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不靠譜的文章裡面,偶爾能夠看到「猞猁靠裝死來躲過狼的捕殺」類似這樣的情節,這對於猞猁來說是嚴重的汙衊。
實際上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動物學家的研究來看,在狼與猞猁的這段關係中,猞猁不僅不是弱勢的一方,反而非常強勢,甚至將狼殺到斷子絕孫,讓灰狼被迫轉型。
在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裡,共同生活著歐亞猞猁和歐洲森林狼,動物學家們在這裡進行了長時間的生態研究,也為我們揭開了猞猁與灰狼的相處模式。
有擔當的猞猁爸爸
過去,我們普遍認為貓科動物裡面,除了群居的獅子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之外,其餘獨居的貓科動物,都非常孤獨,社交屬性很弱,即便是配對的雌獸與雄獸,也僅在發情期的時候才短暫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雌獸受孕,雄獸便會識趣離開。
然而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人們對貓科動物的了解也更全面,赫然發現並不是那麼一回事。事實上獨居的動物也並非如我們想像得那麼孤獨,拿歐亞猞猁來說,它們就很擅長社交。
動物學家們通過對錄像、活動蹤跡、毛髮等諸多資料進行研究,發現雄性猞猁,早在發情期之前,就經常跟雌性猞猁生活在一起了,後來在育幼期間,也會經常給猞猁母子投喂食物,承擔起保衛它們的重任。
比如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份期間,人們就經常拍到兩隻配對的猞猁經常一起活動,然而猞猁的發情期,一般在2-4月份。
2021年,動物學家們動用了60台紅外相機,在猞猁育幼期拍下了大量的活動畫面,通過研究發現,母猞猁大部分時間都跟幼崽待在一起,只有6%的時間是外出覓食。
這樣是無法保證獵物獲取的,但是它並不擔心,因為雄性猞猁就在它們母子周圍活動,並且會給它們投喂食物。
1月份中旬的時候,人們就多次觀察到這隻雄性猞猁獵殺了一些動物,並且放到母猞猁巢穴不遠處。在接下來的7-10天,人們也觀察到母猞猁多次前來進食。
雄性猞猁不僅僅是一個「好丈夫」,還是一個有擔當的「好爸爸」。它會承擔起保護幼崽的責任,積極清除生境內對它們有威脅的動物,包括灰狼。
受猞猁爸爸保護的緣故,猞猁幼崽的存活率能夠達到80%以上。
並不總是群居的歐洲森林狼
很多人都不相信,獨居的猞猁是緣何能夠對付狼群的?事實上狼並非總是成群活動,而且即便是雄性大猞猁,它們也不會向任何一個狼群發起攻擊。它們瞄準的是獨狼、重度懷孕的母狼、嗷嗷待哺的幼狼,以及受傷的狼。
9月至來年的4月份,是納利波基森林裡寒冷的季節,在這個季節內,林中的狼一般成群結隊生活。
而在4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林中溫暖的季節,這個季節內,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眾多,獨狼的覓食效率遠高於群狼。
所以在這個季節里,歐洲森林狼偏向於獨居,此時林中獨狼的數量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給了猞猁趁虛而入的機會。
灰狼漏洞百出的育幼模式
猞猁會潛伏在獨狼覓食的路上,然後伏殺它們。2017年4月,研究者就拍到了一隻成年雄性灰狼,遭遇了一隻成年雄性猞猁的伏擊,雙方打了一架,最終灰狼因傷勢過重而死亡了。
儘管猞猁會殺死獨狼,但對於它們來說,更喜歡尋到灰狼的巢穴,然後殺死裡面重度懷孕的母狼,或者裡面的幼崽,因為歐洲森林狼的育幼模式,充滿了漏洞,很容易就讓猞猁趁虛而入了。
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的狼群,多是小型狼群,一般是一對成年狼帶著一些亞成年狼及若干幼崽組成,當然也有成對出現的。
在母狼懷孕的最後10-20天裡,雄狼會外出覓食,只留下懷孕的母狼留守洞穴。這個階段的母狼行動不便,一旦被猞猁發現,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在1997-2015年間,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們,就發現了有三隻懷孕的母狼,被猞猁殺死了。
另外,狼幼崽出生後的15-20天,具備了一定的外出活動能力,此時狼父母就會一起外出覓食,留下狼幼崽躲在洞穴裡面。
猞猁又瞅准了時機,尋到狼穴,將這些幼崽全部咬死。同樣是在1997-2015期間,人們就觀察到了有8隻狼幼崽被殺死在了巢穴中。
猞猁的「獵殺時刻」
狼父母外出覓食,將毫無還手能力的狼幼崽們單獨留下洞穴裡面,是一種極為不負責任的做法,而這直接讓猞猁開啟了它的「獵殺時刻」。
在2021年2月,研究者在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記錄下了6個狼窩,共35-40隻小狼崽。
但是到了2022年初時,人們發現,當初觀察到的小狼崽,就只剩下一隻了,其他大部分都被猞猁殺死了。受猞猁捕殺的影響,狼幼崽的死亡率非常高。
1999年起,動物學家們就對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灰狼進行了全面的監測,發現有猞猁出沒的地方,狼幼崽的死亡率為40%-60%,在猞猁密度較大的區域,狼幼崽的死亡率甚至高達90%。
種間競爭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狼和猞猁的食性相似,競爭自然激烈。猞猁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殺死這些未來潛在的對手。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