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重磅政策促產教融合升級

2023-01-09     民生周刊

原標題:職教重磅政策促產教融合升級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職業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轉向『產教』,更加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職業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轉向『產教』,更加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職業教育又一次迎來重磅文件。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舉措。

最近幾年,職業教育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2年,新修訂的職教法發布,將職業教育改革實踐經驗上升到法律層面。

最近出台的意見是黨的二十大後,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個指導性文件。「黨的二十大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

河北威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學生在實訓。

讓學生多樣化成才

多年來,人們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偏見,認為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淘汰教育」,這對職業教育的招生及發展帶來了困擾,造成一些優秀學生不願意選擇職業院校。

新修訂的職教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實現了從「層次」到「類型」的重大突破。但在實際工作中,偏見的破除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意見提出,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質量為要、守正創新,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職普協調發展、相互融通,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

陳子季認為,這意味著職業教育功能定位由「謀業」轉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但決不是單純的就業教育。

同時,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的具體舉措,包括優化職業學校和專業結構布局、推動中高職貫通銜接培養、完善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打通高職畢業生升學深造渠道等具體舉措。

「這對扭轉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鄙視,消解職普分流帶來的教育焦慮有重大作用。」陳子季指出,「職業教育是一種特色鮮明的教育類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既可以升學,也可以就業,還可以先就業再升學,最大程度地拓寬學生多樣化、多途徑成長成才的通道。」

多年來,人們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偏見,認為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淘汰教育」,這對職業教育的招生及發展帶來了困擾,造成一些優秀學生不願意選擇職業院校。

新修訂的職教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實現了從「層次」到「類型」的重大突破。但在實際工作中,偏見的破除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意見提出,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質量為要、守正創新,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職普協調發展、相互融通,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

陳子季認為,這意味著職業教育功能定位由「謀業」轉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但決不是單純的就業教育。

同時,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的具體舉措,包括優化職業學校和專業結構布局、推動中高職貫通銜接培養、完善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打通高職畢業生升學深造渠道等具體舉措。

「這對扭轉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鄙視,消解職普分流帶來的教育焦慮有重大作用。」陳子季指出,「職業教育是一種特色鮮明的教育類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既可以升學,也可以就業,還可以先就業再升學,最大程度地拓寬學生多樣化、多途徑成長成才的通道。」

營造產教深度融合良好生態

在職教改革中,產教融合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儘管一再倡導,但產教「融而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兩張皮」等現象普遍存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發現,產教融合在20年前就提出來了,但是越融越難合。因為融合的主體是誰、怎麼融合等關鍵問題沒有解決,管理體制沒有理順。

意見提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

「職業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轉向『產教』,更加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陳子季說。意見提出了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制度設計,將職業教育與行業進步、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捆綁在一起,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創新良性互動機制,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匹配度不高等問題。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於實踐和應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說。

據了解,目前,全國已認定了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產教融合型企業,一大批行業組織和行業協會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工作,已經初步形成了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

在職教改革中,產教融合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儘管一再倡導,但產教「融而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兩張皮」等現象普遍存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發現,產教融合在20年前就提出來了,但是越融越難合。因為融合的主體是誰、怎麼融合等關鍵問題沒有解決,管理體制沒有理順。

意見提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

「職業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轉向『產教』,更加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陳子季說。意見提出了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制度設計,將職業教育與行業進步、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捆綁在一起,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創新良性互動機制,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匹配度不高等問題。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於實踐和應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說。

據了解,目前,全國已認定了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產教融合型企業,一大批行業組織和行業協會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工作,已經初步形成了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

鼓勵先行先試

職業教育的改革單靠一個部門難以完成,需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多方協同,也需要進一步創新。

意見明確,構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的發展機制,鼓勵支持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上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範引領。

「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將由單一轉向多元,更加注重社會力量參與。」陳子季表示,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是一項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合作的發展機制,核心目標是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參與辦學格局的轉變。

儲朝暉希望,職業教育變供方主導為需方主導,切實依據社會需要和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組織教學、實施管理、進行評價,減少行政和供方驅動,避免「被職業教育」。

他注意到,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必須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職業學校就像個孩子,政府不能一直抱著孩子,不讓他下地。」儲朝暉說,他認為,學校應該有更多的自主性,與企業有更密切的聯繫,與產業需求結合在市場上找到鍛鍊的空間。

職業教育的改革單靠一個部門難以完成,需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多方協同,也需要進一步創新。

意見明確,構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的發展機制,鼓勵支持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上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範引領。

「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將由單一轉向多元,更加注重社會力量參與。」陳子季表示,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是一項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合作的發展機制,核心目標是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參與辦學格局的轉變。

儲朝暉希望,職業教育變供方主導為需方主導,切實依據社會需要和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組織教學、實施管理、進行評價,減少行政和供方驅動,避免「被職業教育」。

他注意到,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必須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職業學校就像個孩子,政府不能一直抱著孩子,不讓他下地。」儲朝暉說,他認為,學校應該有更多的自主性,與企業有更密切的聯繫,與產業需求結合在市場上找到鍛鍊的空間。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3年第1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職教重磅政策促產教融合升級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 「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fa17d9bd2215b59481c0d07d6da64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