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要媽媽」時,背後的真相竟然是……

2019-04-26   凱叔講故事

作者 | 艾陌


從有了娃,感覺自己越來越分身乏術。

下班路上堵會兒車,電話就會響起,娃在那頭兒拚命地追問:「媽媽,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呀?」

在家做個飯,娃會時不時跑進廚房,使勁地把我往外推:「媽媽你別做飯,你陪我玩。」

最敏感的是娃睡前的那段時間,想敷個面膜、上個廁所、打開電腦加個班都不可以。

只要一離開臥室,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就會傳出:「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除非我回到他身邊,旁人休想哄下來。

所以,我不是一個瀟洒媽媽,我被娃拴得死死的。

娃為什麼這麼黏我?

那是因為,我到現在每晚都保持著陪娃睡覺的習慣,如今娃兩歲半,八百多個夜晚,我從未缺席他的睡前時光。

付出終有回報,我很榮幸地成為他最中意的陪伴者。

「我要媽媽」,這句孩子常掛嘴邊的話,是對我最好的褒獎,是我們親子關係和諧的最好憑證。

當然,也是我放飛自我的最大的牽絆。

「我要媽媽」是一種痛並快樂的體驗

我肯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相信有千千萬萬媽媽與我同在。

張娜拉曾在一個短視頻里還原了一個媽媽的日常,引起很多為人母的共鳴:

一個人帶娃,當媽的想安靜地上個廁所、從容地吃頓飯都是奢望,孩子真的一刻也離不開媽媽。

閨蜜小如剛跟我吐槽了自己的女兒:太黏人,太黏人,太黏人……

睡覺只要媽媽陪,出門只要媽媽抱,吃飯只要媽媽喂,繪本只要媽媽講,連洗個手都要媽媽在旁邊……

每次外出小如丈夫想表現一下,女兒都不給機會,她總是只要媽媽。

女兒就像小如的貼身膏藥,拽都拽不下來。

小如是一個非常盡心陪伴孩子的媽媽,從事IT行業的她即使工作再忙、回家再晚,也會把女兒抱回自己的身邊。

以便女兒半夜做夢驚醒,她可以溫柔地拍拍:不怕不怕,媽媽就在這裡。

於是,女兒成了小如幸福的「煩惱」,每次閨蜜聚會,她總是提前離開:

「女兒沒有我,不好好吃飯/睡覺/玩……」

離開時一臉的無奈,也滿眼的期待。

每一位被孩子纏著的媽媽,都是痛並快樂的糾結體。

我們渴望有自己的時間,又招架不住孩子的楚楚可憐。

在被娃纏得脫不開身的日子裡,會無奈、會懊惱。

但更多的則是被娃需要的幸福。

從一開始的拼盡全力陪伴孩子,到最後成了孩子的「必需品」。

這其中成全的並不僅僅是孩子,更多的是成全我們自己。

那句「我要媽媽」里包含著多少愛與依戀。

「誰讓咱是人家媽呢?」這句自嘲似的話語,看似在自我安慰,實際飽含里媽媽對孩子濃烈的愛。

當然,也是我放飛自我的最大的牽絆。

不被需要的媽媽,心裡很苦

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在我們吐槽孩子太黏人的時候,也有媽媽一臉羨慕。

同學文文對此就很失落,她的兒子從小就不黏她。

文文的工作需要倒班,為了能讓她好好休息,孩子八個月的時候,婆婆就讓她斷了奶。

從此不分白天黑夜,婆婆一個人帶起了孩子。

多少人羨慕文文,只有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的女人,才能攤上這麼通情達理、無怨無悔付出的婆婆。

文文也曾一度樂在其中。

不久前,我們兩家約好五一假期一起帶娃去海邊度假。然而就在一周前,她放了我的鴿子。

為了適應一下夫妻倆獨自帶娃出門,文文夫婦做了一個周末短途出行。

就是這個「預演」,讓文文意識到了做個「逍遙媽媽」的代價。

「車子一開出小區,孩子就吵著要奶奶。我好說歹說,才用棒棒糖和動畫片哄了下來。

最大的噩夢在晚上,孩子死活不肯睡覺,就要找奶奶,哭鬧打滾折騰得我抱都抱不住。

我們兩個沒有辦法,凌晨兩點開車回了家。」

文文一臉失落地跟我描述著兒子哭喊著找奶奶的場景,然後無奈地跟我道歉,實在不敢再獨自帶娃出門了。

孩子最需要的人不是自己,那種失落可想而知。

那一刻我突然很同情文文,有些陪伴一旦錯過就很難彌補,有些需要一開始沒有就已經變成了不需要。

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在三個月大的時候,便跟隨奶奶生活。

在《媽媽是超人》節目裡,當安迪毫不猶豫地說出「我不想走,我捨不得奶奶」時,作為母親的黃聖依一臉失落。

有個朋友曾對我說,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與其說孩子需要我們,不如說我們需要孩子,孩子的依賴能給我們莫大的慰藉和自信。

被需要,是對為人父母的一種認可;

被需要,也是我們的一種精神食糧。

就像奧利維爾•鄧瑞爾的繪本《小小熊》里,大大熊所說:

「謝謝你小小熊,真高興你在這裡。」

只有小小熊才能讓大大熊體會到存在的意義,感受到被需要的滿足感。

不被需要的大人,人生總有那麼些不完整。

媽媽是孩子最堅實的鎧甲

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把「我要媽媽」掛在嘴邊?

因為對於弱小的他們而言,媽媽便是自己最堅實的鎧甲,縮在媽媽的臂彎里,世界便很安全。

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對媽媽產生良好依戀的孩子,內心情緒更加穩定、積極、向上,長大成人後,人格也會更加健全。

孩子離不開媽媽,實際上是把媽媽當成了自己的「安全基地」。

媽媽在,內心安穩,媽媽離開,內心焦慮。

孩子對媽媽依戀,是建立安全感的前提,也是建立正確認知和良好習慣的基礎。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父母一定要親自帶孩子,讓他依戀你,養育是教育的基礎。」

孩子三歲以前,最合適也最健康的依戀對象是媽媽。

孩子人生的頭幾年,是一生中最柔軟的時光,而母親的陪伴則是其最堅硬的鎧甲。

「我要媽媽的時候,媽媽就在身旁」,這便足以讓孩子的內心一世安穩。

內心安穩的孩子,人生之路不會走得太差。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

「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

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

讓孩子心有所依,便是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成功因素」。

「我要媽媽」,是依戀,是愛,更是孩子應得的禮物。

待時光流逝,襁褓中的嬰兒長成翩翩少年、窈窕淑女之後,彼時的我們,便會異常懷念如今孩子黏著自己的模樣,懷念那種任何成功都不能比擬的滿足感。

請珍惜孩子的依戀,珍惜這份為人父母能得的最好饋贈。

-End-

作者:艾陌,自由撰稿人,熱衷親子育兒研究的80後媽媽,篤定育兒之路並不艱辛,做一個懂得思考的母親,成為一個會欣賞生活的女子。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