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關鍵。近年來,在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對口幫扶下,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橋南村和九里橋村特色產業方興未艾,帶動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村和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金銀花變身致富「搖錢樹」
位於蒙城縣西南的橋南村,區域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346畝。人口5515人,建檔貧困戶為129戶379人。過去,村子以種植業為主,經濟基礎薄弱,結構單一。
這樣一個典型貧困村如何走出一條產業扶貧路?
時間追溯到2017年4月,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幹部許海標作為全省第七批選派幹部來到橋南村,任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入村後,許海標便著手發展扶貧產業項目。
2017年底,橋南村引進安徽天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打造金銀花種植加工基地,依託「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展扶貧產業項目。
發展初期,有些村民看不到前景,不願意種植。許海標動員村裡的黨員帶頭,調整種植結構。經過一番耐心勸導,許海標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村裡的貧困戶紛紛改變種了一輩子的小麥玉米,改種金銀花。目前,橋南村已有97戶貧困戶,簽訂訂單種植了265畝金銀花,戶均年增收5000多元。
2019年5月底,許海標(右)和貧困戶一起採摘金銀花
此外,許海標為49戶貧困戶申請小額信用貸款198萬元,鼓勵他們發展養殖業,為貧困戶帶來了3000元左右的年增收。許海標還鼓勵群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1200畝益母草,既改善土壤結構,又拓展群眾增收的路子。
如今,村裡金銀花種植加工、養殖業等特色扶貧產業蓬勃發展,特色產業治好了橋南村的「貧困症」。
特色產業品牌唱響「富民曲」
「以前村裡沒有明確的主導產業,幹部們忙於日常事務,對產業發展沒概念。」安徽省第七批選派幫扶幹部、九里橋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立成說,曾經的九里橋村由於缺乏主導產業,在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增收脫貧方面效果差。
入村以後,王立成爭取上級支持,帶領村幹部4次赴山東、浙江、江蘇等地考察產業發展典型經驗,在全縣率先發起公共品牌,註冊了「九里農耕」商標,成立村屬企業蒙城九里農耕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統一宣傳、統一管理,對其他經營主體授權使用。
「對村裡來說,品牌就是標籤,就是名片,想到你這個村就想到了品牌,看到了品牌就看到你這個村。」在王立成的帶動下,九里橋村整合村內優質農產品和縣域內其他特色產品,確定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導產業,道路向產業發展區路網傾斜、資金向專業合作社投入、宣傳向村公共品牌集中,取得了積極進展,2018和2019年連續2年通過縣裡的「一村一品」驗收,兩年獎補資金40萬元,列入村集體經濟收入,並給村裡帶來了參股分紅,帶動了貧困戶就業,村裡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
印有「九里農耕」商標的農產品
截至目前,該村的產業扶貧基地已吸引2家外地企業(馬鞍山、上海)投資,百畝以上種植大戶達6戶,蔬菜、南瓜、紅薯、油葵等特色種植初具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有序推進。圍繞產業發展,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技術帶動、產業分紅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收,直接帶動超過35%的貧困戶。
結對幫扶形成長效
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於2012年8月負責牽頭幫扶蒙城縣扶貧開發工作,並擔負對口幫扶九里橋村和橋南村扶貧工作。2012年8月至今,該局已向九里橋村、橋南村選派4名駐村幹部。
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排黨員幹部與貧困戶一一對接,確保每1戶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每1個幫扶責任人都要進村入戶開展走訪調研慰問活動,平時加強日常聯繫,了解掌握情況,把包戶幫扶工作做深做細做到位,實現了局直機關95名幹部與蒙城2個「雙包村」133戶貧困戶一一對接,並落實月走訪制度,真正把「雙包」任務落到實處。
對口幫扶期間,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持續推進扶貧項目建設,開展消費扶貧、金融扶貧、健康扶貧,不斷拓展幫扶舉措。2019年,該局投入扶貧資金120萬元,分別為對口幫扶的九里橋村、橋南村各建設一個扶貧車間。此外,該局還組織開展對口幫扶村消費扶貧認購專場活動,推動機關和所屬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消費扶貧,拓寬結對幫扶雙包村農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
消費扶貧產品展示
截至2019年底,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對口幫扶的橋南村和九里橋村的貧困發生率分別降至0.01%和0. 13%,村集體收入分別達到60.9萬元和83萬元。(張從俊)
責任編輯:王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uPVCHEBfwtFQPkdVAS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