癌晚期,只能活3個月。

在生與死的較量前,王一德院士還不忘事業,手術前打開辦公室的柜子,告訴同事們:「我的資料都在這兒,你們需要的話可以拿走。」手術後不到兩個月,他就又奇蹟般地回到了工作崗位,重新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從此,他更加勤奮學習,積累知識,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前後譯編了200多萬字的文獻資料。

紮根太鋼,鍛造人生

王一德院士從背起行囊到了太鋼那天起,就與太鋼再也無法分離。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不鏽鋼在市場上的需求量迅猛增長,而國產不鏽鋼板材卻並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見此情景,王一德院士主張向國家申請立項,將發展不鏽鋼作為太鋼崛起的重點工程之一。也正是這一重大決策,誕生了中國最大的不鏽鋼生產基地。在王一德院士的帶領下,肩負重任的科研團隊幾乎是廢寢忘食地工作,終於使太鋼的不鏽鋼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並一舉進入世界不鏽鋼十強企業。

作為太鋼創造奇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王一德院士,先後取得了22項省部二等獎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其中5項獲國家獎,10項獲省部一等獎,7項獲省部二等獎,大部分由他擔任第一完成人。特別是在「九五」、「十五」期間完成的太鋼50萬噸不鏽鋼系統改造、太鋼90萬噸冷軋不鏽鋼改擴建以及150萬噸不鏽鋼新工程冷軋項目,他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各項成果的影響日益擴大,王一德院士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想挖人的企業不在少數。對此,他認真地說:「去其他地方的機會確實很多,專職、兼職、顧問都有,但除了在母校北京科技大學、包頭鋼鐵學院和太原科技大學擔任兼職教授、博導外,其餘的都拒絕了。我對錢財不是很看重,我的事業在太鋼,除非有一天太鋼不要我了,否則會一直呆在這兒。」

對鋼鐵事業的堅守,對工作的痴迷,王一德院士鍛造了屬於自己的鋼鐵人生。如今雖然光環繞身,但他始終日夜奮戰在鋼鐵第一線,潛心研究各種紛至沓來的新課題,為我國的鋼鐵事業發揮著融金鑠鐵的熾熱的光與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gDRV2wBUcHTFCnfaUu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