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歷史,極少有從建國到滅亡都一直處於擴張路上的王朝,絕大多數都是經過開國的一兩代帝王的擴張之後,慢慢的轉向保守防禦為主。
例如威名赫赫的漢王朝也停止了擴張的步伐,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防禦性口號,同樣的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疆域面積最遼闊的朝代之一。
他的擴張之路必然是長久的,但是也逃不出由攻轉守的命運。
而清朝由擴張轉向內斂的轉折點是一場戰役——大小金川戰役,為何大小金川戰役會關乎整個清朝的歷史走向和國家戰略的調整呢?
一: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擴張的清王朝
1:雄起關東,定鼎中原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清朝的擴張之路,清朝的統治是以滿洲貴族為基礎的,原本是屬於關東地區的一直小規模的部族,和中原王朝的聯繫與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王朝時期。
隨著時代的變遷,原本還不起眼的部落也逐漸開始壯大起來,到了明朝中後期,甚至還建立與明王朝對峙的政權——後金。
據《清史稿》當中記載稱:"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清朝也開始露出獠牙,開始了它漫長的征服與掠奪之路。
1644年清軍入關,開始征服中原的歷程,相繼滅亡割據南方的殘明勢力,剿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勢力,基本上奠定了在中原的統治基礎。
2:南征北戰,征服四方
清朝在中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統治之後,並沒有滿足現狀,充分發揮游牧民族開拓的精神,先後在西北地區奠定了統治地位,打擊了盤踞在天山南北的準噶爾敵對勢力。
之後又在西藏青海地區扶持親清勢力,向北與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國作戰,遏制俄國人南侵的步伐。
向南收復了台灣,讓中國重新歸於統一。據《東瀛識略》當中高度評價收復台灣之戰稱:"至是台灣蕩平,民再康矣。
台灣滅而天下無事,詔息天下兵。"然而真正讓清王朝息天下兵的不是收復台灣的戰役,而是發生在西南地區的大小金川之戰。
二:清王朝擴張的最後一戰——大小金川戰役
1:名不副實,半獨立的西南地區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清朝擴張的最後一戰大小金川戰役。在當時西南地區雖然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央王朝的統轄,但是也僅僅是名義上的而已。
西南地區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世襲的土司制度,中央政府根本沒有機會插手其中的政務。
土司的權力可以大致概括為"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中央王朝對於西南地區的土司只能是乾瞪眼雖然有所舉措,但是不能傷及根本,不過大小金川之戰卻打開了一個缺口。
2:西南土司之爭,第一次大小金川戰役爆發
西南地區的土司其實就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王國,土司之間也並非是鐵板一塊,也存在許多的利益之爭。
清朝乾隆年間雖然經過雍正皇帝的大規模改土歸流,但是依舊有不少土司負隅頑抗,不服中央,當時大金川的土司對小金川的土司發動戰爭,搶其地,略其民。
由於清王朝的處理不當,一度威脅西南地區局勢的安穩。據《清史稿》當中記載稱:"金川用兵,張廣泗、訥親前後貽誤。
廣泗初至軍,妄為大言,既久無成效"。經過一番苦戰,清朝暫時的消弭了大小金川之間的戰事,局勢也暫時穩定下來。
3:土司聯合反清,苦戰定西南
乾隆三十一年,大小金川二次戰役爆發,這次戰爭的對象不再是大小金川之間的戰爭,昔日的仇人也成為了盟友,共同對抗清王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
大小金川土司在前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清軍屢屢敗績。據《清史稿》當中記載稱
"賊四面蹂入,溫福中槍死,各卡兵望風潰散。參贊海蘭察聞警赴援,殿餘兵自間道出。小金川地盡陷。"
局勢一度惡化,清王朝最終也開始重視大小金川的戰事,派遣大軍,耗費大量的民力物力財力。
經過數年的苦戰之後,終於平定的西南大小金川土司,將西南地區徹底的掌握在清王朝手中。清王朝也最終轉向收斂停止大規模的擴張,這背後又隱藏那些清王朝的難言之隱?
三:大小金川戰役後清王朝為何由擴張轉向收斂?
1:大小金川之戰對清朝而言是慘勝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大小金川之戰並非是一朝一夕之戰,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前後持續了十餘年之久,其中清王朝曾經先後派遣數次大軍入川作戰。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其中的耗費無疑是相當巨大的,據統計,發生在清代乾隆年間的大小金川之戰耗費了清王朝7000萬兩白銀。
死傷數萬人的代價,直接的戰爭成本就高達近億兩白銀。當時清王朝每年的賦稅總收入不過是兩三千萬兩白銀。
除此之外,大小金川之戰後的戰後撫恤、西南地區的重建都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銀來填補。
據《金川紀略》當中記載大小金川戰役後的西南稱"自瞻對、大金川用兵以來,川省糜食騰貴,公私糜弊,西南為之重困。"
由此可見,當時的西南不僅僅不能夠為朝廷輸送大量的賦稅,甚至是還有通過中央財政來扶持西南,維持西南地區的穩定。
而且,在西南的大小金川戰役之前,清王朝對西北、西藏等地區用兵,耗費了大量的財力。
因此到了大小金川戰役後,清王朝攢下的的家底基本上是打光了,也就至少在短時間無力再支持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2:當時清朝已經漸漸的失去了進取意識和進取能力
清朝初年為何會如此大規模迅速的擴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有較強的進取意識和進取能力。
但是大小金川戰役後,天下承平日久,統治者慢慢的沉迷於享樂,故步自封,處處以天朝上國自居,以乾隆皇帝為例。
乾隆皇帝雖然將康雍乾盛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但是同時也是清朝沒落的開端。據《中國通史》當中記載評價乾隆帝稱:
"官吏都不得不剝民以奉之,上司誅求於下屬,下屬虐取於人民,於是吏治大壞。"由此可見,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慢慢的失去了進取意識,吏治自然也會迅速走向敗壞。
此外,清朝在當時也失去了大規模擴張的能力,先拋開當時清朝國內的一系列問題,擴張最基本的力量——軍隊,在當時也就腐化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大小金川戰役當中,七清朝面對的敵人更多時候只不過是是一群衣衫襤褸的農民,區區彈丸之地,清朝完全平定用來十餘年之久,不得不是清朝軍隊的墮落是清朝由擴張向收斂轉變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平定三藩之亂當中吳三桂等人為何會勢如破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八旗軍隊入關後迅速走向腐化,不得不依靠綠營軍來保障鞏固清朝統治。
以上種種都表明清朝在當時已經慢慢的失去的進取的精神和能力。
3:受中國古代傳統版圖意識的制約
從清王朝的疆域來看,和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的疆域面積是相差不大的,都是以中原地區為統治中心,四方為屏障的大一統王朝。
兩千多年形成的中國古代傳統版圖意識,使得清王朝的統治者也難以突破這個制約,同時當時清王朝的統治疆域或許也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傳統版圖意識當中的天朝上國意識也是清朝放棄進取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中國人普遍都認為中原就是世界的中心。
除了中國以外的地方國家都是夷蠻,都是化外之地,不值得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征服這些"無用"之地。
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之下,在全國統治已經完全建立的情況之下,清朝放棄擴張似乎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四:結語
清王朝的版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最大的朝代之一,而清王朝在取得大小金川戰役後似乎也滿足於這個現狀,由擴張轉向收斂。
其中是原因不僅僅和大小金川戰役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使得清朝國庫一度空虛。
還與當中清朝統治階層逐漸喪失進取精神和意識有關,最後受限於中國傳統版圖意識,清王朝停止的擴張的步伐。
參考文獻:
《清史稿》
《瀛洲識略》
《中國通史》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