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高考試捲走紅,很多考生看到考題後,感嘆:我也能上北大

2022-08-17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1977年的高考試捲走紅,很多考生看到考題後,感嘆:我也能上北大

又是一年高考季,又是一次高考的回憶,但這年的高考是難是易,也只有考完了才清楚,而在這個特別的季節,1977年恢復高考後試卷再次「躥紅」,看到考題後,網友紛紛感嘆:「我也能上清華。」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舉行的,消息下達後,距離正式考試已經沒有多長的時間,印刷廠加班加點的趕製複習資料,新華書店門前排滿了人,為了能考出個好成績,考生們無所不用其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複習。

這是特別的一年,與之前以及往後的每一年都不一樣,包括它的考題也不太一樣。1977年,一共有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若是考上了大學,那簡直就是鯉魚躍龍門,十里八鄉都會知道這個大學生。

現如今一看1977年的高考試卷,都紛紛感嘆:實在是太簡單了。然而也可以說1977年的大學生,是最難考的一屆,因為這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心生才二十七點三萬人,錄取率才4.7%,如果你是那一屆考生,恐怕也未必能考出個好成績。

至1977年高考恢復,高考已經中斷十一年之久,這期間能觸碰到書籍的可能性不大,不然也不至於高考恢復後,要到垃圾站去淘書,要排長隊去購買複習資料,又或者是把整本書都給手抄下來。

因為時代的不同,也就留下了不同的歷史痕跡。縱觀歷史,1904年7月4日,我國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在京城舉行,當時的皇帝為主考官,第一場是史論題,共有兩題,可從中挑選一題,第二題便是「諸葛亮無申商之策而用其術,王安石以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第二場也有兩題,可自選一題,第一題則是:「日本變法,聘用西人而國日強,埃及用西人而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言其利弊策。」

科舉題目與現今的論述題有些相似,不過現今的人去答科舉題目,卻也是束手無策。而科舉制度的歷史畫上句號後,現代高考制度則登上了我國的歷史大舞台。

在五十年代之前,高考還沒有全國統一卷,由各所高等學校自主命題,考生可以同時報考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再從中選擇一所大學就讀。比如說1932年,陳寅恪為清華大學的入學考試出題目,僅有周祖謨一人得了滿分。

雖然周祖謨同時考取了清華大學英語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但由於清華大學的學費高,周祖謨因此進入了北京大學就讀。

到1952年,我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普通高等學生招生制度;而1977年的高考是真不容易,甚至把印「紅寶書」的紙都拿去印考卷,1977年的高考考試也分文史與理工兩科,其中文史類科目為政治、語文、數學、史地(歷史和地理);理工類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理化(物理和化學),報考外語專業的要加試外語。

後來到1985年,外語正式列入了高考科目;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大學生越來越多,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範專業也開始實行收費,並且自2000年起,全國開始實施「統一高考,分省命題」。

雖然發展到現如今,高考已不再是學子們的唯一出路,但它仍然是一個特別的青春符號,即使時過多年,回想起為高考拼搏的日子,想到高考時光,那便是屬於我們的青春記憶,而考取理想的大學,也依然是莘莘學子的理想。

考入大學後,只能說我們已走完了一段路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可走,有人選擇更上一層樓,讀研、讀博;有人則在大學後踏入了社會,又是一季高考季,但已不再是屬於我們的高考季,但也祝福這一季的學子能夠考取理想的成績,進入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