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後,要錢還是要命?

2023-08-04     39深呼吸

原標題:患癌後,要錢還是要命?

作者|趙繼原

編輯|廖穎瑤 梁中明

要錢還是要命?對於很多癌症患者來說,這是極為現實的問題。

《柳葉刀》在2104年曾經公布一個數據,癌症患者每年個人就診平均花銷9739美元(約為69933元人民幣)。而2014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7元。

中國國家癌症中心曾對常見癌症患者進行醫療費用及相關經濟負擔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14594名癌症患者當中,家庭年收入摺合人民幣為60249元,每名患者的平均支出為68173元,非醫療支出為9.3%,每個新診斷的患者的自費支出為34629元,占家庭收入的57.5%。

診斷和治療的開銷,對中國癌症患者似乎是災難性的,需要承擔沉重的經濟負擔。在癌症面前,個人收入僅屬於杯水車薪。

據國家癌症中心數據,肺癌是我國新發人數和死亡人數居第一位的惡性腫瘤。/ 銳景視覺

01

一人患癌,可能就拖垮全家

據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我國平均每天有1萬多人被診斷為新發癌症,平均每分鐘有7人被診斷出癌症。在山東濰坊,45歲的沈振國就是其中之一。沈振國被確診為腦幹膠質瘤,由於腫瘤壓迫了腦神經,四肢使不上勁,連簡單的翻身和起床上廁所都要依靠父母,且只能入院進行治療。

「在確診前,他下地幹活很麻利,現在只能躺在這裡一動不動。我已經73歲了,他太重了我搬不動。每次他上廁所,都要我和他父親兩個人用力牽住,但哪怕這樣他還是會摔倒。」沈振國的母親劉鳳秀說,兒子在2014年首次被確診為腦癌,經過一年治療後有了好轉,但2016年9月復發,從那一天開始,他只能躺在床上,雙手和雙腳毫無反應。

突如其來的變故,改變了沈振國一家人的命運。眼看著丈夫病情越來越嚴重,妻子受不了壓力,離開了這個家。兩位老人只能四處借錢,勉強湊夠兒子的治療費。

「醫生告訴我們,腦幹的手術難度比較大,可以去更好的醫院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案。但這個病治療費用太高了。」劉鳳秀坦言,兒媳婦離婚出走後,照顧兒子和孫子的重擔便落在了他們身上,透支體力的同時,高額的醫藥費讓原本就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

圖:全景

對癌症患者來說,為高額的醫療費不停地奔波似乎已經成為常態。「這個藥一盒就53500元,目前還沒有進入醫保,我已用了11個月。」被癌症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還有楊力,他被確診為右下肺腺癌。

輾轉多家醫院就醫後,最終來到北京胸科醫院進行治療,但他的病發現得比較晚,沒辦法進行手術,只能進行靶向治療。在自費6萬多吃藥後,楊力通過慈善贈藥機構加入贈藥計劃,節約了一部分開支,在往後的三年多時間裡,一盒藥花費將近3000元,四周一個療程,一個月需要吃四盒,每個月花費1萬多。

楊力說,在家庭條件本就不富裕的情況下,有時看著自己身體每況愈下,「最擔心錢花出去了,命還不一定能留下來」。楊力稱,自己和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是老實的基層上班族,學不會在平台上「賣慘」籌錢的做法,而且人脈和圈子就這麼窄,發了也不一定有什麼人關注。他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終止治療。

圖:銳景視覺

02

尋找救命稻草

有人說,當醫藥費、房貸、生活費一齊壓下來時,就意味著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一去不復返。

近些年,不斷有影視作品反映了這個沉重的現實主題。或許你還記得2018年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片中展現的抗癌藥物4萬元1瓶,一些買不起藥的病人只能默默等死。而在紀錄片《人間世2》中,一位大學老師為治療乳腺癌,花了一年薪水只夠到香港買三盒藥,一盒3萬元人民幣、21粒,平均一粒藥1400元,3盒藥夠吃63天。

而在當下,癌症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患癌人群日益年輕化。當父輩患癌,剛過而立之年的子女也不幸患癌後,整個家庭將面臨更為沉重的打擊。

來自廣西貴港的李一鳴人到中年,在滬上某外企擔任主管,常年奔波在外。他認為自己身體強壯,企業每年安排的例行體檢從來沒去過。2019年末,他的身體響起了「警報」,持續的肚子疼、高燒以及其他不適,迫使他去醫院求診。診斷書讓人心驚——肝癌、肺轉移瘤。

李一鳴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作為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如果我失去勞動力,父母將無依無靠。我必須認真接受治療,早日恢復健康。」他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自己一旦倒下,這個家就沒了。

但在看到處方單那一刻,李一鳴還是動了想放棄的念頭。主治醫師為李一鳴開了3盒處方藥,16800元1盒的藥價,嚇得李一鳴膽怯了。

家裡的存款,就算不吃不喝也只夠吃一年多的藥,但這藥被稱為是「肝癌剋星」,醫生說按時服藥、規範化治療的話,李一鳴以後還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

「該怎麼選?」 李一鳴問自己。

03

改變還在路上

因病致貧是懸在中產者頭上的達摩斯利劍,它關乎年輕人如何提升生活幸福指數,以及如何完成對父母養老這個最焦慮的問題。

圖:全景

解決這一問題有什麼路 嗎?

全國政協委員馬進曾認為,健康扶貧屬於精準扶貧的一個方面,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在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他表示,當前,我國醫藥衛生事業處於「兩期疊加」階段,一方面,在醫療健康需求擴張期,我國人均醫療衛生費用仍將保持增長;另一方面,在經濟下行期和財政緊張期,需要嚴控醫療健康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因此,我國需要建立基於價值的腫瘤患者醫保支付體系,集中優勢資源投入廣大患者反映強烈的疾病及其療法,確保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

其實,為了避免諸多家庭出現因病致貧的悲劇,從1998年我國開始實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2003年我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07年實行城市居民醫療保險。這三大醫療保險實行後,我國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已經超過90%。

我國個人醫療支付比例在2003年來沒有實行新農合保險時,患者全部自費,在實行這些保險後,自付比例在逐漸降低。但與此同時,個人承擔的費用受到藥品價格的上升、用藥的質量提升等外在因素的改變,承受的自費比例則不斷上升。所以,在醫療深度方面還有諸多瓶頸亟待突破。近年來,抗癌藥物價格高昂,為此國家也在推行各項政策降低藥價。

例如,2018年底,上海市陽光醫藥採購平台公布「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擬中標結果,31個帶量採購品種最終有25個中標。從中標價格來看,降價幅度在70%以上的有10個,降價幅度在40%-70%之間的有8個,降價幅度小於40%的僅有7個。

這一政策給無數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肺癌晚期的老沈無法直接進行手術,醫生建議進行肺癌的靶向治療。在患病一年多後,受益於政策紅利,藥物降價,他終於如願用上了質優價廉的抗癌藥。

「過去一盒藥的價格為2280元,現在醫生告訴我每盒藥費用為547元,之後再享受60%的醫保報銷,每盒只需要自己付200多。」拿著剛剛配到的藥,老沈說。

圖:全景

04

活著還是放棄活著?

為了避免諸多家庭因病致貧,各方正在為此不斷進行調控和各方面的配套支持,但就眼下形勢來看,任重而道遠。

某業內人士曾直言:無論是居民醫保,還是職工醫保,再或者是商業保險,在癌症診治和續命面前,都是杯水車薪。有很多人認為,藥價談判和靶向藥、免疫治療藥的相繼問世,會讓患者活得更久,花錢更少。然而另一方面實際的情況是,靶向藥、免疫治療藥的出現給了癌症患者繼續活下去的希望,但對其個人經濟支出和背後的家庭經濟負擔來說,也會愈加嚴峻。

「以靶向藥為例,想要使用靶向藥的患者必須進行基因匹配,但也有許多患者基因匹配並不成功,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不斷嘗試其它方法,去尋求那渺茫的一線生機。另外,靶向藥最大的功效是延長患者生存期,而活著則意味著花費更多的錢。所以對那些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的帶癌生存患者來說,大家對他們的關注除了疾病本身外,還應該聚焦他們經濟和生活能力方面的『繼續活著』。」上述業內人士說道。

活著還是放棄活著?上文提到的癌症患者李一鳴就曾有過這樣的茫然。得病後李一鳴深切地體會到:人生路太多不確定性,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不想抽到癌症這手「爛牌」,就得勤翻體檢的「牌子」,加入篩查行列,及早排查重疾。

讓李一鳴可以喘口氣的是,他曾經買過一份商業保險,可以給他提供150萬的用藥保障,一次性賠付。但這次賠付後,他將被全國保險公司拒保。今後治病還需要花多少錢?這些錢能否承擔?一切尚不可知。

購買保險的癌症患者,無法終身得到安全保障;沒有保險的癌症患者,生活到最後可能只剩下痛苦與窮困。所以有人說,在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中,普通人想要治療癌症,要花費的已經不僅僅是畢生的積蓄,甚至要搭上幾輩人的積蓄也遠遠不夠。

因病致貧是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未來,39深呼吸也希望可以看到隨著更多政策的推進,這一問題能夠得到進一步解決。

願終有那麼一天,不再出現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的情況。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除專家外均為化名)

RECOMM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bc6e2d1eb0c2247a2bf799db8d5a3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