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孩子的健康問題無不牽扯著每個家長的心。要想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那麼必須要先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症狀是不可避免的,但做好預防卻是非常關鍵的。為了讓孩子少受點罪,家長要在孩子出現問題之前,及時發現,做好預防預判措施。那麼如何判斷孩子生病了呢?下面,就為大家來解析一下幾個寶寶症狀前的徵兆~
正常情況下,孩子睡覺會睡得安穩,不吵不鬧,入睡都是比較快的,呼吸也比較均勻,睡得很自然。
而生病的寶寶通常夜間睡眠狀況都不好,症狀常表現為易醒、睡不安穩、愛哭鬧、睡眠少、翻來覆去等。寶寶夜間睡眠不寧,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各種疼痛,如牙疼、頭痛、神經痛等,腸胃系統疾病或呼吸性疾病都會使寶寶夜間睡眠易醒。
當然,寶寶不同的疾病導致睡眠不寧的症狀表現是不同的,比如說寶寶睡前煩躁不安,睡時常踢被子,而睡醒時呼吸急促、小臉通紅,則可能是寶寶發熱引起的;寶寶睡覺時哭泣,睡醒後大汗淋漓,平常很容易發怒,則有可能是佝僂病的前兆。寶寶睡眠不寧也常與寶寶脾胃虛寒或心經熾熱有關,任其長期發展下去,會導致寶寶食慾減退、精神恍惚、體質下降的情況。
寶寶出汗大多是生理性出汗,這是由於寶寶的新陳代謝快,代謝功能旺盛,皮膚水分充足,只要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蓋過多、活動劇烈等都可能會引起出汗的情況,這種都是機體調節體溫所需引起的,屬於正常現象。
但若寶寶在安靜平和的狀態下,如睡覺時,也會大汗淋漓,則為病理性多汗。病理性除了多汗外,通常還伴有其他的疾病症狀,如營養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健康正常的寶寶都能夠按時進食,食量也比較穩定。如果寶寶出現食慾降低、突增或者拒食的情況,往往是寶寶患病的徵兆。
引起食欲不振的典型疾病包括寄生蟲病、消化性潰瘍、肝功能低下、蛔蟲病等。此外,嬰兒發燒、積食、厭食症也會導致食欲不振。生病寶寶的食慾改變並不僅僅體現在食慾不佳上,有些疾病還會使食慾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兒童糖尿病,多飲多食,吃不飽,即使吃得多,體重也還是不升反降。
判斷寶寶是否異常,最直接的就是觀察寶寶大便。如果寶寶有一些症狀,可以從糞便的性質來分析原因。寶寶正常大便呈黃色或者是金黃色、性狀均勻、但有時出現顆粒奶瓣狀。
1.綠色大便。嬰兒糞便黏液多,呈綠色,但量不多,這通常是腹瀉積食的症狀。如果量多,那是因為吃蔬菜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的。此外,如果寶寶的胃受涼,或是受到驚嚇,或是最近吃了五顏六色的食物,都會導致寶寶拉綠大便的情況。如果寶寶大便呈淺綠色,沒有伴有大便性狀(大便次數增多、性狀的改變、腹脹、嘔吐等等)異常時,屬於正常的。如果寶寶大便呈深綠色,考慮和消化不良是有關係的。
2.黑色大便。如果寶寶吃鈣片,動物肝臟或動物血過多,以及慢性胃炎出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體質過冷等,都會導致寶寶大便發黑。
3.豆腐渣大便。嬰兒有這樣的大便,通常是由黴菌性腸炎引起的,這時家長一定要注意,要及時進行有效的措施。
4.大便明亮光滑。寶寶出現這種大便,主要是因為寶寶吃太多脂肪類食物,脂肪酸會刺激腸道黏膜產生淡黃色液體以及更多的大便,使大便多泡沫,灰白色,因此會發亮光滑。
5.臭雞蛋味大便。這通常是由於嬰兒攝入過多的蛋白質食物,蛋白質不能被充分吸收和消化,導致嬰兒大便發臭。
6.其他性狀大便。若寶寶大便呈蛋花湯狀或水樣,則是寶寶出現腸炎;若寶寶排出的大便是血紅色的,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或可能是便秘、大便太干硬導致的。
健康的寶寶氣色好,不吵不鬧,雙目有神。若寶寶最近情緒變化大,精神煩躁、嗜睡、愛哭鬧、面色暗黃等等,就要注意寶寶是否生病了。例如寶寶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乾燥常是發熱的徵兆;而目光呆滯、兩眼直視、兩手握拳常是驚厥預兆;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往往提示病情嚴重。除以上明顯徵兆外,寶寶還可能表現出萎靡不振、煩躁不安或愛發脾氣。父母要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及時就診。
健康正常的寶寶,呼吸都很均勻,有節奏。若寶寶出現呼吸異常,特別是嘴唇發青和呼吸時鼻腔擴大,家長就要留心注意起來。如果嬰兒呼吸時而急促時而緩慢,呼吸頻率上升,呼吸非常沉重,臉也發紅,這可能是嬰兒發燒的症狀;當嬰兒有呼吸不暢的症狀時,常見的原因是感冒或發燒,但要注意的是,呼吸不暢的原因並不全是感冒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