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察布查爾縣景色秀麗、歷史文化深厚.生產的大米得到嘉慶皇帝的讚賞

2020-08-11     詩畫伊犁SHYL

原標題:新疆察布查爾縣景色秀麗、歷史文化深厚.生產的大米得到嘉慶皇帝的讚賞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稱,而察布查爾又是伊犁河谷一顆璀璨的明珠。烏孫山氣勢如虹,其主峰-白石峰,海拔3475米,猶如巨柱擎天,高聳入雲。烏孫山下的瓊博拉森林公園集林海、草場、高峽、奇峰、雪原、垂岩、小溪於一園,既與華山競險,又同黃山爭奇。萬畝河谷次生林環繞伊犁河綿延數十里,冬季冰雪覆蓋,銀裝素裹,夏季林密樹茂,鬱鬱蔥蔥。

這裡有雄壯的烏孫山白石峰、靈秀的伊犁河清水灣、生機勃勃的國家一類口岸、全國唯一的錫伯民族博物院(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首家弓箭文化博物館、國家薰衣草主題文化公園,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貝倫舞、錫伯刺繡,更有靖遠寺、海努克古城、銀頂寺遺址等名勝古蹟,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這裡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屯墾戍邊西遷精神世代相傳。

1764年,奉清朝乾隆皇帝詔命,4000多名錫伯軍民從東北跋山涉水,飽經艱辛與磨難,歷時一年零三個月西遷抵達伊犁,屯墾戍邊,保家衛國,造就了偉大的「西遷」精神,為祖國的統一、邊疆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圖伯特開挖大渠和喀爾莽阿抵抗沙俄侵略的英雄故事仍廣為流傳。

「察布查爾」在錫伯語中即「糧倉」之意,察布查爾大米種植歷史源遠流長,已有二百多年,素有「貢米」「軍糧」之稱。據《錫伯族百科全書》記載,明末清初,錫伯族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生產的「錫伯米」名揚四海。

清嘉慶七年(1802年)起,錫伯族領袖圖伯特為鞏固邊防、發展生產,帶領錫伯族官兵興修水利。經過六年的辛勤勞動,挖出了深一丈,渠底寬一丈二寸,渠面寬三丈,東西長達二百餘里「察布查爾布哈」(「布哈」在錫伯語中意為「大渠」)。 大渠的建成使當地生產水源得到解決,促進了水稻種植的發展。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圖伯特進京朝覲,特意帶去察布查爾生產的「察布查爾大米」作為禮物,得到嘉慶皇帝的讚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roP3XMBURTf-Dn5aK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