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昔日富家女的宿命,都會淪落成令人可憎的怨婦?

2019-06-06     盧璐說

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那是幾年前的事,我們和朋友一家去吃飯。到了商業中心之後,孩子們發現中庭有一輛五彩繽紛的兒童火車,還飄著氣球,在商場裡盤桓。

孩子們自然想坐的,我們有三個孩子,兩個不到一米二,所以要有一個大人,四張票要120,我和桃子都覺得有點貴,想著先去吃飯。

桃子的女兒才剛剛三歲,聽媽媽說不坐了,一下子就開始放聲大哭。

桃子的老公木頭過來問:「寶兒,為什麼哭呀?」

桃子解釋:「她想坐這個火車,有點貴。」

木頭轉頭看了看價格,然後說:「坐,孩子想坐,為什麼不坐?」

我解釋:「不是太貴,是不值。也就三分鐘。」

木頭說:「有什麼值不值,孩子開心,我就開心。」

說完他轉身就去買票,還給我家兩個娃,也買了票,我怎麼給他錢,他都不要。孩子們不明白大人的苦惱,開開心心地跳上了車,一片歡呼。

木頭說:「你們看,有什麼比孩子們的開心更重要啊?孩子,尤其是女孩,一定要富養,這才能不小家子氣。」

桃子和木頭都是屬於讀書改變命運的人。

他們都是寒窗苦讀,從農村考到958的重點系,畢業後留在上海的。

他們的家庭收入加起來總體水平還算不錯,趁著前幾年房價算低,也買上了房子,每月還房貸,養孩子,養車,雙方老家都還要有點周濟,日子過得挺緊的吧。

他們其實還想再要一個孩子,可根本不需要計算器,自己算算,就自動放棄。

我們去吃飯,他們的女兒看到菜單上有個拿破崙蛋糕,喊著要吃。這間餐廳我們來過,他們的拿破崙乾巴巴的,真心不好吃。

但既然女兒想要,木頭當然堅持了,點了一份拿破崙蛋糕。蛋糕端上來,女兒一口也不吃。

說了半天大家才明白,原來大小姐是想要菜單照片上,那幾個翻糖小貓。為了彌補女兒的錯誤,木頭努力吃蛋糕,我看著他難以下咽的臉,給他說:「不好吃,就別吃了。」

「鋤禾日當午,農民的兒子,怎麼能浪費糧食?」桃子面如冰山地插嘴,剛才120,蛋糕好幾十,她又恨又氣。

吃完飯,男人們陪著孩子們去玩,我和桃子一人買了杯咖啡,坐著聊天。

桃子給我講,木頭老家在山裡,小時候,窮得觸目驚心。所以他的改變意願特彆強烈,這輩子,下輩子,我孩子,我孫子,都不能再受窮。

對自己,木頭是一個死磕省錢的人。一件衣服能穿十年。內褲破了,扔之前,還想著把鬆緊帶剪下來。木頭不吸煙,不喝酒,電話都在單位打,沒有WIFI的地方,不開手機,一切都以省錢為主,可這輩子的剋星,就是女兒。

從桃子懷孕開始,木頭開始讀各種育兒專著,木頭確信:

他和桃子,是趁著社會階級沒有完全固化之前,有幸地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現在,對他們來說,唯一僅存的逆襲的方式就是富養女兒。

把她養成富裕階級,有富人的思維,修養和做派,把她脫胎換骨地養成一個富家女,這樣她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富人階層所接受,而不會被排斥。

總之養孩子,一定不能讓孩子沾染上窮人思維,有了窮人思維的孩子,路只能越走越窄,越來越窮。

我目瞪口呆地聽,說半天:「這麼精闢,你家木頭訂閱了多少公眾號啊?有訂我的嗎?」

在今天焦慮無比的中國社會中,「富養」是一個完全被扭曲,順應商業化的概念。

「富養」,尤其是「富養」女兒,是眾多理論中最討父母歡心的理論,因為沒有人不想把自己的女兒,養成一個儀態優雅的公主。

然而「富養」只是一個相對的觀念。

要知道,我們也許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階級,但是我們無法憑空去假裝身在一個階級。裝得再真也是假的,真的騙不了別人,只能自欺欺人地騙自己。

對於一個成人來說,這種假裝有錢的霍胖,會引起別人的恥笑,對孩子來說,他們什麼都懂,都是小人精。

我在法國學校教書的時候,有次上課,兩個六歲的男生為了一個位置起了糾紛,搶不過的那個急了說:「我爸是你爸的領導,你把位置讓給我。」

這在信奉公平的法國,是不被允許的。事後領導老爸專門到校道歉,態度恭謙,給足了面子。可是,事實就是事實,實力擺在那裡,被道歉的老爸,一疊聲地退讓,成年人心中都有面鏡子。

所以,拚命富養出來的孩子,只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父母不說,孩子不說,但事實就在那裡。

我在法國留學的時候,認識了一些小留學生,都是家裡有錢有勢,學習不好,考大學無望,出來鍍金的主兒。可是其中有一個,父母離婚,工薪家庭,媽媽為了讓他出國,賣了房子搬回去和父母同住。

離婚對於他媽媽是一個踏不過去的坎兒,她鼓著氣發誓:「就算我是一個女人,我也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那個被刻意富養大的女生,從沒有缺過錢,完全沒有任何危機意識。

她整天和那幫富家子弟混在一起,追著名牌包包,新潮手機,幾年都沒有申請上大學,然後不知道去了哪裡。

指責她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每個人只能順應自己的意識去生活,所以能夠跳出自己意識,看清自己的人,這幾千年,我們都管他們叫「聖人」。

其實,每個人都是在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那些特別熱情追捧「富養」的父母們,都是自己改變了出身,但都是惶恐不可終日的逆襲屌絲。

相反,那些真的富豪精英父母們,每天想的卻是,怎麼嚴定家規,怎麼勤工儉學,怎麼控制孩子的物慾,怎麼能把孩子隔離物質,窮養到底。

前兩天,我看到BBC的報道,關於中國女大學生借貸的現狀。舉世公認的那個愛存錢的中國人形象,已經在95後被顛覆了,刷爆信用卡,甚至賣血,賣卵子或者裸貸,才是今天年輕人的真實日子?

說實話,在國外這些年,對於外媒對中國的報道,我一直持警戒態度,賣血,賣卵子或者裸貸,也許真的是非常個別的少數,但為了買一個自己心儀的包包或者手機,刷爆信用卡,卻是很多人都有的事跡。

一台電話,一個包,真的就這麼重要嗎?不能等下月工資嗎?

事實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被物質富養起來的孩子,根本沒有控制自己物慾的能力。

君不見,清朝的「八旗子弟」,歐洲的世襲貴族,被富養大的孩子,都有一種特質,樣樣都懂,樣樣不精,沒有危機意識,隨心所欲,總被時代拋棄。

與其,在處心積慮地想,怎麼才能讓孩子繼續順利的擠進精英的金字塔尖,不如好好想想,怎麼才能不讓孩子被時代拋棄,百無一是,成為時代的怨婦。

畢竟,被一個男人拋棄,總還可找到其他的男人,被一個時代拋棄,我們無法涅槃再起。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BFrYWwBUcHTFCnfAH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