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圖/來自網絡
01
因為母親,李華(化名)和哥、姐發生了很大的衝突。
上周二,李華的母親在小區樓下遛彎兒的途中,一個不小心滑倒在地,雖說不是很嚴重,但小腿骨折加上手腕扭傷,需要在醫院住上一段時間。
哥、姐聽說到消息,陸續打來了電話,在問過老母親的情況後,兩個人又輕聲抱怨了李華幾句,大意是他也太不小心,照顧老母親一點也不仔細。
「
咱媽上了年紀,身體方面需要給予極大的關懷,你和弟妹就算工作再忙,也不該忽略了媽啊!說句不好聽的,到了媽這個歲數,不是只讓她吃穿好就行了,她的身體健康才是最應該操心的問題!這老人哪,一進醫院折騰,真的是太傷元氣!你們真是得好好留意,不能再馬虎大意!
」
對於哥、姐的指責,李華心裡其實有些憋屈,他和老婆對老母親已經很盡心盡力了,平時該補的、該注意的,他們基本上每天上班前都會認真叮囑一下老母親,做飯和家務,他們也很少讓母親去做(除了中午那頓,需要母親自己做),兩個人只要一有空閒時間,也是儘可能地多陪母親散步、鍛鍊身體,難不成非要一個人辭掉工作在家寸步不離地跟著母親嗎?
礙於母親躺到了病床上,雖然被哥、姐「誤會」,但李華並沒把他們的話放到心裡去,他想得很簡單:當務之急,就是先照顧好老母親,兄弟姐妹之間爭來爭去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以後怎麼伺候母親,待母親身體好轉、出了院,再細細商量也不是不可以。
想了想,李華便問了哥、姐,他們什麼時候會回來看望母親,三個人也能安排好輪流照看母親的時間。
大哥停頓了一下,稱離得太遠(他在新疆)、來回不方便,而且孩子今年又要中考,他和大嫂還要多盯著一些,說到最後,他表示錢方面,李華不必發愁,他會多轉一點;至於姐姐,支支吾吾了半天,沒說具體時間,只表明了等她和姐夫忙過了這一段時間,就會立即趕回去。
看到哥、姐的態度,李華這下是真生了氣,母親住他家這五年,哥、姐都只會在過年時回來看一看,他理解哥、姐的不易,畢竟人到中年,顧慮的東西太多、壓力太大,可如今老母親住了院,即便哥姐不願意在床前陪護,回來看一眼總是可以的吧?哥、姐剛才指責起他來,倒是一點也不客氣,怎麼到了他們自己身上,就如此「寬容」了呢?
「媽在醫院差不多要住二十來天,你們能抽出時間還是回來一趟吧!至於媽住院期間的陪護,不能全指望著我和紅梅,我們會請一個好的護工,到時我倆有時間了也會來醫院看一看。」
一聽李華這樣說,哥、姐當下就著了急,他們的意思是,老母親住院本來就需要家人的關心,怎麼能交給一個外人照顧?再說了,骨折也不是小事,若是找來的護工不盡心,伺候的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再加重了母親的病情怎麼辦?
對於哥、姐的說法,李華是又氣又無語:不交給護工怎麼辦?難道讓他和老婆請假照看?他們也有自己的壓力,也要靠工資度日的!哥、姐不願回來看望母親就算了,還動不動干涉他的決定,哪有這樣的?
越想,李華就越是生氣,他看了看一旁在病床上還在嘟囔著「他們忙,回不來就算了」的老母親,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當下在群聊里吼了哥、姐一句:
「這五年,你們給媽盡過孝沒?除了偶爾打個電話說幾句好聽的話,錢都沒怎麼拿過!姐就不說了,你總說自己是嫁出去的人,但大哥,咱們作為兒子,平時就不提了,媽身體不好時是不是要表示一下?每次媽有個小問題,你們沒露過面不說,還動不動就指責我,說得總像我虐待媽一樣,我再怎麼不周到,這五年我們兩口子也是用心伺候了媽的!你們呢?你們都做了啥?」
02
對於李華的不滿,哥、姐也是毫不猶豫地懟了回去。
大哥的說法是,當初,結婚買房父母給李華出的錢就多一些,帶孩子吧,母親幫李華帶了兩年孩子,幫他就帶了一年,如今給母親出力,自然需要李華多負責一些;
姐姐呢,也是翻不完的舊帳,又是從小到大,父母就對兩個兒子好一些,對她這個女兒沒有那麼重視;又是她結了婚後,娘家有啥「好處」基本上都給了哥、弟,沒她這個嫁出去的女兒什麼事,既然如此,老母親身體不適,就該兩個兒子出錢出力。
哥、姐的「嘮叨」讓李華覺得忍無可忍,每一次,只要遇到有關母親的事,哥、姐就反反覆復說這些,他不否認父母對他的偏愛,他也不是不想給老母親盡孝,畢竟,父親去世後,擔心母親一個人在老家太孤單,他就把母親接到了身邊照顧,這五年來,他不敢說自己對母親有多大的功勞、母親在他家有多享福,至少他認為自己對得起良心、做到了一個兒子應該做的事。
可哥、姐呢?不理解他就算了,認為他被偏愛、就該多做也算了,不願意搭把手、五年加在一起看望老母親的次數屈指可數,他也可以不計較,但每一次母親身體但凡有一點不適,哥、姐都輪番指責他,語氣里皆是他這個被寵的兒子對老母親不盡心、不操心、不細心的嘲諷,挑三揀四、動不動就頭頭是道兒地安排他,讓他按照他們的要求去伺候老母親,他真的是疲憊不堪,甚至就是因為哥、姐的「干涉」,老婆和他都吵過幾次。
提起老婆,李華想起了當初提議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時,她曾建議:在老家給母親找一個保姆,請保姆的費用他們和大哥商量著來,每月母親的吃穿用他們可以全部包完,至於姐姐,什麼時候有空想回老家了就回去看看。真是母親遇到難處了,他們離老家近,可以多回老家幫著點,這樣一來,大家都能盡到該盡的責任,遇到事誰也怨不上誰,對誰都好。
李華那時不肯,他覺得「養兒防老」,老母親沒社保沒醫保更沒退休金,一個人在老家孤苦無依,這個時候正是指望兒子的時候,怎麼能把她交給外人?說出去凈是讓人嚼舌根兒。哥、姐離老家遠,那他就多出點力,到時候,真有什麼事兒了,看在他照顧母親的份上,哥、姐肯定都能理解他。
可這五年過去了,哥、姐理解他了嗎?
想起這些,李華心中五味雜陳,他不想再和哥、姐做無謂的解釋,扔下一句「
行!爸媽只辛苦把我拉扯大,沒有為你們付出過,以後我怎麼伺候媽你們就不要管那麼多了
」,之後,他退出了家族群,拉黑了哥、姐所有的聯繫方式。
就這樣,因為照顧老母親,李華和哥、姐算是決裂了。
03
提起這件事,李華是一臉束手無措和疲憊,他說,真不知自己錯在哪了,爹娘疼他、他知道,他覺得自己也不是白眼狼!好心好意地照顧老母親,照顧好了就是他該做的,老母親一有點事兒,那就是他們兩口子沒盡到責任、沒好好伺候!
「能想像嗎?以前老娘感個冒、咳嗽兩聲,哥、姐在電話里就能把我訓得一文不值!毫不誇張地說,這五年,因為老娘,我們幾個的感情真是越來越疏遠!
哥、姐總覺得,老娘住在我家,肯定把攢的錢都給我們兩口子了,我們倆就該盡心盡力,不能有一點差錯,可事實是,這幾年,我們沒要過母親一分錢,還負責了她所有的花費,畢竟這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呢,老娘總得留點錢傍身,可哥、姐就是不信啊。
唉,我真是悔不當初,早知道就聽老婆的了,當時給老娘請個保姆也沒那麼多事了!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真是最錯誤的決定!
」
其實,生活中,像李華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在照顧父母一事上,真的很容易發生爭執、矛盾,主要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是被父母偏愛的那一個,就該少盡、或不盡孝。
不可否認,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但如果父母力所能及地顧及到每一個子女,也為每一個子女盡力付出過,那麼,當父母有難處時,做子女的,能出一份力還是要儘量出點力。
如果某一個子女由於一些原因無法盡孝,那麼你就不要去干涉、指點那些努力盡孝的兄弟姐妹,或者說懷疑兄弟姐妹盡孝的目的。
就像李華,說實在的,能像他這樣的兒子不多見,能認識到被父母偏愛、毅然在母親晚年時把她接到身邊照顧,這比那些被父母寵愛卻不自知、不懂感恩的兒子們強太多了。
他可能做得不夠好,可能也有忽視老母親的時候,甚至可能也有「私心」,但能無怨言地照顧老母親五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至少比沒有照顧過母親一年半載的哥、姐強點吧?
兄弟姐妹之間,如果不能互相理解,那就少一點猜測,少一點計較,給對方多一點尊重,不然,只會讓親人之間離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