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檔票房15.19億影史第三,張宏森長文引發業界關注

2023-05-04     影視風向標

原標題:五一檔票房15.19億影史第三,張宏森長文引發業界關注

今年五一檔(4月29日至5月3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收穫15.19億元票房,僅次於2021年五一檔的16.73億元和2019年的15.27億元,位居中國影史同檔期票房第三,影市明顯得到恢復,但上座率仍比疫情前同期低。

喜劇片《人生路不熟》檔期內拿到5.13億元票房逆襲奪冠。《長空之王》檔期票房4.66億元位居第二名。兩部頭部影片票房占比64.3%,腰部影片缺失,市場兩極化現象依然嚴重。5月3日,前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朋友圈髮長文談中國電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引發業界關注。

五一檔票房15.19億元,中國影史第三

今年五一檔多達18部新片上映,加上仍有票房競爭力的《灌籃高手》《鈴芽之旅》《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檔期上映影片數量創影史同檔期紀錄,被稱為「史上最擁擠的五一檔」,一些媒體甚至預測檔期票房將衝擊30億元。

《影視風向標》在4月中旬發布的前瞻分析文章中,對今年五一檔影市表示謹慎樂觀,但存在兩大隱憂,預測檔期票房將在10億至15億元。

最終,今年五一檔影市雖然沒有大火特火,但在《人生路不熟》和《長空之王》兩部頭部影片票房口碑穩健表現的帶動下,在《這麼多年》《灌籃高手》等多部影片的助力下,五天假期收穫15.19億元票房,位居中國影史同檔期票房第三。

影市得到恢復,但上座率仍比疫情前低

今年五一檔總觀影人次3760.5萬,僅次於2021年五一檔的4426.2萬,高於2019年五一檔的3509.3萬,位居中國影史同檔期第二名,但2019年五一節假期只有4天。

總放映場次228.9萬場,超過2021年同期的226.2萬場,創影史同檔期最高紀錄,由此可見全國影院營業率全面恢復。與去年同期相比,五一檔影市和檔期票房也明顯得到恢復。

可喜的是,今年五一檔前三天票房逆跌:4月29日3.14億元,4月30日3.32億元,5月1日3.55億元。《影視風向標》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兩部頭部影片《長空之王》和《人生路不熟》口碑立住了,票房穩健增長,尤其是《人生路不熟》的迅速逆襲。

不過,今年五一檔全國影院的上座率仍然比疫情之前低。檔期冠軍《人生路不熟》上座率18.1%,低於2019年五一檔票房前三名和2018年五一檔票房前四名上座率。今年五一檔票房前五名平均上座率也不如2021年同期。

《人生路不熟》逆襲《長空之王》奪冠

從單部影片來看,喜劇片《人生路不熟》成為今年五一檔最大黑馬,憑藉不錯的口碑和喜劇類型在假期觀影的優勢, 單日票房在上映第三天強勢逆襲《長空之王》,最終奪得檔期票房冠軍。

《人生路不熟》比《萬萬沒想到》《沐浴之王》更成熟,是易小星拍得最好的一部電影。最大的優點是笑點不少,細節上用心。儘管抓獲油耗子團伙的過程顯得過於兒戲,但能在假期讓觀眾在影院開心一樂,票房逆襲也就在情理之中。

作為今年五一檔最大的白馬影片,《長空之王》奪得檔期票房亞軍。該片不僅主創陣容強大,製作精良,特效場面精彩,而且故事也比預期中講得好,儘管存在一些瑕疵,但堪稱是此類題材新主流大片的一次突破,也是今年五一檔的贏家。

青春愛情片《這麼多年》以1.73億元票房位居第三名,作為一部新人導演的作品,主演陣容也並不是很強,能取得這樣的票房成績,已經算是不錯。

五一節前一周上映的《灌籃高手》儘管排片占比不算高,但憑藉好口碑和粉絲效應,在五一節假期依然有較強的票房後勁,檔期內收穫1.48億元票房,累計票房超過6億元。

《檢察風雲》《驚天救援》《倒數說愛你》《長沙夜生活》等其他幾部關注度較高的新片,因為種種原因票房表現不佳,使得今年五一檔影市腰部影片匱乏,市場兩極分化現象依然嚴重。

張宏森長文談供給側改革引發業界關注

其實,這一現象並非今年五一檔才有,而是近些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尤其是重大檔期的普遍現象,無論是今年春節檔、去年國慶檔、暑期檔都是如此。

當年那種每逢節假日等重要檔期,所有檔期內上映影片票房水漲船高的情況已不復存在,中國影市越來越呈現出市場兩極分化的走勢。

不僅是檔期內影片票房嚴重兩極分化,而且重要檔期和平常工作日的票房也兩極分化,整個影市越來越依賴於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重磅檔期頭部影片的票房表現。

5月3日,前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朋友圈髮長文談中國電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他表示《長沙夜生活》的慘澹排映「讓電影供給側改革的問題水落石出」,認為腰部電影在供給側結構中「生得艱難,死得難堪」,引發業界關注。

在張宏森看來,中國電影「本來一個橄欖球狀的供給側結構,頭部有了重工高科,尾部有了功利配置,而中間最大最重要的代表電影本質的那一部分,正在痛苦地丟失!這本質就是:電影要面向普通人,面向複雜的生活,面向可以戲劇化光影化傳達的人間萬物,面向奇異中有可能潛在的人性力量,面向人和人之間微妙且永恆的支架關係!而我們的痛苦丟失卻不以為然,漠然視之!」

他在文中表示:「我看到的這個電影生產的供給側結構是如此觀感:直取大題材,強撲高科技,拖拽重工業,克隆造類型,土法創新態,人為造風情,大則強震懾,小則精算計。有的電影在市場層面爆髮式成功,有的電影用精緻配置招徠了粉絲流量,還有的電影一路哀鳴,窮途末路。而電影市場檔期的充分化、均衡化、包容性越來越不可能。留給我們的擔心是,大片的重大節假日觀影越來越像民俗,小片的流量式操作越來越像曲藝。

張宏森在文中提到的《長沙夜生活》,由著名編劇張冀自導自編、尹昉和張婧儀等主演,目前豆瓣7.2分,貓眼9.3分,淘票票9.3分,是今年五一檔口碑最好的影片之一,但口碑和票房完全倒掛,檔期內僅拿到1067.8萬元票房,排片占比僅1.9%,上座率也只有5.7%,令人感到比較遺憾。

該片導演張冀五一假期曾在朋友圈發文:「排片可用慘澹形容,上映第一天只有1.8%。這也是我職業生涯到目前為止從未遇到的。老實講,我整個人都懵了。雖然在團隊小夥伴面前,我刻意保持鎮定,讓人覺得我不悲不喜,但其實內心是割裂的。」

張冀表示,這是他第一部導演的電影,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正,但希望影院同仁能增加排片,特別是有效場次的排片,「中國電影應該多元發展,百花齊放,各類型的創作都應受到鼓勵」。

電影市場上口碑和票房倒掛的現象並不鮮見。《影視風向標》認為,《長沙夜生活》之所以排片太少、票房不如人意,一方面是因為宣傳發行聲勢不如其他幾部重磅影片;另一方面,片名有太強的地域性且沒有類型指向,對長沙和湖南以外的觀眾缺乏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中國影市的復甦勢態是好的,但張宏森在文中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確實存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需要類型更加豐富、質量更加過硬的腰部影片支撐。期待中國電影越來越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9f12d340512839d56a6dbda999b6d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