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後,失去了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在曹氏集團北撤休養之機,劉備孫權紛紛開始伺機擴張,劉備奪取了益州,而孫權則兵臨合肥,銳意進取,相比之下,劉備成功了,而孫權,大家可能都知道,也就是在逍遙津之戰中,被張遼擊敗,其本人差點被張遼所抓獲,可以說張遼足以憑此戰封神。
不過好在曹操在合肥留下了合理且有彈性的指揮系統。
《三國志.張遼傳》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當初率部北撤後,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員悍將駐守合肥,兵力也只有7000人,在曹操西征漢中前,他派薛悌送函到合肥,個人猜測薛悌應該不是自己去的,會帶去少量部隊,曹操的信函中稱,若孫權來攻,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與敵人交戰。
其實張遼打法之前曹仁也用過。
《三國志.曹仁傳》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部攻打南郡之時,是有些類似於合肥之戰的,同樣是敵軍兵力占優,曹仁就是選拔精銳出城主動作戰,攪亂了周瑜的先鋒軍,之後自己趁機率部出城一舉擊潰敵軍。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三國志.李典傳》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 李典是和張遼一起擊敗過孫權的,而且李典傳還記載是在張遼提出主動出擊後,李典支持張遼的計劃,之後就引起出擊的,再者逍遙津之戰,張遼突襲孫權共兩次,第二次隨張遼出擊的是樂進。 正常情況下,三位悍將留守合肥,不會都出城作戰, 城內必然會留有一位將領策應,而且合肥城下的突襲作戰,張遼和李典一統出戰也符合曹操教函中的安排,是最適合的結果。 所以說我們不能只看到張遼的英勇,而忽略了李典的參戰,可以說張遼李典以及那800將士都是冒著同樣的危險,而且此次突襲李典可能身負重傷。
那麼這次突襲是張遼自己的功勞嗎?不完全是。
《獻帝春秋》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 當時樂進也是和張遼一同出擊的,這也符合我之前對李典受傷的推測,第一次突襲時,李典隨張遼突入孫權大營受傷後,只能留守合肥,所以只能是樂進出戰,如果李典沒有受傷的話,應該還是會遵從曹操的任命安排,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
而這一次張遼能夠得手,在於其敏銳的判斷力,畢竟判斷對手是佯裝敗退誘敵還是真的撤軍了,是需要膽魄和智謀的,不過就這次突襲戰過程而言,張遼應該是率領優勢兵力企圖圍殲殿後的孫權所部,幾乎差點活捉孫權。 總的來說,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打出聲威,和他的謀略膽識離不開,但同時也不能忽略企圖因素,曹操的有利戰時任命,劉馥在任時打造的堅城合肥令孫權久攻不下,加之李典樂進的參戰,尤其是李典,很可能在第一次突襲時受傷,留守合肥曹軍眾將的一起努力創造了逍遙津之戰的大勝,因此不能把所有功勞都放在張遼身上。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張遼傳》《三國志.李典傳》《三國志.曹仁傳》《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甘寧傳》《三國志.凌統傳》《三國志.潘璋傳》《獻帝春秋》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