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繁體字,講清了針灸治病的謎團

2019-09-06   答摩健康

針灸是怎麼治病的?各種針灸工具有哪些不同的作用?如今五行針灸、董氏奇穴、黃帝內針等流派紛呈,該如何看待和把握其核心?

潘毅和范順之兩位老師講出了大多數針灸愛好者並未明了的基礎認知,可引初學者入門、迷失者識途。


鍼(針),即用針來促進身體的交感

潘:大家好!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針灸,我特地邀請了針灸圈的一位博士師侄,來一起聊。

范:潘師伯好,各位聽眾好,我是范順之。

潘:針灸是你的強項,由你先講吧。

范:好的。《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其中,《靈樞》又被稱為「針經」,說明針灸在整個中醫體系中的重要性。當今世界各國,對於針灸治病也是比較認可。

針灸的針字,繁體字左邊是一個「金」字,右邊是一個「咸」字,構成了繁體字的「鍼」。咸是一個卦象名,咸卦,上為兌卦,下為艮卦。潘老師,您給解一解這個咸卦。

潘:咸者,感也。兌卦可代表少女,屬陰卦,在上;艮卦可代表少男,屬陽卦,在下。在上的陰主降,在下的陽主升,這樣,陰陽就相遇而相感。

在《易經》之中,有陰陽相感意象的卦其實不少,卻以咸卦最有代表性,而且,陰陽交感的理念就出於咸卦。咸卦之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

為什麼以咸卦最能代表交感?我們想想,還有什麼比少男少女在一起那相互的感應更微妙呢?

那麼,小范提到「鍼」這個繁體字,想告訴我們通過金屬工具,感應什麼呢?

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潘老師《中醫文化必修課》的開頭其實已經講過了「氣一元論」,針就是通過一定的工具,讓人體跟外界或人體內部之間產生感應,從而達到疏通經脈、運行氣血、調理人體的目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具體展開來講,需要掌握針具、針法、針道這幾部分。

皮表經絡可以診斷疾病,決定針灸的治法

潘:針道。大家應該會感興趣,你說的針道是指什麼呢?

范:針道就是針刺的道理、原理。為什麼在這個位置進針,為什麼選用這種針具來進針,為什麼要用這種手法來行針,這都是有規律、有依據的。

潘:針刺的依據是什麼呢?

范:針刺的依據,或者說理論基礎,是經脈學說,以及由經脈延伸出來的經筋、經別、絡脈。

潘:給大家講講,經脈是什麼呢?

范:《靈樞·經脈篇》里講:「經脈十二者,伏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分肉之間,就是組織和組織之間之間的空隙。

《素問·調經論》:「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其血氣。」《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經絡是溝通內外、聯絡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或者用現代人習慣的表述來講,經絡是傳播營養物質和生命信息的通道。

潘:聽眾朋友們可能想知道,經脈有多重要呢?

范:《靈樞·經脈篇》里有句經典名言:「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在臨床上,依據經脈理論,可以尋找該針刺的穴位,進而治療疾病。

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句話:「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這句話裡面的脈,我認為指的是經脈,而不是我們現在脈診的寸口脈。

察色按脈,察的是身體相關部位的色澤,按的是相關經脈的狀況。看看這條經脈上有沒有結節、條索狀物,或溫度偏涼偏熱的區域,或按起來患者感覺異樣的區域等,從而找到進針的點。

如今的毫針,專用於解決淺層的寒熱痛痹

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臨床上,常用針具有哪幾種呢?再多一個問題,《內經》年代,又有幾種?

范:針具是針刺的工具,當今臨床,以毫針為主。其他常用的針具,還有刺絡放血的三棱針,叩刺皮部的皮膚針,在表淺部位刺激的杴針,以及浮針、小針刀、鉤針等現代針刺工具。

《內經》上記載的針具有九種,《靈樞》的第一篇,題目就是《九針十二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二曰員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鈹針,六曰員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詳細記載了它們的分類、名稱、形狀、長度、適用範圍等。

潘:不同的針具,針對的病症該是不一樣。

范:是的。就像修理電器,我們也不可能只用一把螺絲刀就行,還得有很多工具進行配合一樣。不同的針具,調理的部位也不一樣。例如,九針中的員針,主治分肉間氣;鍉針主按脈取氣、令邪出等。

目前我們臨床最常用的毫針,《內經》里的描述是「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主要是用來調氣、養氣,以及治療在絡的痹症,也就是比較表淺的痹症。

潘:行針、運針的方法,常用的有哪些呢?

范:您問的其實是針術、針法,或者說手法的問題。針刺手法是指在針刺過程中,進針後至出針前,由醫生之手對針具和所刺腧穴施行的各種操作方法。所以又稱手法。包含了持針、進針、行針、運針等方面。

持針,就是拿針的方法,《內經》里的原則是:「持針之道,堅者為寶。」就是說拿針的時候,一定要堅定,不要猶豫。毫針的持針,一般有兩指持針或多指持針,兩指持針就是拇指和食指持針,多指持針就是加上中指甚至無名指。

進針方面,有針刺速度、角度、深度的不同。一般情況下,進針貴速不貴遲,越快的進針,患者的痛感越小。

根據需要針刺的部位,針刺的角度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之分,直刺就是與針刺部位呈90度進針,斜刺是45度左右,平刺是15度左右。針刺的深度,根據需要,有深、中、淺之分,針灸裡面的術語,稱淺層為「天部」,中層為「人部」,深層為「地部」。

潘:你講的這天、地、人部,該是從《周易》卦象六個爻,其中的初爻、二爻為地爻,三爻、四爻為人爻,五爻、上爻為天爻演變或啟發而來的。好,你繼續!

范:進針之後,根據得氣需要,有不同的行針、運針的手法。這些手法,都不適合用口頭來表達,感興趣的,可以上網搜索相關視頻,看操作。

傳統與現代各針灸流派,根源都在《內經》

潘:現在臨床上,針灸有很多流派,你怎麼看這些針灸流派?

范:像中醫開方的流派一樣,針灸界現在也有很多流派。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四類:部位、穴位、工具、方法。

著眼於針刺部位演化出來的針法,例如:頭皮針,耳針,眼針,舌針,鼻針,頰針,腹針,臍針等。

著眼於相關穴位演化出來的針法:靳三針,董氏奇穴,五行針灸,黃帝內針等。

著眼於針刺工具演化出來的針法:小針刀,鉤針,禿針,浮針等。

著眼於針刺方法演化出來的針法:鄭魁山鄭氏針法,蒙醫五療溫針流派等。

無論哪個流派,只要臨床有效,我想都是有存在價值的。它們歸根結底的理論來源,還是離不開《黃帝內經》。

潘:隨著西學東漸,針灸有沒有被現代科學或西醫影響呢?

范:影響是肯定的。一方面,現在的評價體系,咱們還是以西方的評價體系為主,因此,很多針灸的治病機理研究,都是完全按照現代醫學生物學模式來開展;

另一方面,與現代科技結合,也演化出了一些當代的針刺方法,例如電針,電針是用電針器輸入脈衝電流,通過毫針作用於人體經絡穴位而治療疾病的方法。

水針又稱「穴位注射」,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雷射針是用雷射針灸儀對穴位進行刺激的治療方法。它主要是對穴位進行雷射照射,可以透入穴位內,既有針刺的效應,又有灸熱的作用,在治療範圍上與毫針基本一樣。

潘:好,今天咱們一起探討了針這一部分,另外還有灸的部分。謝謝大家。

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