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瀰漫的監獄裡,一個軍官被死死夾住手指,掙脫不得。
陰暗潮濕的地牢,渾身是血的人被關在滿是釘子的籠子裡,連舌頭都被割掉。
有人被蒙眼弔死,有人渾身赤裸……
這些場景和畫面,都出自電影《刀尖》。
導演高群書,以犯罪紀實電視劇起家,是拍犯罪懸疑的一把好手,《風聲》至今仍被公認為天花板。
原作麥家,被稱作「中國諜戰之父」,無數作品被翻拍,《刀尖》是他最後一部諜戰小說。
絕對實力的影帝張譯主演,黃志忠、成泰燊、郎月婷、金世佳、高捷、沙溢作配。
不管從哪個方面說,《刀尖》都是當今諜戰頂配。
第一時間看完,番茄君意猶未盡,時隔多年的emo都被治好。
因為這部《刀尖》,相比其他諜戰,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樣。
比起其他諜戰影視作品,《刀尖》的尺度毋庸置疑。
早在《風聲》中,高群書就展示過很多讓人不寒而慄的刑罰。
《刀尖》里,更甚。
除了夾手指,關鐵籠,上絞刑架,還有勒斷脊柱的老虎凳,有在大鐵桶用濃硝酸浸泡的毀屍滅跡……
一個個血腥而又殘酷的場景,瞬間將我們拉回到戰爭年代,隨時有可能淪為日本人凌虐對象,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巨大的恐怖和打擊。
當然,上刑不過是肉疼,死亡才是最可怕的。
《刀尖》里總有突如其來的死亡,這讓我們不得不隨時繃緊神經,盯緊每一個對話的細節,生怕錯過某個言語殺人的重要時刻。
電影里,各方勢力的衝突,最終以人命為代價,這也是《刀尖》用「Seven Killings」(七殺)做片名的原因。
尺度大,盒飯兇猛,情節完全在由激烈衝突導致的角色死亡推進,主角金深水和林嬰嬰,也將踏入無盡的深淵。
這種深淵和陷阱,或許比刀尖行走,更為可怕。
《刀尖》中,沒有一個善茬。
林嬰嬰是地下抗日組織成員,表面上弱女子一枚,對漢奸走狗絕不手軟。
金深水在軍統乾了很多年,從來都是以殺日本人和漢奸為己任,說開槍就開槍。
汪偽的內部,看似鐵板一塊,實則一片散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每個人都有深厚的背景,甚至於,每個人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可以說,《刀尖》中全員狼人,也是全員狠人,這讓電影的群像戲甚是精彩。
片中,讓番茄君記憶深刻的有三場戲,場場遞進,著實酣暢淋漓。
第一場,是李士武死後,汪偽高層的聚餐。
劫後餘生,在場的都是活下來的人,局長盧敬瑜為了安撫眾人,設下了這場飯局。
飯桌上看似溫情脈脈,實則暗流涌動。
從座位來看,派系分的明明白白。
金深水顯然是盧敬瑜的人,他也在盧敬瑜耳邊,吹過不少李士武和俞至仁的壞話。
接替李士武的馬處長,依舊是俞至仁的爪牙,坐在俞至仁的左側。
盧敬瑜與俞至仁直接對壘,看得出兩人不對付由來已久。
席間,盧敬瑜一直在說安撫的話,一整杯酒下肚還咳嗽了好多聲。
可俞至仁卻毫不在意,不僅沒有回應,還在自顧自吃菜,整個包間裡只有他咀嚼的聲音,這讓盧敬瑜甚是尷尬。
因為二把手俞至仁不發話,其他人也都無動於衷,盧敬瑜看勢不成,不惜斷筷明志,這時俞至仁才停下手裡的筷子,說了些效忠的話。
慷慨激昂之下儘是假象,尤其高捷飾演的俞至仁,那副老謀深算的表情,把內心戲演在了臉上,仿佛在說「我就靜靜看著你表演」。
大家貌合神離,時時刻刻都想置對方於死地,背刺都是常事,這個小團體的分崩離析,已不可挽回。
更絕的是,當夕陽照進窗戶,照在每個人臉上,一派祥和溫馨。
可殘陽如血,陽光下嚴肅的表情,卻又註定了,李士武的死,才剛剛開始。
第二場,是林嬰嬰在山裡,吟誦汪精衛詩句的畫面。
敗露後,林嬰嬰帶著組織剩下的兩個成員,在自殺式攻擊之前喝踐行酒。
席間,林嬰嬰突然開始吟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當對面的程小驢說,這是辛棄疾的詞時,林嬰嬰和觀眾,一起大笑了起來。
這種笑,是對汪精衛這種人面獸心漢奸的嘲諷,也是對時代大潮下人性的諷刺。
林嬰嬰說得好,有人棄明投暗,有人棄暗投明,一個點汪精衛,一個說金深水,兩個重要的話題人物和歷史規律,就被這樣輕鬆演繹了出來。
可說笑完,林嬰嬰卻又沉默下來,氣氛一下子變得嚴肅。
郎月婷眼神中,那種視死如歸的堅定,以及對戰友的憐惜,讓觀眾動容。
而這場戲,也是全片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展現我地下組織堅定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鏡頭。
即便過著刀頭舔血的日子,他們也肩扛使命,即便有今天沒明天,明知道攻擊細菌研究所九死一生,依舊義無反顧。
他們才是時代真正的創造者。
第三場,是阿牛掩護金深水撤退逃到樹林後,一個唯美的射擊場景。
為了掩護金深水和林嬰嬰撤離,狙擊手阿牛留在了日軍中間,難逃一死。
他逃到竹林,日軍的子彈從背後射出,密密麻麻的竹林瞬間有很多竹子倒地,隨後風起,意境頗美。
可這絕美的鏡頭,卻是以地下抗日組織成員被日軍追殺為代價的。
我理解高群書導演拍這個鏡頭的意義。
阿牛的死,就像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奮鬥犧牲的革命烈士一樣,二十歲的他,死得悄無聲息,但重如泰山。
放在竹林,就是用竹子隱喻革命先輩們。
竹子雖然可以被掃射折斷,但竹子又有很強的生命力,時時刻刻都可以再生。
一個阿牛死了,千千萬萬個阿牛將站起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註定會到來。
美中蘊含著希望,這個場景,也徹底拔高了《刀尖》的立意。
三場戲,有飆戲有深意,有隱喻有暗示,層層遞進,讓人慾罷不能,如果細心看,這樣的場景片中還有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刀尖》能被廣泛好評的原因。
《刀尖》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用老派的價值觀,對「信仰「做了新的詮釋。
很多人不理解先輩,為什麼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還能有鐵一般意志,還能有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
《刀尖》通過軍統特工金深水的一步步轉變,將這個道理講的明明白白。
從探索的迷茫,到在日偽見到的種種殘忍,從選擇的徘徊,到堅定信念跟黨走的決心,金深水代表的,不是剛開始就加入地下抗日組織的人們,而是那些立場不堅定,在自我尋找,自我否定,自我更新中,不斷探索,最終找到正確方向的人。
信仰是個模糊的詞,但通過金深水,信仰被具象化。
它是金深水殺日本人的信念,是金深水保護抗日者的良心,是金深水一定要讓林嬰嬰的女兒安安,看到以後中國的希望。
《刀尖》,是金深水信仰「提純」的過程,是重塑我們信仰的過程。
有了信仰,那些為了祖國,為了中國的未來,捨身取義的精神,那些不怕犧牲,不怕艱苦,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那些前赴後繼的努力和不止不休的奮鬥,都有了來源。
所以,《刀尖》也是革命精神提煉的過程。
表面上,《刀尖》講潛伏者的刀尖之舞。
實際上,《刀尖》是利刃找尋正確方向的心路歷程。
這也是今天《刀尖》上映的意義所在。
如今,世界的局勢並不安全,我們沒有遭受戰爭,但戰爭的威脅無處不在。
巴以衝突在繼續,緬北戰亂,印巴分歧,美日挑釁……
現在的中國,革命信仰和精神,時時刻刻都需要。
在當下的國際局勢中,《刀尖》里這種對信仰和精神的強調,更具現實意義。
這是一個成熟的中國人該有的意志和精神力量,也是我們在看過电影後最有必要獲取的養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