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何等委屈,成就何等人生!(深度好文)

2019-11-14     話書

甲骨文台灣區前總經理李紹唐說:「被罵是一種能力。」是的,不管你想不想接受,現實環境就是如此。面對委屈時,你真的不需要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只要記得,永遠對自己負責。

「胸懷是委屈撐大的。」人生在世,註定要受許多委屈,面對各種委屈時,在學會一笑置之,超然待之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轉化勢能。

2013年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去世,吳曉波用這段話總結這位「雙規」民營企業家的委屈十年。高處不勝寒,常人委屈尚難與人語,何況企業家?

任正非曾多次感覺活不下去,實在受不了就往外打電話,訴說自己的心裡感受。

越成功,所受委屈也越多

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

「人生在世,註定要受許多委屈。而一個人越是成功,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獲得價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讓它們揪緊你的心靈。要學會一笑置之,要學會超然待之,要學會轉化勢能。智者懂得隱忍,原諒周圍那些人,讓我們在寬容中壯大」。柳傳志對接班人楊元慶如是說。

柳傳志為人亦嚴亦寬,這體現在他對接班人,尤其是楊元慶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傾注公司全部資源,全力支持楊元慶施展抱負。另一方面,他又多次當眾嚴厲批評楊元慶,楊元慶委屈到痛哭。

總有一部分人受委屈,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總會有一部分人受委屈,這些人的正確對待會給我們的進步帶來十倍的力量。由於您的正確對待,也給組織將來給您以更大的信任提供了支持。真正絕對的公平是沒有的,你不能對這方面期望太高。但在努力者面前,機會總是均等的,只要你不懈地努力,你的主管會了解您的。要承受得起做好事反受委屈。

「燒不死的鳥是鳳凰」,這是華為人對待委屈和挫折的態度和挑選幹部的準則。沒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後如何能做大梁。其實一個人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生活的評價,是會有誤差的,但絕不至於黑白顛倒,差之千里。要深信,在華為,是太陽總會升起,哪怕暫時還在地平線下。

人要有進取心,要努力,要做出貢獻,同時也要有滿足感。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就應對人生無愧無悔。

近期有員工自殺,大多數是個人原因,有的進來還不到一個月。我心裡是很沉重的,也很理解他們,因為從1999年到2007年,我自己就有多次感覺活不下去的經歷。有相同的經歷,所以我才有這麼多感觸。但是,我有一個最大的優點,我懂得釋放,懂得傾訴。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我會往外打電話,訴說自己的心裡感受,沒有一個人會勸你自殺的。

一定會碰上眼淚、冤枉、委屈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

人生最後不管今天多麼成功,你最後死的時候才能夠看看你到底贏了還是虧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剛剛開始起步。我也相信今天畢業以後,在座很多人都很擔心,各種各樣的擔心,擔心畢業以後我是學經管的,能當老闆嗎?我能找到一個好老闆嗎?能夠找到好公司嗎?其實這些擔心我也都有,每天都有。我剛創業的時候天天擔心能不能活下來,到後來我擔心這個公司會不會長大,到今天長大了我擔心它會倒下,現在的擔心比以前多多了。我們每時每刻處於這份擔心中,擔心很正常,不擔心才不正常。所以我想給大家個建議,也是真實的感受,這30年來,我天天在擔心,但是我只是擔心自己不夠努力,我擔心自己沒看清楚災難,我擔心自己沒把握好機遇。但有一點不用擔心,你們一定會遇到眼淚、冤枉、委屈、倒霉各種事件,一定會碰上,這個不用擔心,你碰到這些了,就這樣想:早知道它會來的。

這是一個糾結的時代,這個時代看起來充滿著懷疑,充滿著各種的不信任。這世界看起來缺乏各種各樣的機會,但這世界看起來又有各種各樣的機會,這世界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是可以無所不能,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但看起來年輕人什麼事情又都做不了。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糾結的時代,恭喜大家來到一個很了不起的糾結時代。

沒有一條通往遠方的路不充滿誤解與委屈

拉勾網創始人:許單單

沒有一條通往遠方的路不是充滿誤解和委屈。有人知道2012年是我最艱難的時候,網上全部說許單單怎麼造假,我在騰訊是被辭退的,許單單的學歷也是造假的……為什麼有人這麼惡毒?我沒有造假,為什麼這樣對我呢?那個時候年輕,反駁這些人又沒有用,我只能生氣。

我想還是好好工作吧,於是埋下頭做拉勾網和3W咖啡等等,現在回頭再一看當年的誤解,發現這些誤解反而促進了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

沒有經歷挫折和委屈,不算企業家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

體現劉強東的老闆氣質,或許就是額前的小撮白髮。2008年,第一輪融資用光後的京東面臨著倒閉的危險,正值金融危機,沒人願意掏錢給一個不知何時能盈利的企業。

那段時間,我一天要見五個投資人,說同樣的話,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樣:拒絕。」對兄弟們那種愧疚、和痛苦一擁而上「

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消極對待,要積極面對,一定要心寬,做到心寬不容易的。我的一些老朋友,一遇到挫折就消沉下去了,這不行,越消沉就越站不起來。人生不要有太多計較,要向前走,要相信一年比一年好。

沒有經過挫折和委屈,不算企業家;經過挫折和委屈,才算是真正的企業家。當你一笑置之地去面對挫折和委屈,哪些挫折和委屈便會成為你成功道路上的墊腳石。

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我看見朋友圈裡有人發了一條狀態,發了一條狀態,說十年後你回頭看今天這一刻,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那都不叫事,真的。

然後我給他回覆說,哪裡需要十年?

一年的光景,就足夠讓你感覺千山萬水物是人非了。

一、經歷艱難,記住美好

但是想了一會,我就刪掉了這剛打出來的一排字,然後我敲出了另外幾個字回復他: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很多年前我看《藝術人生》里有一期採訪了我最喜歡的奶茶劉若英,朱軍問她,為什麼你總能給人一種溫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覺,難道你生活中遇上難題的時候你不會很氣急敗壞嗎?

劉若英的回答就是,那是因為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很多人都知道,劉若英在出道前曾經是她師父,就是著名音樂人陳昇的助理。劉若英在唱片公司里幾乎什麼都要做,甚至要洗廁所,她跟另外一個助理兩人一周洗廁所的的分工是一三五和二四六,這另一個助理的名字叫金城武。

二、你能展現的只有行動和態度

剛進職場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基本的職場規則,要儘快熟悉自己工作崗位上的必要技能,我敢說我們大學裡學的那些東西,基本上到了工作環境的時候九成是用不上的。

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跟領悟力就是最大的競爭力,當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我們心態上的調節,這件事情小到我該不該跟隔壁的同事打一聲招呼,大到比如直系領導給我安排的事情跟公司的流程規則有衝突,這個時候我該怎麼辦?

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時候你就像一個黑暗中獨自摸索的孩子,沒有家人,沒有老師,沒有師兄師姐可以問,周圍一群陌生人漫無表情的穿梭於辦公室里的走廊過道上,就像電影里的快鏡頭,你身後的景象千變萬化飛速流轉,你自己一個人孤獨的停留在原地。

我自己本身是個慢熱的人,加上性格內向,所以職場第一年裡我的狀態就是很恍惚的,這種狀態就是,我自己會經常在座位上邊幹活邊發獃,這時候周圍的同事或者領導喊我的時候,我總是會很久才反應過來,然後「哦」一聲,這個時候領導已經走遠了。

當然從另一面來說,他們也不會因為你做的不對而用力批評你,這種不悲不喜的狀態,或者就是所謂的職業成熟人吧。

所以就是因為這種看似不被認可的狀態,你會感覺自己一直做得不好,而且也不知道怎麼才是對的。還有就是,要只是坐在座位上幹活也就算了,很多時候你是需要跟各種同事打交道的。

他們沒有好壞之分,他們只有跟你的磁場合與不合的感知,於是你覺得有時候很小的事情溝通起來很是吃力,哪怕就是申請個印章,哪怕就是填一個流程審批表,一步步關卡讓你覺得就像冒險遊戲一樣,只是這一場遊戲里沒有刺激好玩的那一部分,只剩下闖關的寸步難行了。

三、每個人都在熬,但你要主動學

而我也開始知道,那個坐在我對面辦公室里的領導,他每天需要考慮整個部門的協調狀況,那個每天早出晚歸的CEO,他需要跟投資人說服各種前景跟趨勢,他還需要面對各種錯綜的媒體關係外加各種其他跟我國有關部門的打交道。

那個在這一秒里的大爺,或許就是下一秒里別人面前的孫子罷了。

四、創業比工作更委屈

我身邊最近多了很多出來創業的朋友,以前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但是時間長了我也開始辯證的看待這些事情。

那些有想法有思路有策略的創業者,大部分都是不慌不忙一步一步慢慢完善。

而另一部分人,純粹就是為了那一句所謂的「再也不在公司里乾的比狗還累了」就跑出來了,結果自己組建團隊的時候發現不是幾百個難處,而是沒有終點的難處。

因為你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已經不光是要養活你自己,而且還有你手下的一批人。

於是那些他們以為自己曾經嚮往的「自己當老闆多自由」的想法,瞬間就沒有了,這個世上哪有什麼絕對的自由,不過是腳上戴著拷鏈跳舞的表演者罷了。

我在一個創業論壇上認識了一個北京的創業者,他的朋友圈狀態每天都是一邊給自己打雞血一邊想執行方案,有一天夜裡我看見他還在加班,於是我問他一句,你這麼辛苦,值得嗎?

他的回答是,我一開始就知道,作為一個創業者,你既要有叱吒風雲高瞻遠矚的格局跟視野,你也得有一個能彎下腰當宜家搬運工裝修辦公桌椅,以及種種類似清掃垃圾的農民工心態,否則你就不要來談創業了。

他還告訴我,無論你是一個創業者還是職業人。

你會發現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難題,每個角色都會有對應的難題。

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是一個打工的,就讓你的苦多一些,也不會等你成為一個老闆的時候,你的牛逼就會多一些,那些納斯達克敲鐘背後的重重苦逼,是媒體包裝出來的幻象里永遠不會寫出來的。

嗯,在我的判斷原則里,他就屬於那一類理智型的創業者,這種人即使在創業路上走不下去了,角色換成一個職業人,他也不會是糟糕到哪裡去的人。

五、都在為更好的生活堅持著

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身上把持好基本的禮儀這一關就好。

有一次一個按摩的姑娘告訴我,說下個月就要回老家不做了,我於是問她為什麼,她說自己弟弟去年剛考上大學需要幫交學費,自己沒什麼學歷只能出來做這一份工作,現在老家的經濟好一點了,所以就不想在這裡上夜班這麼辛苦了。

後來我漸漸發現,每隔一段時間我去到這一家美容店,按摩的姑娘們都會換一批新的面孔。

於是我開始明白,她們跟我一樣,也是慢慢從新人過渡到成熟人,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後,再去尋找更好的出路,於是又一批新人進來,如此循環。

六、不奢求極致,只需慢慢變好

當然如果這條路上如果有人與你同心,那麼這份委屈可能會變得少一些淡一些,就像我喜歡的一個大叔昨晚朋友圈裡說的那一句,和高人聊天,最大的收穫不是獲得了什麼秘訣,而是知道哪些彎路可以避開。

同樣的道理,這些過來人,以及或許我有一丁點資格作為另外一波人的過來人身份,我所能告訴你們的就是,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明白了這一點,或許我們對所謂「會好起來的」期盼不再是一種極致追求,要馬上呈現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進步跟慢慢變好。

畢竟,無論在什麼樣的歲數里,成長這件事情,都是我們靈魂里一輩子的課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J53Z24BMH2_cNUgV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