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定調,樓市穩了!

2023-07-26   功夫財經

原標題:重磅定調,樓市穩了!

作者:鄧新華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本次會議出台了不少利好,其中最受關注的利好當屬房地產方面。

會議指出,要切實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將發生重大變化。

那麼,接下來房價會在短時間暴漲嗎?

01 樓市的流動性危機大幅降低

對於會議關於房地產市場的判斷,許多專家學者判斷,接下來限購限售等政策將出現更大鬆動。

例如經濟學者馬光遠就認為,限購限售等政策,是房地產市場火熱的時候推出的,已經不適應現在的供求關係。

實際上,最近這半年來,限購限售政策已經有所鬆動,但主要是一線以下的城市小幅鬆動,一線城市還沒有動過。各地主要在限購限售之外想辦法。例如深圳,大搞「兩證合一」(當然這也是改進),就是不鬆動限購限售。

「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這個重大判斷,必須關注。

短期的變化,是成交量持續走低,但二手房掛牌房源卻大幅增加。當然,短期因素是暫時的,更重要的是長期因素的變化,尤其是人口因素的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85萬人。同時,2022年出生人口僅962萬人。

2023年的數字還沒有出來,但有人通過醫院建檔數字估計,今年出生人口很可能比22年還要少。

2022年結婚人數是683.3萬對,創37年來新低,所以未來幾年,出生人口數量也不會有很大的改善。

前不久,浙江出台政策,除了杭州市區,其他地區全部取消落戶限制。這個政策要是放在10年前推出,那絕對是超重磅新聞,可是放在今年推出,輿論基本上波瀾不驚。

為啥?因為人口形勢擺在這裡,各地「搶人」是必然的,沒啥可大驚小怪的。就算浙江大手筆取消落戶限制,能「搶」到多少人也不好說。

所以,從人口局勢來看,房地產市場的長遠供求關係也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

在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同時,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卻是令人擔憂的。

懂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商品的流動性是非常關鍵的。流動性就是財富,限制流動性就是讓財富耗散。尤其是是對於那些重要的行業、市場,流動性受到限制很可能引發嚴重的脆斷。

為了理解流動性的重要性,先看看股市的例子。

以前股市流行炒「殼」,「殼」的價格動不動炒到十億以上,為啥?因為一個企業,能夠上市,就獲得了超強的流動性,價值大幅上升。股市裡的退市股,由於失去流動性,股價就大跌。

例如華澤退,連續46個跌停板,股價從12.50元跌到0.37元,創了歷史記錄。

2019年5月28日,華澤退只有804元的成交額!2020年,凱迪退僅僅因一手賣單,直接把股價從前日收盤價0.69元砸到跌停價0.62元。

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其實也面臨這樣的兇險局面。

本來供求關係短期、長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再疊加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受到限制,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很有可能小量的交易,就引發整個房地產系統產生巨大的波動。

關鍵是,銀行系統里,大量貸款是以房產作為抵押的,房地產市場的巨大波動,又會引發金融系統的連鎖反應。

房住不炒肯定是對的,但是對流動性的限制,卻可能造成小量交易引發系統大波動,這和防範炒作的目的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當前,鬆動限購限售,使得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得以恢復,非常關鍵,這可以大幅降低房地產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的脆斷風險。

02 房價不會暴漲,但樓市更健康

許多人在問:如果一線城市真的取消限購、限售,房價會不會暴漲?

我認為,短期內,房價不會暴漲。

飽受房價折磨的人們,過去幾年的痛苦記憶還在,不大可能跟以前一樣,看到房價回暖就去「搶」。畢竟,誰都不知道,如果房價再次暴漲,又將迎來什麼樣的重錘。甚至,即便取消限購、限售,房價仍然可能延續一段時間的跌勢。

但短期來看,即便房價繼續延續一段時間跌勢,在流動性恢復以後,也不會毫無搶救希望般地大跌。

長遠來看,恢複流動性的房地產市場,內在價值也將逐漸復甦,市場將變得比過去幾年更健康,從而為經濟復甦帶來動力。

這是回到市場的本來面目:不要關注價格,而要關注市場交易是否通暢。

房地產市場流動性的恢復,疊加人口變局、戶籍改革等,將可能使一線城市、大城市吸引更多人口,使得一線城市、大城市房子的價值變得更高。同樣生育率大幅下降的日本、韓國,就是這樣的趨勢。剛需買房的人群,應該認清這一趨勢。

所以就浙江來說,在取消落戶限制這方面,完全沒有必要保留杭州市區的限制,應該一下子全部、果斷地取消。當然,可以預測,杭州市區的落戶限制也將很快取消。

房地產市場的新精神,不僅僅是房地產的事。

周一晚,中概股暴漲。

周二大A大漲。

主要是因為新政說明了一點:當情況發生巨大改變時,有關的政策還是可以調整的,經濟的糾錯機制還是有的。

所以,接下來,對經濟復甦不妨更有信心一點。

當然,一切都需要時間。人們恢覆信心需要時間,經濟結構調整需要時間,政策能否帶來穩定的預期,也需要時間來驗證。但只要糾錯機制持續,未來會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