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機、刷視頻、集奧特曼卡…對付上癮性快樂,親測最有效的辦法是這個

2023-06-02   CC爸媽

原標題:玩手機、刷視頻、集奧特曼卡…對付上癮性快樂,親測最有效的辦法是這個

帶倆娃參加C爸同學聚會那次,CC席間無聊,跟我說想看會兒手機。

我給了她, 約定好時間,告訴她20分鐘後還我。

旁邊一位媽媽原本一直沉默,看到後話匣子直接打開:

哇,你們家這麼寬鬆的哦,就直接讓她看啦?20分鐘能還回來嗎?

這要是我們家那個可不行,手機給了他就停不下來,不讓他看了就哭,我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果然,社恐老媽子之間的話題,全靠孩子的毛病打開。

01

多巴胺VS內啡肽

我其實很明白她的顧慮。

玩手機這種觸手可及的 「低成本」快樂,哪個老母親聽到不得忌憚個三分!

為啥?

太容易上癮!

動畫片看一集就結束?想都別想;玩一會兒遊戲就歸還,怎麼可能?

別說孩子了,就說晚上安頓好娃的你,是不是一刷視頻就得倆小時起。

別否認啊, 我們對這種能不用費力就獲得快樂的「爽」感,就是很容易產生依賴。

說到原因,大家都不陌生。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分泌的多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愉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巴胺快樂」。

吃到個好吃的,刷到個有趣的視頻、玩了會兒刺激的遊戲...都會導致多巴胺的分泌,使我們產生快感。

它就像是一種獎賞機制——我得到了,所以愉悅。

可問題在於, 這種「愉悅感」因為得到的太輕易,所以脫敏的很容易。

老維持在一個水平,會覺得越來越無趣,所以就會下意識的去追求更多、更強烈的刺激。

說白了,以前刷5分鐘視頻就心滿意足,但現在不行了。

哪怕你已經困得睜不開眼,但總是覺得不夠、還不夠、扶我起來,我還能再戰...

玩手機如此,其他一些孩子們熱衷的活動也是如此,比如 拆盲盒、集卡等。

之前也給大家分享過,閨蜜家一個男娃,沉迷集奧特曼卡無法自拔。

用閨蜜話說「像中邪了」,天天手裡擺弄著那些卡片,每次要零花錢都花在這上面。

其實就因為自己想要集到的那張卡(想要得到的那份快樂)怎麼也得不到,所以才想著我再試一次,再集一張...

所謂「上癮」就是這麼來的。

那與多巴胺快樂相對應的一種快樂,叫內啡肽快樂。

如果說多巴胺是一種獎賞機制,那麼內啡肽,就更像是一種 補償機制

我經過了努力、付出,這個過程可能比較辛苦,為了緩解這種辛苦,身體就會釋放出內啡肽讓我們體會到放鬆、滿足、peace&love...

就比如:

你下定決心堅持運動健身,三個月之後,人瘦了,氣色也變好了。此刻的你內心那種充實的滿足;

孩子每天堅持讀英語,幾個月不間斷,期末考試英語秒殺課代表。此刻的孩子內心那種滿滿的成就感...

這些就是內啡肽快樂。

不同於多巴胺的暫時性, 內啡肽帶來的愉悅感是更強烈和長久的。

而且,內啡肽快樂顯然更紮實、更有價值感,更會驅動著人去持續攻克難題,追求進步。

02

不要打壓快樂,而是體驗多種快樂

有個朋友跟我分享過一件事:

她家女兒到了愛美的年紀,天天晚上在衣櫃里倒騰衣服自己搭配,為第二天能美美的上學做準備。

有一次早上,小姑娘穿著個小裙子高高興興的跑過來問她:「媽媽,你看好看嗎?」

結果她下意識的就回了一句:你就知道臭美!趕緊的吧,都快遲到了!

朋友說,說出那句話的那一刻, 我就看我女兒臉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突然覺得自己有點過分。

聽她說完,感觸還蠻深的。

有沒有覺得, 這屆孩子也挺可憐的。

好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被父母考察投入產出比、計算有多大意義,哪怕只是獲取快樂。

我們老說為什麼那麼多孩子現在都不快樂?

有沒有可能就是被我們剝奪了?

所謂的多巴胺快樂,確實是「低級」了一些,是不用付出什麼,有些甚至有成癮的可能,但我們不能一點嘗試體驗的機會都不給。

我反而覺得,不管是多巴胺還是內啡肽,快樂都是不能被打壓的。

在合理範圍內,孩子有權利去體驗各種不一樣的感受,體驗更多更豐富的情感。

也只有體驗過各種不同層次的快樂,他們才能知道,哪些帶給自己的愉悅感是一時的,哪些是長久的,又該如何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

再直觀點說,A、B兩種不同的東西都在面前擺著,你光一個勁兒的跟孩子說A差B好,不要碰A,你應該得到B。

孩子能聽嗎?能信嗎?

更重要的是,一味的禁止打壓,結果不一定按我們預想的方向走, 反而有可能讓激發出孩子的逆反心理。

還說那個老例子,CC前一陣迷斗羅大陸的小說。(就跟咱年輕時喜歡追韓劇一樣,算是多巴胺了吧~)

如果我明令禁止,堅決不許她看,會怎樣?

我想無外乎兩種結果。

要麼,鬱悶一陣子,心情低落,在心裡默埋怨我幾天,但對小說依然好奇心十足。

要麼,更加沉迷,「媽媽不讓我看,我半夜偷偷鑽被窩裡看」,影響休息和學習狀態。

所以,在不影響正常課業的情況下,我給了她自由。

任何一種快樂,都不該有罪惡感。

03

既不能打壓,又要防沉迷

到底該怎麼做?

當然,可以體驗,不代表毫無節制的沉溺。

多巴胺本身就帶著誘惑人沉迷的屬性,如若我們不加以引導,孩子確實容易「深陷其中」。

CC聽小說,我會給她制定好規則。

規則之內,她可以自己安排;但超過規則的部分,我也絕不妥協。

至於怎麼才平衡自己的慾望與界限,那就是她的課題了。

在此之外,我的一個原則就是: 不要一刀切的拒絕多巴胺,而是更多的體驗內啡肽。

當孩子愈發明白其他快樂的好,也就不會一直沉溺其中一種了。

但是內啡肽這種 先苦後甜式的快樂,怎麼才能讓孩子獲得呢?

有兩點經驗分享給大家。

01、準備放棄前再努力一下下,更容易獲得內啡肽。

大家如果長跑過,一定會有一個感受。

就是當你已經跑了很久快要邁不動腿的時候,咬咬牙再堅持一下,突然發現,後面的路程似乎變得比以前輕鬆了,身體也沒有那麼累了。

這其實就是內啡肽的功勞。

如果我們利用這一點, 在孩子快要放棄的時候,鼓勵他再堅持一下,也就更容易激發內啡肽了。

譬如CC練琴,每天1個小時的時間,對於她來說,確實是有點枯燥、難以堅持的。

每次都是40分鐘左右的時候就「極限」了,各種跟我倒苦水,說不想練了。

我就鼓勵她說,等這個計時器走完,就不練了。

上次運動會作為班級輪滑代表出席開幕式也是,日常練習難免會想要偷個小懶兒。

我陪她下樓練,她不想滑的時候,我就跟她說:滑到咱們單元門口就不滑了。

就這樣, 每次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鼓勵她再多努力一點。

這一點的努力,就是一種對內啡肽的刺激。

當孩子發現,我多堅持了一小會兒,就多練會了一首曲子,就滑得更快了一點。這種快樂是無以言表的。

多試幾次,也許孩子就自發追求內啡肽了呢。

02、「多巴胺」和「內啡肽」穿插式安排

如果孩子已經有上癮的趨勢,也別先「斬草除根」式的隔斷,不如先試試這招。

在多巴胺後適當安排內啡肽,不斷重複以至於形成習慣。

比如:

刷了兩集的韓劇,好,那接下來督促自己做些育兒筆記;

減脂期嘴饞沒忍住擼了5串肉,緊接著帶娃玩30分鐘體感遊戲燃燃脂。

通過這種計劃性的、刻意的練習,慢慢就會形成一個習慣。

一邊對內啡肽習慣的養成起作用,一邊又會逐漸降低對多巴胺的依賴。

這也是我們把孩子從「上癮」行為中解脫出來的一個方法。

拿手機玩了會兒遊戲,那接下來安排拼個樂高、讀些科普;

想多聽幾章小說,好,那咱聽完挑戰2頁數學思維題…

孩子不願意沉下心來去做一些付出後才有成就的事兒,很多時候不過是習慣問題。

當他習慣了這種節奏,也就不會一直毫無節制的沉迷上癮性快樂了。

end

總之,孩子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層出不窮的「多巴胺式快樂」的誘惑,今天是短視頻、明天是奧特曼卡,後天就可能是網絡小說...

我們不可能全部防火牆一樣的阻隔。

既然孩子已經遇到,倒不如趁著這種機會,讓他們學會正確對待。

就算是抵抗誘惑的能力,也是要從和誘惑相處中來獲得,不是嗎?

PS:昨天六一,孩子們都放假了嗎?

據我所知,身邊的小學生集體放假一天,可是,老母親們不放啊…… ‍‍‍‍‍

於是,孩子們在辦公室開啟了騰(不是)的一天。

正好CC在跟著練「長高課」,這下有伴了,可是玩瘋了!‍‍

下午,DD也六一提前放學了,emmm……

Fine,喧鬧美好的一天。

"媽媽,我想玩會兒手機」,幫孩子戒掉手機、短視頻,這幾個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男子當面砍殺柯基威脅妻子#,後續亮了,全家湊不出一個正常人

這種溝通方式,最容易把娃逼成仇人!大人還覺得沒毛病,天天用、事事用…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