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張津京 編輯丨 李江濤來源丨地產資管網(ID:thefutureX)
Costco來了。
這家號稱改寫了美國商業歷史的會員制超市,終於進入中國,並在開業不到4小時緊急關門歇業。
現場一片狼藉,據說所有特價商品都被搶購一空,甚至六個小時後因為搶購造成的交通堵塞仍未緩解。對此,有媒體評論表示·:
Costco忽視了上海大爺大媽的戰鬥力。
也有媒體將其會員制+特價商品的營銷模式,視為挑戰馬爸爸阿里系電商的「殺手鐧」,並在大力炒作。
因為,對於在當下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咄咄逼人的發展面前,逐漸敗下陣來的傳統商超來說,Costco的模式可能代表著傳統零售的「逆襲」。
而這樣的喧囂背後顯露出的,其實是新興網際網路經濟模式下舊有商超管理者被無限放大的焦慮。
平心而論,Costco的模式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不管是不以利潤為追求點的商業模式設計,還是特價商品的層次設計,亦或是商品以消費者「探寶」感覺為主的擺放方式,都有不同以往的創新。
這也決定了在美國Costco能順利打敗一溜兒競爭對手,成為新晉「網紅」。
甚至國內有大咖評論,Costco來了後:
國內超市就沒機會,阿里也會迎來最大的競爭對手。
但其實,這些觀點都有些絕對化。
畢竟,經歷幾輪的市場發展,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的規模和疊代速度,已經是美國市場不可想像的。
相對於中國電商平台火箭一般的配送和無條件退貨等服務,美國最大電商平台亞馬遜分分鐘被「秒成渣」。
有個笑話,在留美學生中很流行:
2018年在某個美國知名商學院,教授課堂上對所有學生說,亞馬遜是世界上最好的電子商務公司,因為只要你買了會員,在美國大城市2天內就能把網上買的東西送到。
結果,台下的中國學生聽到後都發出詭異的笑聲。
這也就讓很多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能戰勝亞馬遜的Costco模式,其實在中國的說服力並不強。
況且,美國很多中小城市幾乎就沒有成體系的公共運輸,想買東西必須開車。
周末在一個超市一次買夠一周的商品,就順理成章成為很多中產階級的優先選擇。
這是Costco會員制+大數額批發價產品模式的成功基礎。
因此,單獨以Costco的會員制以及相關的模式設計來判定,其能挑戰成型的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這樣的結論過於武斷。
然而,這些喧囂的媒體聲音背後,其實忽略了商業的本質。不論是淘寶、天貓,還是Costco,都應該遵循一個最基本的商業規律:
誰能給顧客帶來服務上的認同,誰就能贏得市場。
Costco費盡心思的降價和促銷,以及商品擺放,與天貓等電商平台的內容、圖片設計和視頻直播帶貨,都是在想盡一切辦法,讓顧客在發生購買行為的同時,體驗到最好的服務。
這是根本。
傳統商超的變革,不應該落地在如何利用新技術上,反而應該在如何引入新的理念提升對客戶的服務上下功夫。
不然就容易被網際網路大廠們,帶進「溝里」。這點做得好的傳統商超,也有活得非常好的。
例如大悅城,那個年輕人必打卡之地。這個項目成功的路徑就一個:把購物中心做成一個IP輸出的地方,讓顧客購物的行為跟流行文化內容結合。
而網際網路大廠的一些新興零售業態探索,也有走到盡頭增長受限的,原因也是一樣。
成功的路走起來很簡單,就看你願不願意去做。
畢竟,不論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而且,這個原則不管是新經濟還是舊模式,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