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養生是老年人的事情,自己身體很健康所以不需要養生。其實不然,養生是為了防微杜漸,防止小毛病的發生,才能扼制大病,最終目的是增加自身抵抗力,讓身體更健康。小編今天總結了一些生活中的養生方法,既簡單又實用。
一、養肝就是閉眼睛
古法云:眼睛一閉,就養肝。因為「肝主藏血」,肝主目。眼睛乾澀、迎風流淚等眼疾其實多與肝病有關,迎風流淚是肝的收斂功能不足,眼睛乾澀則是肝的精血不足。
閉目降氣法:將食指輕壓在眼瞼上,微揉眼珠,便會覺得舒服很多。也可直接閉目排除雜念。
二、踮腳尖能補腎
踮腳尖是有氧運動,不僅能促使血液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還有保護心血管健康,鍛鍊小腿肌肉,增強踝關節穩定性等作用。
踮腳尖走路法:踮起腳尖,每次走30~100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複幾組。速度可自我調節,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初始練習者可扶牆,熟練後就不用藉助外物了。
另外,男性踮起腳尖小便,可起到強腎的作用。女性坐蹲時,把第一腳趾和第二腳趾用力著地,踮一踮,也可起到補腎利尿的效果。
三、午睡能養心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所以「閉目養神」其實也是養心。專家建議,大家在午睡前可以進行轉眼球的練習,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午睡質量,還能有效緩解視疲勞。具體的方法是雙目從左向右轉9次,再從右向左轉9次,緊閉雙目片刻,再睜開眼睛。然後進行20分鐘左右的午睡,能夠適當地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在下午擁有一個相對良好的精神狀態來應對工作。
四、拍打後背補肺氣
人體里的氣主要由肺部來主管,一旦肺氣不足,人的呼吸會顯得無力,也會變得很懶散不想說話,倦怠沒有力氣,氣息變得急促,容易患感冒,由小病引發其他大病。所以補肺氣尤為重要。
肺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拍打胸背可增強肺功能,提昇陽氣。
五、搖頭轉頸提精神
看電視間隙,做些轉頸、前俯、後仰的頭部運動,或用空拳輕輕叩擊頭部,能解除頸部肌肉的疲勞。
具體方法:取直立體位,兩手下垂,頭緩緩抬起,仰視角儘量達最大限度,保持這種姿勢15秒鐘左右。此法能改善大腦的血氧供應,起到健腦提神的作用,還能輔助治療由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等病症。
盤點都有哪些養生小動作:
1、梳頭
梳頭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功能,增強分泌活動,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經常梳頭,可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
此外,梳頭還是治療失眠、眩暈、心悸、中風後遺症和青少年白髮的輔助手段。平時每天可梳頭3~5次,每次不少於3~5分鐘,晚上睡前最好梳頭一次。
2、伸懶腰
伸懶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縮,使瘀積的血液被「趕」回心臟,從而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所以,常伸懶腰在促進人體肌肉收縮和舒張、增進肌肉本身血液流動的同時,還可帶走肌肉中的代謝產物,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3、踮腳尖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後下肢酸脹、乏力時,可採用踮腳尖的方法健身。
人在踮腳時,由於雙側小腿後部肌肉的收縮擠壓,可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環,從而緩解下肢酸脹及防止下肢靜脈曲張和皮膚色素沉著。
具體做法:雙足併攏著地,用力踮起腳跟,保持2~3秒,可重複多次。
4、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促進人的肺部排出濁氣,增加肺活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加快血液循環。
5、叩齒
每日三餐前保持全身放鬆,口唇輕閉,然後上下齒有節律地輕輕叩擊。每次叩4~8下,可使牙齒堅固,並能預防牙病的發生。
6、轉目
雙目從左向右轉14次,再從右向左轉14次,然後緊閉片刻,再迅速睜開眼睛。常年堅持,可使眼睛運轉靈活,去內障外翳,兼能矯正近視、遠視。
7、搓足心
每天晚上洗腳後、上床之前搓足心20分鐘,對健足強身十分有益。這是因為,搓足底湧泉穴有改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
簡言之,就是每天促成頭、目、齒;肺、腰;腳、足這些器管的活動,對身體經絡的疏通很有幫助。
8、浴面法
兩眼閉上,前後搓動兩手掌18次,然後將兩手掌面從鼻旁兩側向上按摩到前額,再向兩側分開按摩到太陽穴,最後按摩到下頜,反覆浴面18次。能保持面部皮膚光澤有彈性,消除皺紋。
9、皮膚干沐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膚,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稱為干沐浴。即將二手搓熱,常搓摩周身皮膚,像洗澡一樣。
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臂,從上而下,胸部、腹部、後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氣血通暢,舒筋活血,皮膚潤澤而富有彈性。
本文來源於網絡整理,旨在分享給大家,讓大家身體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