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夏冬波:包公文化為何情牽兩岸遠播四海?

2024-10-28     中國青年網

中新社合肥10月27日電 題:包公文化為何情牽兩岸遠播四海?

——專訪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夏冬波

中新社記者 趙強

包拯,北宋名臣,因其廉潔公正、鐵面無私,故有「包青天」之名。20世紀90年代,台灣製作的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風靡兩岸,掀起了一陣「包青天熱潮」,包公文化影響輻射海內外。

包公文化如何產生?包公文化為何能情牽海峽兩岸並在海外廣泛流傳?近日,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夏冬波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深度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千百年來,包公形象是如何具象化並受人崇敬的?

夏冬波:包拯在世時就很出名,他的為政能力、親民愛民的事跡和剛直清廉的形象,已經深得時人讚譽。包公的形象源於其為官期間清正廉潔的作風,及後世傳說中「包青天」文學、戲劇形象的雙重融合。在一代代的口傳筆記中,包公形象從歷史、文物包公,向文學、戲劇包公方面發展,逐漸形成了當下的包公形象。

包拯在民間的口碑極好,後世以他為主題的話本、小說、戲曲很多,形成了包公話本小說和包公戲。如傳統包公戲有《三俠五義》《包公案》《鍘美案》等。以包公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也很多,出名的包公影視劇有《包青天》(1995)、《少年包青天》(2000)、《凌雲壯志包青天》(2005)等。

4月30日,遊客在安徽合肥包公園參觀。今年5月1日起,安徽合肥包公園景區免費開放,遊客可通過預約入園遊覽,零距離領略包公文化的魅力。趙強 攝

總的來看,包公的形象主要由歷史、文物、文學和戲劇四個維度構成。四者相輔相成,又互為補充,從而造就了傳承千年的「包青天」形象。

中新社記者:包公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夏冬波:包公文化的影響隨時間和文化的演變逐漸形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包公作為傳說或者故事中的主角,其人物性格和事跡「層累地」增加,因此時間與宋朝相隔越久遠,包公的傳說就越豐富、越傳奇、越精彩。

在宋朝,儒家倫理得到重振,強調「君君、臣臣」。因此,宋朝奉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這一政策的成熟則是在宋仁宗時期,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等一大批宋代名臣的出現,都在這一時期。在此氛圍下,許多其他官員的一些優秀事跡也被加在包拯身上,使得包拯成為為官之人的榜樣。

其次,宋代經濟催生了瓦肆等娛樂場所和話本小說,包拯形象的廣為流傳恰逢其時,成了話本、公案小說創作者首選的塑造對象,虛構的成分越來越多。宋朝滅亡後,元代戲曲、明清小說,都需要包拯這樣的創作素材,不斷推陳出新。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文學的包拯越來越豐滿,一個戲劇的包拯越來越精彩,而一個歷史的包拯卻被越來越淡化。

再次,宋元以來民間文學催生「清官文化」,包拯化身「青天」,成為「清官」文化符號之一,名揚天下,自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中新社記者:包公文化是怎樣在台灣傳播的?

夏冬波:包公文化在台灣主要通過建包公廟、開展民間崇拜祭祀活動和包公文化研究中心推動等方式,讓包公文化傳播出去。

5月27日,台灣包公文化研究發展總會訪包公故里。趙強 攝

台灣島內歷史最悠久並被譽為「包公祖廟」的是雲林縣四湖鄉三條侖的包公廟,又稱海清宮,始建於1738年(清乾隆三年),由泉州移民興建,迄今已有286年的歷史。島內各地立廟多從此分靈。

雲林包公廟奉祀的包公被尊為「閻羅天子」。這個稱呼最初命名來自安徽合肥包家莊包家祠,是因後人認為包拯死後成仙,掌管閻羅殿第五殿。20世紀80年代,這座廟宇進行了重修,規格完全遵照古制,木結構都是以榫連接,許多精美石刻、木雕、彩繪,內容以包公審案的故事為主,材料多來自大陸,工藝是請福建工匠來做,大殿的點金柱頗具特色。

台北、彰化、高雄、新竹等島內多地建有包公廟,供奉的包公主神,大多移自大陸。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高雄大寮的開封宮,始創於1969年,奉祀馬國公(包公)為主神,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包公聖誕」。20世紀80年代,此廟重新修建時,既仿照了雲林包公廟,又受到大陸開封包公祠的影響。

海峽兩岸,血濃於水。包公文化在兩岸的傳承,自明清以來尤盛,可謂源遠流長。

中新社記者:包公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夏冬波:包公作為清官文化的代表人物,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5月27日,兩岸共同講好包公故事座談會在安徽肥東舉行。趙強 攝

在台灣,民間崇拜包公非常普遍,節慶活動也比較多。如:雲林包公廟,每年農曆七月初十舉行「閻羅天子千秋慶典」,用以祈福避災,日久成為習俗,各地的分靈神祇、信徒都會回祖廟進香朝拜。2006年8月,為慶祝包公渡台濟世268年,雲林包公廟第一次邀請島內各地2萬多人前來團拜,典禮依照古禮進行,場面隆重熱鬧,一派香火鼎盛的景象。

島內很多信眾在家裡供奉包公像。最具特色的是:包公廟被編入了鄉土教材,如台灣雲林縣一本教科書中的一個單元是「拜訪海清宮」,了解海清宮的沿革及建築結構,培養學生愛護鄉土的情懷。

在台灣,包公廟的功能在不斷擴展,參與民間創意生活,賦能鄉土文化產業鏈。包公不再抽象於歷史傳奇、信仰精神之中,實際已從孝肅廉明的名臣、公理正義的象徵、反腐倡廉的教材,升華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應如何擴大包公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夏冬波:包公文化在漢文化圈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據考證,早在明代,包公的大名就已跨越國界。明代鄭和下西洋,既向海外傳播了包公文化,也帶回了海外敬仰包公的信息,如在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的史籍中,就出現了「雖海外雜國莫不知其名而敬慕之」的文字描述。尤自明清以來,中華傳統文化隨百姓遷移海外而在海外廣泛傳播,其中就包括包公文化。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建有為數不少的包公廟,同時還有各種形式的包公祭祀和紀念活動。

合肥包公祠位於包公幼年讀書處的香花墩上,是全國各地祭祀包拯的專祠中存續時間最長的,也是海內外包公祠的「祖庭」。包公後人多次集聚合肥,在包公墓拜祭和懷念先人。也有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包公愛好者來合肥參觀考察。

在文化傳播與交流日益便捷和頻繁的今天,包公文化正在超越時空和國界的限制,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的精神標識,為越來越多的海外民眾所認同和喜愛。(完)

受訪者簡介:

夏冬波。受訪者供圖

夏冬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武漢科技大學國學研究中心終身客座研究員,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近年來發表研究包拯文章多篇,完成包公文化研究課題多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da52c7ffbf2e1d3a9fbec2ba9bef7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