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後來的相聲為啥子就不好聽了呢?

2022-03-20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郭德綱後來的相聲為啥子就不好聽了呢?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在香港黑幫電影的序章《香港黑幫電影的興起與沒落》里,有這麼個留言,問我是不是不喜歡郭德綱?

嗯,好吧!談不上喜歡。

大公作為80後,不算生在紅旗下,根本沒有見過傳統相聲長啥樣,如果不是郭德綱老師,我可能這輩子都不知道傳統相聲長啥樣了!

我是說可能!

郭德綱老師剛火的時候,網上有一套盜攝版的德雲社相聲全集,基本就是郭德綱、于謙兩個人,最多加個李菁,當時還有張文順老爺子。「雲鶴九霄」一概沒有。當時我開車常聽,但是記不得什麼東西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論相聲五十年現狀》,對少馬爺偷蘿蔔這事印象深刻。

也就這樣了,因為那時候的盜攝資源錄的質量並不好,雜音多,聽的也不是很清楚,記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老--吁--吁--的呼喊聲。

他火出圈後,我也就沒再關注了。之後的雲鶴九霄等弟子我更是一概沒聽。

我第一次知道雲字輩最頂尖的岳雲鵬是在電影《煎餅俠》里他的客串。

因此什麼藏秘排油啊,曹雲金辭職事件啊,我一概沒關注。

也就談不上有什麼負面印象!

我只是單純的不喜歡!

我們這代人的成長環境沒有接觸過劇場相聲,但對以馬季、姜昆為代表的電視相聲相當熟悉,那才是我的童年回憶。當然,他們現在過時了,雖然他們曾經很新潮。

他們所取代的,其實就是老郭現在弘揚的,傳統相聲。

這裡面有時代的原因,正如傳統相聲演員的黑話「春典」一樣,有這舊社會的那些個糟粕。

當我們試圖去還原這些糟粕的時候,我們領略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的同時,也要接受一些不合乎現代價值觀的東西!我指不好的東西。

這點在我觀看台灣老相聲演員吳兆南魏龍豪先生演繹的「原汁原味」民國時期老段子時才體會到差異。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傳統相聲段子,名字我不記得了,大傢伙兒評論區自己猜吧。

我印象中的內容是,比如說,桌子上有一盒香煙!

但從台灣傳來的原味相聲說的是:比如說,桌子上有一盒鴉片!

自打那一刻起我就明白過來,什麼叫不符合時代,什麼叫舊社會的糟粕,為什麼應該改!

實際上這一切在50年代剛解放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遠遠發生在我們出生之前。

相聲里還有不少這樣的東西,落後於時代的東西,比如倭瓜鏢(《大保鏢》),說的保鏢這個行當解放後已經不存在了。

相聲這門藝術,至少從解放後看來,似乎就會慢慢的落後於時代,慢慢消逝了。

這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好多名垂青史的藝術都免不了消逝的命運,比如著名的宋詞元曲,留下了多少篇曠世名作,單看詞我們就能理解那有多美,可曲子失傳了就是失傳了,消逝是時代的原因,沒辦法的事。

像《水調歌頭》《虞美人》這樣的名曲,多少名人大牛為他填寫詞牌,想必原來的旋律一定是優美異常,膾炙人口。可惜,詞牌猶在,旋律,已不可得!

是馬季、姜昆為首的一代相聲人拯救了這個行當,尤其是電視節目興起之後,街頭賣藝的行當忽然間獲得了之前從未有過的廣大觀眾群,這才誕生了我童年所熟知的相聲。

還記得當時央視有個綜藝節目叫「曲苑雜壇」,開場那句開場白就很有特色。

相聲,小品,魔術,雜技。評書,笑話,說唱藝術,東西南北中,今請看曲苑雜壇!

相聲在說唱藝術里可是牢牢的第一名。

我無意說郭老師的傳統劇場相聲不好。

我尊重這門藝術,這也是相聲這個行當最初的藝術形式。

但當我真的去聽劇場相聲的時候,我才知道我童年時期聽的那些相聲作品,有多麼的優秀。

無論是如今的雲鶴九霄輩的德雲社演員,還是郭德綱于謙老師的作品,我第一個感覺是「」。一點都不緊湊,我好不容易醞釀出來的情緒經常會被莫名其妙的打斷。

群里的大犇兒哥跟我解釋說那就是劇場相聲的魅力,演員和觀眾精彩互動,你沒在劇場所以你覺得碎,現場的人爽著呢。

好吧,我認可,但我覺得「碎」這是我自己的主觀感覺。

記得之前相聲泰斗李金斗老師曾經請求觀眾不要打斷他,尊重藝術,讓相聲完整呈現。

還挨了罵。

我同情他,也不能說他說的不對,老頭子都快入土了,說點善良話怎麼了,尊師重道一下也要依著他啊。你要刨活你找雲鶴九霄這幫孩子去,他們受得了。

當然張九南好幾次發飆,那我控制不了哈。

咱繼續說我的個人感受,為什么小時候電視上的相聲都這麼好看,而德雲社的就覺得碎。

這就和為什麼老歌都這麼好聽,新歌都是渣渣一個道理。

因為老歌之所以成為老歌,就是因為他們好聽,所以才能流傳下來。不好聽的老歌都被時代淘汰了。所以你能聽到的老歌有一首算一首,都是精品。

那是多少年篩選下來的精品。

電視相聲其實也是類似的原因,首先,它上市前有各種編導審查,確定其質量,雖然客觀上也排除了一些低俗糟粕的原因,但總體上專業人士過一手的事實是存在的。

其次就是時間,流傳多少年下來,能被你記住且流傳的都是極具過硬素質的精品,比如姜昆的《虎口遐想》馬季的《宇宙牌香煙》等等,均膾炙人口,老少咸宜。

第三,就是電視相聲這一藝術形式,他最大的制約就在於時間,10-20分鐘的片長要求劇本必須簡練,笑點必須密集,表演層次等問題要向話劇等內容看齊。

這決定了在這個框架內出品的作品結構緊湊,笑果拔群。當然也有不拔群的,綜上,傳不下來。

因此,你拿著你對電視相聲的童年記憶去和郭德綱雲鶴九霄等劇場作品比,當然感官上會有落差。

郭德綱老師自己曾經說過,百年傳統相聲一千多段,是歷代祖師爺將傳統語言笑點中最精鍊的部分提取出來的,經過解放後相聲人不懈努力還剩200多段了。

而德雲社創立至今,不停挖掘努力,現在已經演了快800段了。

沒記錯這是五十年怪現狀里的詞。那應該還是十幾年前的現狀。

不得不佩服老郭,也不得不肯定郭德綱老師在這方面的努力。

但郭德綱老師似乎過於執著於守舊了。

當然這和德雲社目前的實力也脫不開關係。說句不好聽的,德雲社人才濟濟,唯獨文化素養差了點。文憑不夠,創作能力不行。

國內相聲界的創作能力枯竭這是肉眼可見的事情,不只是德雲社面對,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高知人才的缺失。

在這點上,起碼錶面上看,姜昆老師那頭似乎更容易出成績。畢竟姜昆、馬季等老一輩相聲演員,耕耘的電視相聲迸發出了驚人的生命力,早在文革時期就因為政治需要寫出了很多高質量且膾炙人口的歌頌型相聲,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馬季老師的《新桃花源記》。現在很多人因為時代原因對歌頌相聲不大看得上,包括我!

但凡是看兩面,歌頌型相聲放到現在是不討喜的,落後於時代的,但它的內容是深刻的,是豐滿的,不能就此否定那一代相聲人的創作能力。

改革開放之後,相聲也在與時俱進的發展,緊扣時事,創作了更多符合時代浪潮的新作品,比如姜昆的成名作《虎口遐想》就誕生在這個時期,在這一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諷刺,諷刺一切,從時局,到舊制度,再到社會亂象,改革陣痛中的中國大地,需要這一代相聲文化人留下鮮明的註解。

日本相聲「漫才」之所以能夠一直火,就是因為創作能力跟得上,就像改革初期的中國相聲一樣,能夠寫出大量新的緊扣時事的新作品,講的新鮮,觀眾聽著也新鮮。這都要拜北野武所賜,他當初作為漫才演員,就不斷創新,大膽拋棄舊段子,不停寫新作品,讓漫才獲得了新生。馬季、唐傑忠,牛群、馮鞏,乃至馬三立那時間還是有少這樣的作品的,除了《虎口遐想》,尚有《電梯奇遇》《小偷公司》《巧立名目》《買猴》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這也是時代原因。而且因為時代的變遷,也逐漸成為消逝的光芒了。後來,大家記住的都是「晚會相聲」,相聲離開各種晚會就再無去處。而晚會的主要功能是聯歡,是創造歡樂祥和的氛圍,晚會的開辦需要領導的拍板與對節目的審定。這樣,無論觀眾多麼喜歡諷刺,可是領導不喜歡啊,因為不符合歡樂祥和的大氛圍,也不符合更上一級領導的心思,於是相聲的諷刺性漸漸也就少了,少到於消失,最後只剩下了「歌頌相聲」。

當然,還有創作型人才的凋落。不僅是改革開放初期,即便現在,也依舊是編劇無論寫的多好,收入都不及演員的一個零頭。要知道,《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大家奉為經典的作品,可都是大師梁左創作出來的。但創作相聲遠遠不夠梁左填飽肚子,《我愛我家》《海馬歌舞廳》《閒人馬大姐》這樣的長劇才是他充分施展才情的地方。但梁左沒有忘記相聲,一直兩手準備,同時創作。可惜,隨著梁左的英年早逝,後來相聲界再也沒有這樣的創作天才了。趙偉洲倒是創作能力不俗,但是一直沒有遇到好的搭檔,而且他的壯年恰逢相聲的低潮期,也算是被廢了。

幾乎同樣的時間,台灣電影人李翰祥正在香港搗鼓風月片,折子戲結構的小故事合集借鑑了大量傳統相聲的橋段,比如《風月奇談》里的小神仙,《大軍閥》里的關公戰秦瓊等。

古時舊社會的老橋段和改革新風同時在海峽兩岸吹起,綠遍整個神州大地!

之後姜昆對自己的操作很成功,成功的混進了大學,與傳統文化界建立了深厚的聯繫,他自己就是大學教授,也收到了非常多的研究生。

他的團隊至少在文憑上要明顯高於德雲社。

雖然目前在具體的創作水平上沒有看出什麼大差異,但這種紙面上的差距是實打實存在的。

還是時代原因,畢竟現在已經不是《虎口脫險》的年代,相聲已經不再是唯一可以逗個樂的藝術形式了。最近聲名鵲起的西式脫口秀風頭甚至蓋過了德雲社,你很容易就能發覺脫口秀行業的從業者的文化程度明顯高過以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界(不是和姜昆團隊比哈,他那邊也是一堆研究生,教授)。這其中創作能力的差異之巨大應該能說明問題。

文憑不是萬能的,但有時候真的很重要。

更別說再上升到專業。一個職業的編劇,導演系的研究生,一個中文系的教授,一個作協的領導,他們是專業的文藝工作者,專業的文字工作者,他們的創作水平和攢個把段子的段子手已經不能叫代差了。

當然他們不在相聲的圈子裡,所以要和他們合作,努力的為我所用啊,李翰祥的那些相聲段子改的文藝作品就很好看啊。

更重要的是,只有這種大牛,才能寫出那些沉重的大部頭,才能寫出完整的長敘事。寫出《珍珠翡翠白玉湯》《鬥法》這樣一小時的巨作。

而不是像現在雲鶴九霄那樣在台上站一小時,說成千上萬的段子,還老打斷,破壞情感的積累。

在這裡像大家推薦台灣的團體《相聲瓦舍》。這是一個主要由台灣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創立的相聲社團,主演馮翊綱是藝術碩士,曾到內地拜常寶華為師。

咱也別拿碩士頭銜嚇唬人,畢竟姜昆老師那邊也不缺少這個。我們看作品。

《相聲瓦舍》出品的作品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國廁》系列。

通過一個在左營眷村的廁所,將整個中國的歷史濃縮其中,令人嘆為觀止。我就是靠著他們度過了我枯燥的大學生涯。

我給你們簡單介紹一下,一個廁所是如何濃縮整個中國的歷史的。

這個廁所在左營眷村,由村長秦伯伯整修,後村長秦伯伯統一了齊,楚,燕,韓,趙,魏六位村理幹事的意見收歸村裡經營,注意哈,秦統一六國開始,接下來各種歷史朝代紛至沓來,歷史上的名場面如「玄武門之變「「八王之亂「等皆有出場。當中也夾雜了台灣眷村的真實歷史,最後美軍顧問團進駐眷村,吳三桂開的門,象徵滿清入關,故事結束。

這個故事發表於1999年的故事在兩年後迎來了續集《八街市場》。通過一個八條街組成的眷村市場融進了中國從滿清滅亡後到解放的民國故事,其中五街和四街舉辦運動會,像陳炯明等軍閥的出場讓人拍案叫絕。

最後一個精神續作《十八層公寓》則是通過一個向下挖的十八層公寓描述了國府遷台以後的故事。

整個《戰國廁》系列估計有近兩小時的長度,信息量之大,結構之精巧,設計之複雜,堪稱巨著。不負責的說,沒有中文系和藝術系的碩士底子,根本寫不出來這種大部頭,沒有文化底蘊啊!

這裡不得不嚴厲批評一下姜昆老師,您的起點和台灣朋友差不多,但作品的分量差的太遠啊!

都是碩士博士教授,差距咋這麼大呢!

你看人家的本子,我們卻只有公式相聲,都是碩士博士,差距咋這麼大呢?

但話又說回來,《相聲瓦舍》起碼證明了文化底蘊的價值。證明了博士學位的價值。姜昆老師您的團隊有這個底蘊,德雲社從目前看根本沒有這個實力。

可姜昆老師在幹什麼呢?你看他春晚的那個節目,這個節目從內容上看就是姜昆老師對自己這20年的肯定吧。因為在這20年里姜昆老師似乎一直都在表演類似的節目。這種藝術形式放在廣大人民群眾眼界不開闊的1990年還能玩的轉,但30年後隨著抖音的崛起,各類方言博主不停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笑點以後,再來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內容本身沒問題,但已經不符合時代,尤其不符合現在人民群眾的口味了。

更何況,這個看起來「本身」沒有問題的內容,姜昆老師還沒演好。如果他把粵語學的更像一點,起碼沒有那口子塑料味,憑藉精湛演技將平庸本子起死回生,這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顯然結局大家都看到了。

但不能因為這點,牆倒眾人推,就否定姜昆老師的優勢。那就是他的團隊,文化水平明顯強於德雲社。

這意味著什麼,上面也說了,雖然這不代表就一定能做出成績,但起碼錶示他們有做出成績的學歷基礎。

德雲社目前連這個基礎都不曾具備。

目前我們看到的局勢是大量高級知識分子在湧向李誕的《笑果文化》為代表的脫口秀行業,尤其是中文系,還有編劇,導演這類的專業技術人才,他們的加入才能有效提升德雲社的軟實力,提高文化水平,豐富自己的創作實力。

不只是新段子,老段子也需要這種軟實力才能創造的更加豐滿啊,你看李翰祥的《小神仙》,妥妥的老段子,不也得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才能弄出來麼。

我不是反對郭老師守舊。我認為在這個領域他已經做的很好了。至少相比他的同行來說,對整個行業來說可能還挖掘拯救的不夠多,還需更大努力。但對於同行來說,他已經走在了所有人之前,努力值得肯定,成績也值得肯定。

我只是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不足之處,並且給出了海峽對岸的成功案例。不是說郭老師這邊就沒有這樣的長篇巨著,有!《五十年怪現狀》就是,但云鶴九霄這輩是真的沒寫出這種量級的巨著,我相信他們今後也不一定能寫的出來。

雖然公式相聲是個笑話,可博士並不是,不要被這個負面的個例所蒙蔽,就把高級知識分子一巴掌打死。碩士博士,尤其是中文系的碩士博士,不是你們想像的那麼輕,還是相當有分量的,不是初中生能比的了的。

這是真心話,也是經驗,看過台灣這幫藝術碩士弄出來的作品後得出的經驗。

幾十年前,泥腿子出身的相聲前輩也能寫出《珍珠翡翠白玉湯》《鬥法》這樣的長篇大作出來,那是幾十年社會大學的閱歷使然,而今天這個浮躁的年代,雲鶴九霄們還能不能有這樣的閱歷,真不好說。

閱歷,也是資源。來自於基層,紮根於基層,李誕主導的脫口秀領域就吸收了很多這樣來自社會各個發展面的人才,有廣汽車間描述女工生活的,也就銀行櫃員描述現金區工作的,這些來自於生活的鮮活段子前人寫的出來,現在的人寫不出來。

因為當時馬季、姜昆等文藝工作者是深度下基層體驗採風的,而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哪怕是姜昆自己也做不到這點了,象牙塔和民間的脫鉤是社會基本現實,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不僅僅是相聲得不到社會基層的聲音,這怪不到德雲社頭上,卻也不能假裝看不見這個缺點存在的事實。

畢竟比起脫口秀,相聲的人才庫似乎真的越走越窄了。

希望這一批收的新徒弟能更有文化一些,更有社會閱歷一些,起碼,等打平脫口秀的人才基數吧!

這樣,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