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熱議:現在,一些企業要求男員工五十五、女員工五十辦理「內退」,工資還不到2000元。大家怎麼看?為什麼內退發2000元工資還有人做?這些人到中年、面臨內退的打工人,其實都是我們年輕人的父母。這6個內情寫透,父母的辛酸,誰能懂呢?人到中年要不要「內退」嗎?別傻傻同意,看懂這6個潛規則,別隨大流!
這種情況,我親身經歷過,還能怎麼看?實事求是地看唄!如果非要提一個看法,實打實建議:內退,要看條件,條件合適,可以辦;條件不合適,不要內退!但是,千萬不要「買斷工齡」!血淋淋的教訓。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條件合適,因人而異,可以內退。但絕對不要「買斷」。
N年前,我所在的那家國企,由於經營效益下滑,實行了「買斷工齡」政策,女性年滿40歲、男性年滿45歲,就可以買斷工齡了。什麼是買斷工齡?就是拿一筆補償款,然後走出企業大門,從此再無瓜葛。
當時,員工的工資不到一千元,買斷可以拿到10多萬元的補償金。當時銀行存款利息12%,加上通脹補息,最高的時候達到24%。10萬元存銀行,可以拿到24000元的利息,相當於月薪2000元,比當時的工資高一倍。
那個年代,在街頭賣涼皮都可以月入幾千元。很多老職工心想:我如果上班,工資不到一千元;我如果買斷,把10萬元存銀行,相當於月薪2000元;然後,我在街上賣涼皮、賣饅頭,也能月入5000元。我有2000元利息保底,做生意能月入2000元,比上班要強得多。
於是,很多老職工「買斷」了,走上了社會。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吧。原來的10萬,放在現在,能頂多大用處?現在的利息是年化3%,靠利息早就餓死了。當年,買斷職工都上街賣涼皮、賣饅頭,結果可想而知,根本賣不出去。現如今,當年留下來的員工,年輕員工的月薪已經超過八千;退休的老員工的退休金也高達六七千元。
那些買斷工齡的職工呢?悔得腸子都青了。前些年,他們堵住了企業的大門,堅決要求回去上班。企業也不能接收他們呀,怎麼辦呢?企業創新了一個「勞務工」模式,把他們招進企業當「勞務工」,比如,承包掃大街的任務,一人包一個街區,月薪3000元,權當「養活」他們。他們中也有聰明的,1000元轉包給附近農村人,自己剩2000元,再出去打一份工,再賺三四千元。就這樣做,月入也就在5000元左右,跟在職員工還是沒有辦法比的。
前幾年,這家國企的效益又開始下滑了,又要減員增效了,怎麼辦?不能再搞「買斷工齡」了,於是實行了「提前內退」政策。什麼意思呢?就是:男性員工年滿55歲、女性員工年滿50歲,可以申請辦理「提前內退」手續。前提是「自願」,程序是「審批」。條件是:只發基本工資,不發效益工資,更沒有獎金,社保是按基數足額繳納的,然後等到正式退休年齡再回單位辦理正式退休手續,享受正式的退休金政策。
由於條件「優厚」,報名的員工差點擠破單位的大門。一線員工,很多都報名了,但是,基層管理人員和機關部門人員,則幾乎無人報名。這個「提前內退」政策明顯優於過去的「買斷工齡」政策,至於我怎麼看呢?還是要因人而異,有些人適合內退,有些人不適合內退。
具體有以下幾點意見:
【1】內退政策是國企特色,也是上級允許的。
如果是私企、民企,老闆一句話就把你辭退了,還搞什麼「內退」?內退政策是國企的特殊政策,也是一種「特殊福利」,上級也是允許的。上級規定,可以內退,但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第二,員工自願提出申請;第三,企業要走職代會的程序。以上條件符合,即可生效。
【2】是不是一種特殊福利呢?一定要「因人而異」。
這家企業肯定是國企,否則,哪裡有這樣的「養老」政策呢?但是,內退之後,工資不到2000元,這個待遇實在太低了,恐怕不能保證生活質量,也就是比最低保障線高一點點,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如果在大城市,月入2000元,恐怕難以生存。如果沒有能力再打工賺錢,內退之後,僅靠乾巴巴的2000元,怎麼生活呢?所以,要不要申請辦理,關鍵看個人的家庭情況。
【3】如果內退的「條件」合適,有幾種人還是可以申請的。
比如,我原來所在的那家國企,給出的「條件」是非常誘人的:崗位工資執行100%,停發效益工資,其他福利繼續享受(比如,工會發的四個節日福利,等等),五險一金按照規定標準繳納。如果在內退期間,在職員工漲工資,內退人員按照同樣標準漲工資,社保按照增長後的標準繳納。等到法定退休年齡,再辦理正式退休手續,原則上退休金不低於在職員工的退休金。
為什麼報名的基層員工差點擠破大門呢?歸根結底,條件「優厚」。比如,二姑辦理內退,月入4200元,如果她繼續上崗,工資只能發到3800元,也就是說,她內退了,收入比在崗還高一點。為什麼呢?因為她辦理「內退」後,工資執行100%,在崗員工由於完不成任務,拿不到100%的工資。當然了,如果企業效益好,在崗員工發獎金,內退人員是享受不到的。但是,看企業的現狀,還不知道能「活」到哪一天呢?獎金,還看不到希望呢!所以,一線員工報名內退得比較多。
一是一線崗位工人。他們太辛苦了,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不高,與其辛辛苦苦勞作還拿不全工資,還不如提前內退呢?內退後,畢竟不用上一線了,沒有那麼辛苦了。
二是身體有慢性病的工人。很多一線工人,由於長期高強度作業,基本都會落下職業病,有的腿不好,有的腰不行,還有的胃壞了。實在干不動了,不如辦理內退。
三是家裡有負擔的工人。有些老工人,需要給兒子帶孫子,兒女上班特別忙,請保姆請不起,還不如辦理內退回家帶娃,比請保姆還省錢,關鍵是放心。
四是有手藝有技術的工人。有些工人,尤其是那種有「絕活」的技師,辛辛苦苦上班,月入不到4000元,辦理內退後,拿著100%的工資,單位還給交社保,自己到私企打工,可以開到月薪五六千,何樂而不為呢?
五是有生意經的工人。有些工人有才華、有手藝,自己內退之後,做點小生意,開個小飯館,賣點小玩意,月入幾千上萬不等。比如,我二姑做涼皮特別好吃,她準備內退後在市場上賣涼皮,據說能月入一兩萬元。
六是有特殊才華的工人。有些工人內退之後,做微商、賣保險、做直播、寫自媒體,做好了也能收入頗豐,總比在一線上班要強。
【4】為什麼管理人員一般都不願意內退呢?
我原來所在的國企這次辦理內退手續,一線工人報名得很多的,但是,基層管理人員和機關部門人員以及領導人員卻幾乎無人報名。他們主要有幾種心態:
一是覺得內退有點「丟人」。有些管理人員尤其是領導人員擔心自己內退了,會被人誤解為「單位不需要你了」,你在單位「可有可無」。
二是管理崗位畢竟輕鬆。反正企業經營效益不好,每天也沒有什麼事情,坐在辦公室里,看看報、喝喝茶、刷刷手機,就能拿到工資,為什麼要內退呢?
三是眼光長遠,充滿幻想。辦理內退了,職業生涯就結束了,如果堅守崗位,還可能繼續發展,企業不行,提拔升職的機制還在呀?熬著,還可以繼續升職,繼續漲工資。再說,萬一企業時來運轉,又興旺發達了呢?
四是沒有技能,也不想吃苦。很多機關部門人員和領導人員,其實並沒有什麼技術,更沒有什麼市場化變現的能力,養尊處優久了,什麼也不會了。內退了,到市場上,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在企業里「熬」著了。
五是有「油水」。很多管理崗位和機關部門,多少都有點「油水」的,尤其是一些「窮廟富方丈」的單位,工資是工資,「好處」是「好處」,福利不錯,補貼不少,灰色收入不減,他們又不是傻子,為什麼要內退呢?
綜上,作為普通崗位人員,一定要做好五件事:第一件事,要看清楚企業內退的條件、潛在的隱患、未來的風險;第二件事,要看看自己的身體條件,還能不能堅持勞動到退休年齡;第三件事,要看看家庭條件,內退之後,照顧家庭與繼續上班的性價比;第四件事,要看看自己有沒有到市場上再賺錢的能力;第五件事,要看看同事們的情況,既要「抱團取暖」,又要根據自家情況、因人而異。總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要人云亦云,要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方案。
您說,是不是呢?如果遇到了內退政策,您會不會內退呢?歡迎交流。
PS:職場火鍋,二十年央企經驗,更多乾貨,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