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把周杰倫唱到無路可退?

2023-10-15     壹讀

原標題:為什麼他把周杰倫唱到無路可退?

獨也樂樂眾也樂樂的壹讀君丨彤 雲 黃俊皓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演唱會就必須大合唱!

10月12日,周杰倫上海演唱會在上海體育場開唱。一則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演唱會「點唱環節」(周杰倫點幾個台下歌迷一起唱),有一名男歌迷激情跟麥,憑一己之力蓋過了周杰倫的聲音。「把周杰倫唱到無路可退」隨即上了熱搜。

事實上不僅這位「顯眼包」男歌迷,場內和場外的歌迷們都盡情投入在大合唱中。甚至有歌迷結束後海底撈聚餐,又來了一場《七里香》大合唱。

前一陣子,伍佰的演唱會也是如此「盛況」。只要伍佰一開口,台下立刻就響起了大合唱,讓伍佰無歌可唱。歌手伍佰只能變成了指揮家伍佰,揚起手來指揮歌迷們合唱。

伍佰「指揮現場觀眾大合唱」丨圖源:演唱會畫面

如今大部分的演唱會都會變成大合唱現場。無大合唱,似乎這幾百塊錢門票就白花了。有人表示,大合唱的魅力,甚至超越了音樂本身,有一種感人至深的力量。

為什麼人類熱衷花錢到演唱會上大合唱?

刻在人類DNA里的合唱

合唱是一種「傳染病」。

當身邊有人唱歌時,其他人也會忍不住一起附和,這就像馬看到其它奔跑的馬就要一起奔跑,狼聽到遠方的狼嚎就要一起嚎叫一樣自然。

這是一種跨越物種的「傳染病」

「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復讀智慧、文明及歌曲,這種能力源自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是一種神經細胞,讓我們像照鏡子一樣,能輕鬆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並產生「感同身受」的體驗,是人類擁有「代入感」「同理心」「行為複製」的生物基礎。而科學研究發現,合唱可以激發人類的鏡像神經元,強化人與人之間的「移情效果」,所以人們總會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合唱當中。

正因為合唱可以成為人類情感聯結的紐帶,在人類漫漫的歷史中,合唱行為一直是人們所鍾愛的傳統。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語言誕生之初,人類已經發明了古老的笛子,開始「創作」音樂,在夜裡抱團取暖,隨著笛聲大家一起歌唱。

而隨著神鬼傳說、宗教信仰的出現,合唱行為正式進入了人類的歷史,古希臘、古羅馬戲劇中,常常有歌隊齊唱的部分,各種教會的唱詩班活動更是從中世紀流傳至今。

著名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的就是一位音樂老師帶領孩子們組成「兒童合唱團」的故事,即使不懂西方音樂藝術的觀眾們,也能在這部影片中感受到音樂對心靈的洗滌。

《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遇到值得歡欣鼓舞的事,人們也習慣通過合唱來表達喜悅與興奮。在2022年世界盃的賽場上,重奪世界盃冠軍的阿根廷球迷和球員,也在場上和場下開始了一場大合唱。

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還保留著在節日歡慶中合唱山歌、民歌的傳統,可見人類社會對合唱這種表達形式的鐘愛不約而同。

演唱會上的歌迷們,雖然不像合唱團那麼專業,歌曲內容也不像宗教詩歌那樣充滿教化色彩,但當合唱響起的那刻,深藏在我們基因中對合唱的熱愛依然會被喚醒。

大合唱,疲憊生活的一劑良藥

除了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之外,大合唱的力量還能從生理的角度去解釋。

有研究表明,在參加合唱活動排練和表演時,參與者的包容感、聯結感以及其他的積極情緒明顯加強,此外,內啡肽的分泌也有所增加。

內啡肽作為一種「快樂」激素,能夠為我們抑制疼痛、產生快感,作用與多巴胺相似。我們在愛情中感到的心動、快樂等積極情緒,也是由大量分泌的內啡肽帶給我們的。如果愛情有代餐,那演唱會一定是其中之一。

合唱行為還能降低皮質醇(CORT)的分泌。皮質醇俗稱壓力荷爾蒙,能幫助人類在壓力情況下保持正常的身體機能,但長期分泌可能導致失眠、焦慮等情況,不利於身心健康。

皮質醇的分子結構丨圖源:圖蟲創意

研究數據表明,參與合唱的人皮質醇分泌水平有所降低,壓力和負面情緒也得到了相應的緩解。所以當你需要用大合唱釋放壓力時,可不要吝嗇你的歌喉,否則效果將大打折扣。

醫生指揮術前小朋友合唱《孤勇者》

這些科學理論不僅為我們解釋大合唱的療愈效果提供依據,也對音樂老師們改善課堂模式有著啟發價值,組織學生們合唱,比起單向的音樂知識傳授,更容易讓學生們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

當然了,要討論人類對大合唱這個環節的喜愛,還離不開「演唱會」這個背景設定。

演唱會,年輕人的大型KTV

演唱會現場的「在場」氛圍感無可替代。

演唱會不像傳統音樂劇場那樣嚴肅,給觀眾的自由度較高,他們可以歡呼、鼓掌,甚至與歌手「搶麥」,用全場大合唱蓋過歌手的聲音,這一點給粉絲們塑造了一種與偶像「虛假平等」的感覺。有粉絲認為:「花了錢的演唱會,當然是自己唱歌啦!歌手收了錢不老老實實伴奏、伴舞,還想唱歌,頂多讓你起個頭。」

黃綺珊演唱會現場,為歌迷舉麥

在台上歌手和台下「搶麥」歌迷的帶動下,演唱會就成了一場歌手與歌迷們的「視聽唱」盛宴。

「我多想再見你,哪怕匆匆一眼就別離~」在房東的貓青年演唱會上,粉絲們合唱的《雲煙成雨》比早讀還要整齊。合唱環節中,觀眾們的聲音能夠被歌手和身邊的其他觀眾聽見,他們通過歌聲傾訴內心,自身的情緒也得到了最大化的表達。

有些歌迷是為了自己爽,有些歌迷是為偶像應援。

粉絲日常會為自己喜歡的歌手消費、打call,形成了以歌手為中心的粉絲生態圈,而僅有在演唱會和音樂節這樣的場合中,粉絲們才能親眼看見自己所心愛的歌手,真切地感受到歌手在「為粉絲服務」。

學者分析認為,非親歷者在網絡上接收到的內容,即使是官方攝製的錄像,都是對方單方面的輸出,觀眾因為無法選擇觀看(參與)的方式而無法宣洩自己的情緒,導致了參與感和主體價值的缺失。

因此,在社交媒介如此發達的今天,去演唱會唱歌依舊是歌迷們熱衷的消費方式之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506場,觀眾人數達到550.10萬人次,可見觀眾的消費熱情之高。

前不久梁靜茹在演唱會上意外「翻車」,出現氣息不穩、破音、跑調、唱不動等諸多問題。後梁靜茹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回應:「翻車了,身體還好,很想跳河,補補身子……謝謝關心,加油練習。」

其實梁天后無需跳河、補身子、加油練習,只要給歌迷一個大合唱的機會,說不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美] 塔米姆·安薩利,《人類文明史:什麼撬動了世界的沙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Weinstein D,Launay J,Pearce E, et al. Singing and social bonding: changes in connectivity and pain threshold as a function of group size[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16,37(2).

[3] Moritz T S,C G N,Roman E, et al. Choir versus Solo Singing: Effects on Mood, and Salivary Oxytocin and Cortisol Concentrations.[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7,11.

[4] Empathy in the Classroom: Can Music Bring Us More in Tune with One Another?[J]. Music Educators Journal,2015,101(4).

[5]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1全國演出市場數據分析

[6] CHRISTOPHERS.Music,Society,Education[M].Middletown:WesleyanUniversity Press,1996

[7] 張先悅,張茵.戶外音樂節互動儀式共睦態體驗形成機制及後續效應——以迷笛音樂節為例[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6(06):837-846.

點擊圖片閱讀 | 「北極鲶魚」究竟是什麼魚?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建議女生適當叉開腿坐?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67b70d58d3dfbdb5d52ea24453ea5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