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這個村,曾被稱為「小延安」!如今,紅色沃土風光更美

2020-01-08     潮汕膠己人

編者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


為營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昂揚奮進的濃厚氛圍,本報精心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進一步錘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記者走進鄉村、深入基層、體驗生活、貼近群眾,采寫一系列生動鮮活、有深度、有溫度、接地氣、正能量的新聞報道,反映我市廣大幹部群眾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面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各地欣欣向榮、人民群眾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今起推出,敬請垂注。


火炬村,一個紅色的革命故地,在革命戰爭年代有著「小延安」之稱,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日,記者來到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採訪,深深感受到紅色火炬村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喜人變化。


紅色搖籃,星星之火耀山村


火炬村原名龍躍坑,位於蓮花山脈南麓大北山下,是揭西縣南山鎮東北部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火炬村現有面積約4.8平方公里,多為山丘林地,人口1800多人。


據村幹部介紹,在解放戰爭時期,龍躍坑因為背靠大北山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位置和廣泛可靠的群眾基礎,成為潮汕人民抗征隊誕生地和根據地,並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廣泛發動群眾抗徵兵、抗征糧、抗徵稅,為潮汕地區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村黨支部書記李瑞林的引導下,記者參觀了火炬村的天寶堂(即「潮汕人民抗征隊」所在地,1984年成為揭西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地。據介紹,1947年6月中共潮汕地委在天寶堂召開會議,成立了潮汕人民抗征隊,潮汕人民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徵兵、征糧、徵稅運動。


在李氏祖祠,記者參觀了1949年夏中共潮汕地委機關遷至此地的政治部、聯絡電台等。據悉,劉向東、曾廣、陳彬、丘志堅、何紹寬等潮汕地區革命領導人,經常在這裡活動,制訂對敵作戰計劃,並通過電台時刻與上級組織保持聯繫,動員和指揮潮汕各地黨組織的革命行動,指揮了多次戰鬥。


記者還參觀了當時設立的抗征隊軍政法庭、監獄看守所、後方臨時醫院、抗征隊兵工廠、抗征隊彈藥庫、革命部隊駐地龍躍學校等舊址,查閱了抗征隊後勤部派發的《團結報》(《汕頭日報》前身)、發行的「裕民流通券」等。


李瑞林告訴記者,每一個革命舊址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也承載著革命的紅色優良傳統,激勵一代代後來者奮發圖強。1958年龍躍坑因是革命老區村,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而改名為「火炬村」。站在這些革命舊址上,記者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那戰火硝煙激情燃燒的歲月,革命先烈們那戰天鬥地、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而英勇奮鬥的景象歷歷在目,同時也激勵著我們繼續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



黨建引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火炬村正以黨建為引領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努力走出一條有紅色特色的脫貧奔康道路,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真正讓紅色村紅起來、富起來、美起來。


火炬村以「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為載體,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著力點,升級改造火炬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集公共服務平台、辦公場所、活動場所、服務群眾場所於一體,紮實開展黨建「六個規範化」建設,不斷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火炬村在省委組織部扶貧資金500萬元、市委組織部和揭西縣委組織部等共70萬元資金的幫扶下,大力打造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該村實施了垃圾日清,美化村貌環境;加快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因地制宜處理生活污水,建設清潔衛生的村容村貌;整合資源,加快對主要村道、巷道硬底化建設等。此外,該村還實施人畜分離,實現功能分區;實施舊屋修繕,堅持修舊如舊;實施新屋戴帽,建設紅色展廳;整理村莊史料,建設「火炬村紅色教育研學基地」,充分展示紅色革命事跡,打造愛國主義現場教育基地,充分發揮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



利用資源,紅色基因代代傳


南山鎮委書記張瓊華告訴記者:「為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使其成為火炬村新的景點和亮點,南山鎮邀請了浙江卓創公司對火炬村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出台了《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美麗鄉村提升規劃》,並在上級黨政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對8個革命舊址進行重新規劃設計,著力打造『八點一線一面』。」目前,該村已形成了「軍政法庭——後勤部——司令部——看守所及後方醫院——武器炸藥存放倉庫——槍枝廠」的主要參觀路徑,逐步把火炬村建設成為一個集紅色旅遊、傳承紅色革命基因的紅色教育基地,讓人們重尋當年發生在火炬村的紅色故事。


火炬村修建了紅色革命舊址參觀路線,使革命舊址點片聯通,增添紅色文化符號,營造濃厚紅色文化氛圍;建設了「一河二岸」工程,美化村中心龍躍河兩岸,建成「飲水思源親水長廊」;在村中心建設「雙擁廣場」,在司令部建設「宣誓廣場」,彰顯紅色主題文化村的自然風貌等。


隨著「紅色村」各個項目的建設完工,目前,火炬村紅色旅遊的硬體建設和紅色文化已儲備豐厚的資源,為發展紅色旅遊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該村還計劃引進專業的旅遊公司,發展紅色旅遊產業,為村民包括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村民經濟收入;結合「一村一品」項目,銷售本地農家特產收入;考慮資源入股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家庭收入。通過一系列舉措,火炬村把革命優良傳統一代代傳下去,並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如今,行走在火炬村村道上,能處處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所帶來的變化:村道全部實現硬底化、四通八達,舊豬欄牛坪舊廁所全部拆除,「髒亂差」現象得到改變,配上紅色旅遊文化標誌,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今年70歲的老黨員李永泉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村變得越來越漂亮了,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美好了,其他地方的許多幹部群眾都來這裡參觀呢。」   



來源:揭陽日報

記者:張秀川

攝影:張秀川

編輯:小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HtLhm8BMH2_cNUgFe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