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0 月 15 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今日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 年)》(下稱《規劃》)。
《規劃》圍繞五大科學主題,聚焦優先發展方向,提出至 2027 年、2028—2035 年和 2036—2050 年三個階段實施的科學任務規劃,形成至 2050 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IT之家附具體內容如下:
一、發展目標(一)總目標
梯次布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空間應用升級換代,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二)分階段目標
至 2027 年
2028—2035 年
2036—2050 年
面向世界空間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我國現有學科、人才隊伍及工程技術等優勢和特色,凝練形成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學主題及其優先發展方向。
圍繞五大科學主題,聚焦優先發展方向,提出至 2027 年、2028—2035 年和 2036—2050 年三個階段實施的科學任務規劃,形成至 2050 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第一階段,至 2027 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從空間 X 射線等多波段協同觀測、X 射線熱重子探測、空間引力波探測探路者、太陽極軌探測等任務方向中遴選大型任務 2~3 項;從暗物質粒子探測、空間太赫茲高速成像巡天、空間超長波觀測、空間紅外觀測、隱伏自然地物探測、透明海洋星座、全天候三維風觀測、地球輻射能量收支探測、地球磁層跨尺度星座、日地 L5 點太陽探測、天基太陽射電陣列觀測、人類活動痕跡精細觀測、全球植被生物量時空格局、木星系統觀測、系外行星探測等任務方向中遴選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 3~5 項。
從空間 X 射線等多波段協同觀測、X 射線熱重子探測、空間引力波探測探路者、太陽極軌探測等任務方向中遴選大型任務 2~3 項;從暗物質粒子探測、空間太赫茲高速成像巡天、空間超長波觀測、空間紅外觀測、隱伏自然地物探測、透明海洋星座、全天候三維風觀測、地球輻射能量收支探測、地球磁層跨尺度星座、日地 L5 點太陽探測、天基太陽射電陣列觀測、人類活動痕跡精細觀測、全球植被生物量時空格局、木星系統觀測、系外行星探測等任務方向中遴選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 3~5 項。
第二階段,2028—2035 年,通過第一階段任務實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巨行星系統探測、金星大氣採樣返回等科學任務。
從空間高精度紅外觀測、天體引潮力對地震誘發作用綜合觀測、環日探測、空間高能、X 射線探測、空間引力波探測等任務方向,以及至 2027 年規劃階段未立項的大型任務方向中遴選大型任務 4~5 項;從紫外天文觀測、海洋能級星座、關鍵帶跨圈層耦合過程觀測、邊界層熱動力結構和化學成分觀測、全球高精度地磁場星座、地應力觀測、地球輻射帶探測、空間天氣探源、編隊太陽高能探測、四極協同科學觀測、地球動態變化觀測、小行星探測、系外行星衛星探測等任務方向,以及至 2027 年規劃階段未立項的中小型任務方向中遴選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 10~11 項。
從空間高精度紅外觀測、天體引潮力對地震誘發作用綜合觀測、環日探測、空間高能、X 射線探測、空間引力波探測等任務方向,以及至 2027 年規劃階段未立項的大型任務方向中遴選大型任務 4~5 項;從紫外天文觀測、海洋能級星座、關鍵帶跨圈層耦合過程觀測、邊界層熱動力結構和化學成分觀測、全球高精度地磁場星座、地應力觀測、地球輻射帶探測、空間天氣探源、編隊太陽高能探測、四極協同科學觀測、地球動態變化觀測、小行星探測、系外行星衛星探測等任務方向,以及至 2027 年規劃階段未立項的中小型任務方向中遴選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 10~11 項。
第三階段,2036—2050 年,我國空間科學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論證實施大型任務 5~6 項,以及 25 項左右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
為實現本規劃發展目標,需進一步強化組織實施,保障財政投入,夯實基礎能力,深化國際合作,加強科學普及,持續取得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撐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