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有月球秘密,更有探索精神

2023-04-05     影視前哨

原標題:《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有月球秘密,更有探索精神

導讀:紀錄片「合拍」進階,不僅是國際傳播的經驗探索,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刻實踐。

文|黎河

「這次旅程的目的是什麼?」

從月球的視角望向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它置身於浩瀚的星空當中,關於答案的思索似乎又近了幾分:「是為了推進月球科學?是為了更好地評估和利用其資源?還是為了在去火星之前建立載人基地,進而走向更遠的深空?」一問,再追問,在震撼的畫面和充滿懸念的敘述間,觀眾走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探索故事之中。

「合拍·以影像為橋」中法合拍紀實影像作品發布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中法合拍紀錄片《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也於今日(4月5日)在總台央視紀錄頻道首播,並將於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全世界13個國家的14家媒體播映平台上進行播出。

不斷講述的月球故事,

是中國航天的進階探索

近年來,中國科幻題材影視作品想像力日漸豐富的背後,是真實的國家實力,尤其是中國航天領域的許多探索成果得以體現。

不少科技類紀錄片的推出也得益於此,以探月為例,既有從科學演示角度展現探月工程「繞、落、回」過程,又有表現中國科技進步和探月精神的,《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則打開視野,首次向國際媒體及觀眾展示中國在月背探索科學領域扮演的角色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嫦娥四號,確實是人類第一次,在月球的背面留下了人類的足跡。」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片中提到,「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從阿波羅計劃到如今嫦娥四號成功抵達月背,紀錄片成為科學的一面鏡子,也成為科學家探索永不止步的重要記錄。從2019年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再到眾多重大科學發現的呈現,《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帶我們走進一個奇幻又理性的世界。

跟隨霍金弟子、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加爾法德,月背及其背後的科學探索故事揭開序幕,《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創造了社會現實之外另一個遙遠的浪漫想像空間,打破神秘,不僅讓更多人類更近距離看到月球的另一面,也讓全球受眾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探月工程的世界意義。

這部作品則打破常規,通過不同人稱的敘事方式,讓紀錄片的語態既有客觀的解讀,又有深刻的提問。一方面,它引領觀眾以限知視角探索「我們地球人」眼中的「他者」——月背,為紀錄片的敘述者和觀眾賦予了共同的身份,營造出與受眾平等交流的氛圍;另一方面,它又超越了傳統單一視角的敘事方式,讓全球觀眾一起成為這場探月旅程中的發現者和共情者。

中國故事裡的硬知識,

讓國際傳播更能產生共鳴

俯瞰視角下,是一片標準的足球場。

「中國以驚人的準確性為它繪製了一張全月圖。」隨著片中的月球坑圖像不斷從中心向四周蔓延,汽海、知海、哥白尼撞擊坑、開普勒撞擊坑等月球地表也接連浮現。解說詞繼續說道:「如果以全解析度列印,它會像一個足球場那麼大。」一個生動的比喻,以這種動態且奇妙的方式展開,也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賦予了科學故事和科學精神新的講述形式,在創作觀念、人文觀照、敘事模式和拍攝手法等方面建立共通的美學表達。與此同時,這部紀錄片還通過可視化、人格化、場景式的內容呈現,通過科學家對於距離定居月球還有多遠的探討、宇宙輻射等問題的考量、月球上的岩漿活動延長到20億年前等各種硬知識,讓「遙遠的太空」真正能夠被感受得到。

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人員對於地球這顆天然衛星探索的呈現,對科學傳播的內在文化意義進行視覺化的呈現,可以更加有效地達成敘事目的,獲得觀眾的情感共鳴。

當歐洲的科學家通過不斷加固「月球門戶空間站」,試圖使人類能儘快重回月球周邊和月球表面時,中國的航天機構則傾向於更經濟和謹慎的機器人探索實驗。人類如今對月球的認識還在不斷變遷,有不少的未解之謎和未定之論。《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尊重科學發展的階段性,通過更多元的方式邀請受眾參與到謎題的思考之中,增強了影片與受眾的互動感,體現出辯證、客觀、求實的科學態度。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傳播?從內容上講,《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找到能夠被不同社會群體所理解、共享的表達方式。中法兩國團隊和國際合作方從創意孵化、節目拍攝、後期製作以及國際傳播等各個環節的合作,讓片中呈現的科技發展、環境保護、歷史淵源等議題都有了更容易被接受的國際視野。

《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就像是一次新的起點,國內製作人開始主動參與有較高門檻的天文題材紀錄片。中國製作方在國際合作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正在深入到整個生態的上游,逐漸成為新的「產業賦能平台」。這也為以後打造中國特色的紀錄片IP,如何用國際通用的敘述方式講述故事,如何更好地完成文化輸出積累了重要經驗。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合拍·以影像為橋」中法合拍紀實影像作品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借這句話也表達了祝願:「希望以航天與影像為橋,讓包括法國在內的更多國家的航天人與普羅大眾,了解中國探月,走進中國航天,感受中國發展,攜手在外空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合拍」,

紀實影像更有價值

「科學無國界,能夠深化大家對宇宙的認識。」

中國國家航天局空間探索計劃負責人的話把觀眾引向了更深刻的境地,他帶領的團隊與法國的研究中心展開合作,設計的氡氣探測儀也即將搭乘嫦娥六號去往月球南極。

人類命運共同體基於對國際社會環境和未來全球發展趨勢所作的戰略研判,是深刻體現中國價值的大國外交戰略。在中法建交即將迎來60周年的大背景下,中國以開放包容的胸襟,致力於促成「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格局。

嫦娥五號的任務,不僅要在月表的未開發區域收集月壤樣本,而且要將它們完整地帶回地球。當返回艙降落在內蒙古的雪地上時,我們不僅看到了這些探索所帶來的科學研究突破,比如月球岩漿活動時間的後移;更多觀眾也了解到,中國航天局與國際上最好的行星科學家合作的過程,比如傑西卡·弗拉沃實驗室通過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樣本發現了更多月球上岩石的秘密。

從美國佛羅里達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到法國尼斯的藍色海岸天文台,再到中國北京的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作為中法合拍系列紀實影像作品,《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在內容上引領全球觀眾走進中國航天計劃以及它在世界範圍內開展的合作,全片以真實、理性的科學基調,通過科學家走訪同行的視角,從中國與法國、歐盟之間航天合作,講到世界範圍內探訪各種太空探索實踐,展現出面向未來永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鏡頭之外,包括《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金絲猴王國:勇者的世界》《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神奇的真菌世界》《熊貓月亮》等中法合拍系列紀實影像作品的聯合攝製,同樣體現了人類精神文化產品共創共享的具體實踐,是構建人文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總台根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斷豐富其人文內蘊,為中國媒體新聞傳播、內容製作、合作交流等國際傳播實踐活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d2f1823628679bbda1cf36ad47888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