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生活,暴露了你在學校過得有多糟糕

2019-10-29   研控學姐

同學快醒醒,期中考試正開始向你走近!!

此刻,大一新生的心裡估計滿是波瀾——我的記憶仿佛還停留在剛開學,怎麼一下就到期中了?

你再仔細算算,開學軍訓中秋假,9月呼嘯而過;黃金周的間隙上了幾堂課,10月進度條也即將見底——時間就這麼神不知鬼不覺地溜走,你的大一已經用完了四分之一。

法國電影《大學一年級》中,醫學新生安端和班傑明從大一開始就一路血拚、艱難求學,他們從剛入學起就不得不意識到大學光陰的飛逝、時刻提醒自己要有緊迫感。

不然,對於醫學系他們來說,一切就真的來不及了。

由於法國醫學院實行入學人數限制制度,他們要在大一期末考試中擠進10%~20%的名次,才有可能繼續讀醫學這一熱門專業。

被淘汰者,只能在第二梯隊里的牙醫、藥學等範圍進行選擇,或者要麼重讀,要麼轉物理、生物等「不會有人想讀」的專業。

儘管選拔制度和我們的醫學院校不同,但同一個世界的大一學生面臨著同一種迷茫。高中畢業來到巴黎求學的班傑明在專業諮詢時並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由於父親是醫生,醫學專業前途光明,他就把醫學當做自己大學專業的第一選擇。

相比之下,連續讀了兩年大一的安端早就認定了醫學這條路。

複習間隙,他會偷偷跑去看大三醫學生的實驗,那是他夢想中的課堂。

復讀的安端在第二次大一期末考試中排在353位,而醫學系席位只有329個,隨著最後一個醫學系名額被領走,他再次和醫學系失之交臂。

他選擇棄權,這一舉動引來了在場一眾同學的歡呼。

因為座位上的每一個人都深切地知道,大一這一年有多麼艱難,重新經歷一次大一這一決定又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要不要從大一開始就走那條更難的路,

你自己決定

「大學第一年會很難熬。」

在新生見面會上,醫學院院長開門見山地給這群新鮮人來個下馬威。

緊隨其後的,是「今年的註冊率又提高了20%」這個壞消息,競爭人數變多,難度自然上升。

早上7點趕地鐵到學校,去圖書館占位自習,上課、複習、吃飯,一路學到10點,在回程的路上繼續回顧一天的學習內容。

「就算你的母親在考試當天去世,都不能拿出來當你考不好的理由。」

安端對班傑明說,系主任的這句話讓人抓狂,但他自己卻用「請把眼淚往肚子裡吞」的豪言壯語來教育後者,這讓班傑明聽得一臉懵。

畢竟,這位真正的大一同學在聽到學校會提供學長姐伴讀幫助、開學前就開設了預備課程、看到上課前還要排隊搶座位時也是一臉懵。

脫離了高中時代的那種跟著課程表學習的生活,自由的大學生們喪失的最重要的優良習慣,便是自律守時。班傑明就是這樣典型的大一新生中的一員。

一節化學實驗課上,當老師一邊讓大家做實驗,一邊即興提問,學生也整齊劃一地回答問題時,遲到了7分鐘的班傑明突然破門而入。

老師想直接記班傑明缺席一次,缺席兩次則一學期內不得參加實驗課。但在周圍同學的求情之下,老師還是用提問考察的方式,給這位遲到的同學遞了一個台階。

「Pauly反應有三個要素,分別是對氨基苯磺酸、鹽酸和什麼?」

班傑明猶豫了好一會兒,給出了個錯誤答案。因為他在課前根本沒有複習過。

「如果你沒打算全力以赴,就別浪費時間。」課後,老師並沒有為難班傑明。

因為大一要如何度過,只有學生自己能決定。

在這之後,班傑明下定決心和「前輩」安端攜手開啟醫學狗的瘋狂雙人備考模式。

他們合作記筆記、課後互相抽查背書、一起泡圖書館到深夜、坐地鐵時也不浪費一分一毫地記資料。

為了節約時間,安端乾脆把自己的複習資料和床墊都搬到班傑明的公寓里,以便沒日沒夜地備考。

高負荷的運轉讓兩人都有點吃不消,拚命是義不容辭的,但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

學生物學到累得不行了,休整一下可以嗎?

當然沒問題,那我們複習數學吧,用統計、導數、微積分來解解乏——不知道除了醫學生,還有哪些專業的同學體驗過如此勞逸結合的備考之旅。

畢竟激烈的競爭就擺在眼前,不努力你還能做什麼。

「大一,決定了我未來的人生。」

努力的過程是勵志的,考試結果的殘忍程度給個人的打壓卻是巨大的。

不僅如此,壓力絕不可能只有一個源頭,它會從四面八方向這些互相競爭的大一新生襲來。

在學生自己看來,「200名和500名之間,只有0.2分的差距」、「錯一道題,你後來的命運就此改變」。

在老師看來,「學生越用功就越有能力,只要有滿分的學生,就說明考試難度要增加了。」

在家長看來,「如果大學一開始的考試都不能通過,只能說明孩子不是這塊料。」

模擬考結果出來了,一心想進醫學系的安端考了第218名,這是他有史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

而他的夥伴,那個看起來對醫學不怎麼上心,也沒怎麼用功的班傑明考了132名。

這樣戲劇般的結果直接摧毀了安端內心的承受底線。但對於現實中的醫學生來說,即便結局會令人提心弔膽,這卻早已是再難也必須接受的事。

除了圍繞班傑明和安端兩位主人公的故事情節,影片中還穿插了一些大一學生的採訪鏡頭,他們面臨的壓力和承受的緊張,與影片人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人把大一連同那場考試,看作是決定自己未來最重要的日子。

有人逼著自己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要有競爭意識。

如此為難這些大一學生,如此限制能進入健康醫療專業的學生數量,正是法國出於嚴格保證醫療工作者的質量的考慮。

不過,從1971年設置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醫學生遴選考試製度弊端越來越顯露——法國醫院醫生人手緊張、醫護人員不夠用,這種篩選傳統也將在2020年迎來改革。

未來的選拔制度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競爭的緊張,但醫學作為大學中最難專業的地位絕對不會因此動搖。

當然,這一原則不僅僅適用於法國。醫學生的難,可是不分國界、不分年齡而且沒有上限的。


從大一就開始拚命的生活,

真有那麼慘嗎

儘管不像安端和班傑明一樣,在大一的末尾要面臨殘酷的淘汰門檻,但你身邊的醫學生朋友們,哪一個不是每天都在接受同款的煉獄?

他們的課程讀起來堪稱史詩巨著,學習強度不言而喻,學習廣度也始終巔峰在線。

有醫學系的同學分享道,他們臨床醫學西醫本科全套教材總共53本書,每五年更新一個版本,每個版本封面均為藍色,被稱為「藍色生死戀」。

不僅如此壓力指數大,醫學生的高壓持續時間也比其他專業長久得多。

本科五年,碩士兩三年,博士兩三年——而在這期間,只有一年比一年更艱難,沒有哪年比哪年更容易。

醫景網一項訪問了2000多名醫學生的調查顯示,醫學系大一和大二學生每周大多花費了 21 個小時以上來學習,到了大二時期,花費 40 個小時以上學習的人數達到了40%。

剛享受完高三後的那個最長暑假,就要再次回到高三般的大一生活中去,醫學生的苦只有自己才懂。

不過,無論是像壓力山大的醫學生,還是像其他人一樣過著從大一就要始拼的生活,真有那麼慘嗎?

在網上一則關於「從大一到大四,你發生了哪些變化」的問題中,有這樣一則高贊回答:

大一,不知道自己在幹啥;大二,不知道自己能幹啥;大三,不知道自己想幹啥;大四,後悔大一到大三沒好好學習…

這麼看來,更要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在大學裡走一條艱難前行的路,和度過一路迷茫到後悔的四年相比,誰更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