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讓人頭疼又琢磨不透的「反人類設計」,比如水果皮上貼的標籤根本撕不下來,纏繞在一起的蚊香稍不注意就會扯斷,鐵盒裝清涼油的瓶蓋永遠擰不開。每當這種時候,人們總是善解人意地認為是自己沒有找對辦法。
在廣場上總有人摔了個狗吃屎,在公園總有人被健身器材夾到手,下雨天不是被濺一身水,就是踩得一腳泥。每當這種時候,人們還是很通情達理地自認倒霉。
鮮少有人意識到這些是設計的問題,而並非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謹小慎微的結果。
正如近期北大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李迪華演講時所陳述的觀點:許多看似「順眼」,或者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都是糟糕且危險的設計。
這些「反人類」設計林林總總,幾乎遍布中國的每一座城市。
反人類設計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設備設施,或許是設計的問題,或許是生產施工的問題,亦或許是管理、維護的問題。但我們今天只盤點一些令人不解的設計。
1、坑坑窪窪的人行道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我們生活在極盡繁華的一級城市,也避免不了在二級街道上絆一跤的命運。事實上,在我們出門的時候,即使不用刻意留心,只要低頭就能發現人行道上的坑坑窪窪。而如果我們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被絆倒、崴腳。
尤其是在下雨天的時候,走在這樣的路上簡直就是噩夢,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過一不小心踩進水坑裡的經歷,那種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的滋味不是一般的上頭。從設計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追根溯源還是出在人行道樹種的選擇問題上。在設計之初,設計師就沒有考慮到植物的樹根是屬於淺根系還是深根系。
我們知道淺根系的樹種是沒有辦法像深根系樹種那樣深深扎進泥土裡的,而隨著淺根系樹種的生長,它們的根部會橫向蔓延,這樣就造成了透水磚和下面硬質鋪裝的水泥迫於壓力直接被頂起來,道路很容易就會變得凹凸不平了。
坑坑窪窪的人行道
2、看不見的廣場台階
幾乎所有的廣場的台階採用的都是多層設計,受地勢影響的原因也有,但是設計的動機更多還是處於想讓設計更加富有層次感和韻律變化。
當人們從底下看著這些台階的時候,會感嘆設計師精妙絕倫的腦洞設計,然而美則美矣,當我們再想從上面往下走的時候,卻驚恐地發現台階消失了。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在夜間行走,會不會發生危險?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即便是白天,你也很可能摔個狗啃泥。
看不見的廣場台階
3、易打滑的廣場石磚
除了上訴所提及的台階,廣場上常被設計師用來做花拼的大理石磚也備受吐槽。
選擇表面十分光滑,吸水性能又特別差的大理石,是一個很難讓人理解其用意的選擇。畢竟,在晴天的時候,這種光滑面折射出來的炫光,弱視人們的眼見度,會給人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是危險。而到了雨天的時候,這種石磚又「持久濕滑」,就更別提下雪了。
尤其在北方生活的人深受其害,人們會想到用撒鹽的辦法,也會想到在上面鋪一張木板的應對措施,但如果時常需要用這些法子來彌補石磚的不足,那它的存在就顯得很不必要了。
易打滑的廣場石磚
4、占道的自行車
在地鐵站,公交站的附近,基本都會有一排排的自行車排在馬路邊上,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行人的空間,給行走的人們帶來不便。
除此之外,還時常有被絆倒的人群。北大院長李迪華就直言自己看見背包被自行車鉤住不幸被絆倒的孕婦。
事實上,大多時候,自行車是不大可能規規矩矩地排列在馬路一側的。我們時常能夠見到橫七豎八地「躺」在路邊的自行車,有些被卡在旁邊的樹枝上,或者欄杆上,急於上班的人們也是對其心存怨憤。
占道的自行車
5、只能看不能坐的座椅
設計師在做景觀規劃的時候,基本都會設置一定比例的座椅,方便遊客可以坐下來親近自然,享受園林景觀。但很多座椅也存在問題,比如比熱容低的金屬座椅,就因為材質問題或者所處位置欠缺考慮而備受吐槽。
盛夏時分,金屬座椅在陽光直射下會燙傷腚皮,而到了寒冬時期,這樣的座椅又會凍到人們不願落座。所以很多時候這些公共設備都會淪為雞肋,不規劃不行,規劃了又派不上用場。
好在近幾年這一問題被廣泛提及,公園廣場的設計者們也都有所注意,金屬材質的長椅了少了。
然而,除開材質問題,另一些讓人不解的座椅也是讓人頭疼不已。比如醫院涼亭上的座椅,名義上是為了方便患者走出病房,但是為了美觀,很多涼亭卻又設計上了5-10公分的台階,很多患者被拒於台階之下。
6、危險的健身器材
在公園,或者住宅小區這種適合休閒放鬆的地方,基本都會配備一定規模的健身器材。很多小孩子,老人都喜歡在這些器材上進行活動,然而由於器材存在一定的隱患,就發生過不少意外,新聞上也屢有報端。
比如2008年3月20日,鄭州一名8歲的小男孩就因為玩健身器材上的搖椅鞦韆,不幸從上面掉下來,未及救治就已經身亡。
除開上面所舉的例子,因為健身器材的隱患導致的危險事故不勝枚舉。
但是直至現在,這些設計還是遍布中國的每一所城市,如果說有什麼改變,也不過是在健身器材旁邊貼上一個標語「身高1.4米以下的孩童不宜使用」。但是這種字體並不顯眼,不特意去找,又有多少家長能夠看到呢?
危險的健身器材
設計的本義是什麼?無非就是本著為人解決問題的目的而發明出來的產物。這些產物所服務的主體是人,只有基於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質這一條件,才能實現設計的目的。
所以,反人類設計的出現,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設計脫離了「人」這個主體,沒有奉行「以人為本」的設計準則,只單純地考慮藝術的表現,或者產品的成本。
早在上個世紀,也就是現代設計發源的初期,包浩斯就提出「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方便人,而不是為了展現產品」這一觀點。
作為設計師,每一樣設計都必須是對「人本」的踐行。只有執著於人體工學,才能把握住設計細節的實用性,才能呼應人們內心深處的需求。
我一直覺得好的設計就是用戶無需查看費解的說明書,也能放心地進行基本的操作。正如曾提出「設計十誡」的德國工業大師 Dieter Rams,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他所設計出來的無數經典產品,包括父親的剃鬚刀、水果榨汁機、家裡的鬧鐘等,都從未脫離「人本」的設計準則。
還有對用戶心理把握能力登峰造極的日本工業設計之父——柳宗理。他的每一樣設計也都是以人為本,從人的根本需求出發解決問題。
柳宗理
很多家庭都曾用過柳宗理廚房用品系列中開山之作的不鏽鋼水壺,它的造型並不追求複雜,每一個細節都是處於對人性的思考:水壺底部設計了寬闊的面積,是為了讓水迅速受熱,從而縮短沸騰的時間;蓋口的加寬設計,是為了讓人們便於清洗;把手處的傾斜設計,則是為了減少人們拎起盛滿水的水壺時手臂的承重力。
很多時候,人們其實是被「反人類」設計PUA了的,就好像早期人們對服裝設計提出質疑,就會被冠上「沒有藝術細胞」的頭銜。事實上,這是偷換概念,脫離人體需求的設計本就是事實,就像衣服領口的標籤對皮膚產生摩擦損害,只有一小部分品牌才注意到這一問題,並作出更正,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這些設計師的個人主義太強,他們並不想取悅普羅大眾,只想更好地表達自己,這是設計師的大忌。設計思維的出發點,只有更多地考慮人,才能真正讓用戶受益。
在中國,不合理的設計隨處可見。但我們要明白,所有設計最初的動機一定是為了幫人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問題。當我們遇見不合理的設計產品時,可以換一種思維去思考,不必要總是時時審己度人,勇敢去懷疑對你造成不便的設計,而不是懷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