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啃老族」如今過得咋樣?幾個隱患接連湧現,不少人悔不當初
「啃老族」這個群體,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
它指的是那些明明有工作能力,卻不願意工作,成天在家壓榨父母,靠父母接濟的人。一提起這個詞,大家總覺得是發生在80、90後身上。
實際上,「啃老」在70後群體中也不少見,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首批「啃老族」。如今已經過去幾十年,這批「啃老先鋒」已邁入中年,被啃的父母已接連老去。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無人可啃的他們,如今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首批「啃老族」如今過得咋樣?
上周末帶著孩子回老家,看到一位中年男性在垃圾桶附近拾荒。
女兒故意模仿我的語氣,指著弟弟說:」不好好讀書,以後就要像他一樣撿垃圾。「
我揶揄了女兒一頓,把視線投向了垃圾桶旁邊的那位「流浪漢」,猛然發現,這不是縣城裡赫赫有名的」小少爺「嘛!他可是首批「啃老族」的一員。
「小少爺」,人如其名,整個縣城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小康家庭中成長,又是家中獨子,被家人寵得無法無天,恨不得在縣城裡橫著走。
還記得小少爺有句名言:「寧願餓死,絕不打工。」每逢被人冠以「啃老族」的名頭,他反以為榮,覺得「有老可啃」挺拉風。
當初那個心比天高的少年,為何如今淪落到靠拾荒為生呢?
我回家跟母親討論起這件事,母親直嘆氣,「他呀!也是個可憐人,前半輩子啃老,後半輩子贖罪……」
原來,小少爺的父母已經離世,可他自己又沒啥本事,把父母的積蓄敗光了不說,老婆也帶著孩子跑了,他身無分文差點餓死,只能靠撿垃圾為生。
聽完小少爺的遭遇,頓時有些感慨,或許還真應了那句話「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年輕時享受的「福」,偷過的「懶」,總有一天要被討回去。
這些「啃老族」,雖然「啃老」的理由五花八門,但最後的結局往往都是同一個:一旦父母不在,就很難支撐起家庭,最後悔不當初。
任由孩子啃老,幾個隱患接連湧現
中國父母有句名言:「再苦不能苦孩子。」
他們習慣性地為孩子們鋪好路,即使發現孩子「啃老」,也不忍孩子受苦,心甘情願被「啃」,「誰讓他是我孩子呢!」這是父母的慣性思維。
然而,如果一直放任下去,往往就是在給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埋下一堆隱患。
1、能力低下,難以在社會生存
教育家馬卡連珂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就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小少爺一樣,從小在父母的嬌慣中長大,養成了向父母伸手的思維定勢,遇上事情都想著躲避,未來往往難以在社會生存。
2、容易破罐子破摔,沒有個人追求
這也是「啃老族」普遍存在的問題。
教育專家認為:啃老族往往是拒絕長大、拒絕「斷奶」的,他們的生理年齡雖然已經足夠大,但心理上卻始終像個小孩子。
這類人往往沒有與命運中的苦難抗爭的勇氣,不求上進、責任心差,而且難以走出家庭的庇護,一旦遭遇到打擊,就容易破罐子破摔。
特別是參加工作以後,發現現實中的職場生活與理想中的有出入,便會以「太辛苦」、「太累」等為理由,拒絕工作,結果最後一事無成。
現在有些大學生就業困難,剛實習一段時間就又想著逃避現實去考研,或者回家啃老,除了與大環境有關以外,其實還與他們的「啃老思維」相關,孩子總覺得自己有路可退。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啃老族「?
1、父母自身做好榜樣
俗話說得好:「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如果你們不想孩子以後成為「啃老族」,就要給他們做好榜樣,平日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總想著伸手讓別人幫忙。有些父母本身就總想著「啃老」、「啃小」,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沒有理想和抱負,你們的思維模式往往容易帶歪孩子。
2、不要放縱孩子
有的家長,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就立刻滿足,結果非但沒讓孩子學會感恩,還養出了一頭「白眼狼」,導致孩子們習慣性地向別人索取,只要不滿足就哭鬧,這往往就是日後「啃老」的前兆。
3、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跌倒
人這一生,多多少少都要經歷無數次跌倒,正是這一次次的挫折,磨礪了一個人的心志,使其獨立堅強,越挫越勇。
作為父母,我們沒辦法一輩子保護孩子,他們終究要獨立面對外面的風風雨雨。所以要學會用平常心來看到孩子的跌倒,如果你們現在捨不得讓他們吃苦,他們未來就會吃更多的苦。
【今日話題】你周圍有「啃老族」嗎?他們的生活過得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