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上電視鞋底老化掉渣,脫口一句「出洋相」,淚目了!

2023-12-11     新民周刊

原標題:院士上電視鞋底老化掉渣,脫口一句「出洋相」,淚目了!

院士上電視鞋底老化掉渣,脫口一句「出洋相」,淚目了!

一雙掉渣的鞋,不僅表現出一位科學家的純粹和簡單,更折射出科學家潛心科研物我兩忘的態度。

文 | 晨 沐

有院士上節目出了「洋相」?其實不然。

原來這是央視一套《開講啦》節目錄製現場發生的感人一幕——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志珍在錄製該節目時,主持人撒貝寧發現,她腳上穿的鞋因為老化,在舞台上掉下不少黑渣。

當撒貝寧彎腰撿起來後,王院士下意識地有些難為情,並自嘲「出了洋相」。小撒連連否認,稱這不是洋相,並感慨「眼淚都快出來了」。現場的觀眾紛紛感動鼓掌。

01

王志珍是改革開放後最早被公派出國的訪問學者。

演講現場,王院士向大家提問呢子大衣、中式調味料、肥皂哪個是當年他們出國行李中的必備?很多人會首先排除呢子大衣,卻不料這竟是正確選項。原來,那時候出國的訪問學者國家都會出資為他們配置一件呢子大衣、兩套西裝。

因為這一批「走出去」的年輕人是中國的一張張「名片」和一座座「橋樑」代表了中國的形象要讓世界看到改革開放的中國面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王志珍院士的母校,它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演講現場,王院士展示了中科大建校初始的系主任名單,讓觀眾驚呼不斷——錢學森、華羅庚、郭永懷、貝時璋、趙九章這樣頂尖的科學家都曾在這裡給大學生講課、布置作業、改論文。

王志珍說,在母校學習的經歷,令她一生受益。她在現場分享了一張錢學森先生的手繪畫。畫中,錢老用一座旗杆,對自己所期待的人才給出了具體註解——「力學系要培養的是旗杆式的人物」。

「旗杆式的人物,就是高高地豎起來,下面有非常堅實的基礎。」王院士進一步解釋說,「中外語文」被置於旗杆底座,作為基礎之一,因為「中文是母語,是基礎,英文是進行國際交流最起碼的工具。要學好中文,還要學好英文」。

02

王志珍1942年出生於上海,從小到大成績都名列前茅,一直有志從事物理化等基礎科學的研究。高中畢業後,王志珍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生物物理系,成為最早一批交叉學科的學生。

畢業後,王志珍進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儘管那時的科研環境舉步維艱,王志珍仍迫切地希望能有做科研的機會,天天找所里領導要工作:「我就說我要工作,所裡頭任何工作,只要別讓我坐著沒事幹,我都可以。」

最終,領導架不住王志珍的「軟磨硬泡」,讓她加入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組從事科研工作。看文獻、做實驗、和同事討論、一起寫文章……王志珍拚命工作來彌補失去的時光。

王志珍一生的科研時光都與蛋白質密不可分,對她來說,「有研究可做的日子是幸福的」。她在國內開創了摺疊酶和分子伴侶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國際科學權威對於蛋白質摺疊規律的認識,極大推動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的步伐。

回憶曾經的艱苦歲月,王志珍院士感慨頗深,「如今大家做實驗時使用的儀器裝備,只不過是近一二十年才變得『世界一流』,更要珍惜改革開放創造的條件,勇於去做『零到一』的突破」。

03

央視一套

,贊9.8萬

王志珍院士是買不起新鞋,是不在乎形象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上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相信王院士這雙鞋子還是特地找出來的。正如很多網友在看了節目後也流下了眼淚,並表示「這哪裡是穿了好久的鞋子分明是買了很久捨不得穿」。

一雙掉渣的鞋,反映出王志珍院士簡樸節儉的生活習慣,展現了她最本真、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不僅表現出一位科學家的純粹和簡單,更折射出科學家潛心科研物我兩忘的態度。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外在的鞋子有多新,有多貴,顯然不是王院士所在乎的。她在節目現場還自曝曾經穿著兩隻不同的襪子去了實驗室,可見日常穿戴始終沒有牽扯她的注意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現場的熱烈掌聲和網上的刷屏留言,均表達了對王志珍院士的敬佩,可見公眾對科學家的崇敬。當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受到年輕人的尊崇,從事枯燥乏味甚至一輩子坐冷板凳的科學事業才能成為更多年輕人的方向。

資料來源:CCTV-1《開講啦》、央視新聞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c58d6b7976742e4b562ff87f1d60a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