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9個月:農機工業正式進入負增長通道,退市企業增多

2019-11-04     農業機械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寧學貴

在中國國際農機展「2019年農機行業經濟運行與市場形勢分析報告會」上,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寧學貴介紹了2019年農機工業運行情況,並預測行業未來走向。

寧學貴認為,我國農機工業已經進入負增長通道,前9個月主要產品產量繼續下降,儘管短板裝備有增長,出口基本穩定,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但近期行情仍不樂觀。

正式進入負增長通道

再美的濾鏡也美化不了數據了

寧學貴介紹,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1—9月,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營業收入1825億元,同比下降0.10%,跌破「零點」,進入負增長通道。而同期,全國機械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90%,在各個子行業中,農機行業屬於疲軟的行業。

農機行業平均利潤率4.57%,有所好轉,但在機械工業中,仍屬於利潤率較低的行業。拖拉機在農機工業中體量最大,但利潤最差。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拖拉機規模企業127家,收入僅292億元,虧損4.88億元,利潤率-1.82%。

根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的調查,退市企業不斷增多。規模以上企業減少345家,進入補貼系統的企業減少203家。

對於行業利潤差的原因,寧學貴認為主要是3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環境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人員工資上漲。二是市場疲軟,農機產品價格難以上調。三是多數企業產能利用率低於正常水平,低於機械行業78%的水平。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發布的9月農機工業景氣指數為-24,依然為負值。在參與調研的企業中,28%的企業認為年景不好。

主要產品產量繼續下降

拖拉機市場能有這樣的效果就已經不錯了

拖拉機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1—9月,大中拖生產208727台,其中大拖下降11.13%,中拖增長8.18%,小拖下降29.94%。

而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大拖生產35599台,同比下降14.6%;中拖生產113924台,同比增長11.3%;小拖生產27988台,同比下降11.6%。

從輪式拖拉機產品結構看,中拖是主力軍,大拖降速明顯。而從企業數量看,我國輪拖企業有200多家,同質化競爭殘酷,但也不乏後起之秀。行業集中度提高,產量前5名企業,產量之和占行業總產量的41.3%。

輪式收穫機方面。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2019年1—9月,輪式收穫機生產15341台,同比增長14.21%,其中8≤喂入量<9kg/s的橫軸流機型是市場主導產品,生產12548台,占總量的42.56%。

水稻收穫機方面。水稻收穫機生產45671台,同比下降16.84%,其中5≤喂入量<6kg/s機型生產36641台,下降2.36%,占總量的80.2%,是市場主力機型。

玉米收穫機方面。玉米收穫機生產18324台,同比下降8.78%,其中4行機依然是市場主力機型,生產12245台,小幅增長3%,占總量的66.8%。

其他產品方面,插秧機產量同比下降26.41%;糧食烘乾機補貼銷售3154台,同比下降33.2%。

短板裝備有增長,出口基本穩定

短板產品成為了焦點之一

在傳統大宗農機產品出現下滑的同時,一些短板裝備、小眾產品亮點頻現,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如收穫機、拖拉機可靠性極大提高;采棉機關鍵技術有突破、產品供不應求;花生收穫機、殘膜回收機競爭者眾多;辣椒收穫機等經濟作物市場活躍,形成產業規模。

另外,壓捆機產量2019年1—9月同比增長12.58%。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1—9月,農機進出口總額增長15.87%,海外市場基本穩定。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大拖出口1.7萬台,同比下降4.45%。

農機進出口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較小,一方面是中國農機出口到美國市場的量不是太大,主要出口地區在東南亞和非洲;另一方面是出口到美國的農機產品,以零部件為主,整機份額較少。

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但近期行情仍不樂觀

笑著看產品和市場已經不多見

寧學貴介紹,雖然市場形勢嚴峻,但不少農機企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文件精神,積極推進產業升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整個農機產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

一是提升農機產品可靠性。行業一些優秀企業迎難而上,通過製造能力的提高來提升產品的可靠性、提高市場競爭力。在這方面,零部件行業的龍頭企業表現很好,在市場整體下滑的情況下,業務收入逆勢大幅增長,得到主機企業、市場的認可。

二是突破薄弱環節產品供給。一些企業堅持創新,突破薄弱環節農機裝備有效供給,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在市場上贏得市場份額。

三是產品升級成效顯著。拖拉機以動力換擋、動力換向、高低擋技術為標誌,成為拖拉機企業的競爭手段;收穫機以HMT無級變速技術為競爭手段;小麥、水稻收穫機以提升智能化為突破口,核心工作部件技術升級,大幅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

對於農機工業近期的走向,寧學貴認為「反彈動力不足」,行情不樂觀。

一是農業生產結構處於調整之中,農機市場購買力提升乏力;二是農機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同質化競爭嚴重;三是國四排放升級需要很大的投入,推廣鑑定壓力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1MvOG4BMH2_cNUgkQ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