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2022-06-23   科技觀

原標題:夏天來了,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夏天來了,居住在城市裡的朋友們,除了能吃到更多口味的夏季水果,終於有機會又一次享受喝酒擼串的快感。不過隨著氣候的冬夏轉換,大暴雨也總會不期而至。伴隨著暴雨的到來不僅使得出行不便,甚至還會出現因暴雨而導致的各種災害,比如去年鄭州的7·20特大暴雨,就給這座中原城市造成了慘痛的代價,而雨天觸電、雨後疫情、泥石流等問題更是隱藏在這類極端天氣背後的二次災害問題,隨時都可能出現。我國多數東部城市都面臨著類似情況,如何不讓惡劣的天氣破壞城市的安全,如何消除城市中的安全隱患,越來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全社會的重視。

城市內澇,不僅僅是地下管網的鍋

大暴雨導致的城市「看海」,其實背後的原因很多,直接問題就是排水不暢,而排水設施的布局和城市規劃密不可分,很多排水管線的服役時間較長,有些甚至超過百年,甚至這些管線還是按照上世紀的城市布局設計的,特別是老城區地下的排水系統。提供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平台的漢威科技技術人員表示,原有排水管線老化、設計交叉混亂,管線維修難度大、管理困難,排水能力已經滿足不了快速發展中的現代都市。其次,城市區域中硬化面積過大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大量增加的水泥和柏油路面雖然讓交通環境更好,但也大幅減弱了土壤的吸水能力,使得雨水無法滲入地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第三,天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出現的機率也隨著增加。第四,管理模式陳舊,即使到了5G時代,很多城市的公共設施都只能依靠人工去巡檢,不但費時費力,而且效果上大打折扣,畢竟很多隱患只靠眼看手敲很難被及時發現。、

不再懼怕暴雨,需要疏也需要堵

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城市作為人類聚居之所,雖然「天生」有著不可避免受到自然災害破壞方面的限制,但是對待暴雨等極端天氣也並非束手無策。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城市規劃,既然是規劃就不能從單一維度來考慮,而應對給排水、電、燃氣、網絡等線路進行前瞻性的布局和預留,綜合考慮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承載能力,並且逐步改造老舊區域的管網。「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各種儀器可以對管網進行監測,但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安全隱患,還是需要從宏觀角度去考慮」,漢威科技的技術人員表示,「根本上還是要對原有老舊設施進行升級,並且要根據實際環境更科學的排布」。此外要對低洼地帶提升保護等級,防止短時出現的雨水造成的倒灌情況。另外在城市建設領域,也要更多考慮地表水的下滲,戶外多選用透水混凝土材料,以此解決積水和城市洪水暴漲的問題。

高效根治城市安全隱患,科技手段不可或缺

當然,除了這些基建層面的改造工作,充分運用科技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漢威科技完善的城市生命線感知、監測、預警服務就是結合了物聯網的力量,為城市安全增加了一道保護屏障。這套服務經過了20多年的打磨升級,依託各式傳感器和智能儀表,實時監測水、電、燃氣等管線設備的運行數據,在平台端接收到這些數據後通過智能化、場景化的業務分析模型,結合全域全量的數據資源中心和大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實現了城市安全領域的動態預測、預知、預警和預控。不但大幅提升了以往只依靠人力檢測的效率,更在提高城市建設、管理及服務部門的管理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說,在物聯網的加持下,漢威科技的城市生命線服務讓微觀層面的動態監測成為了可能,更為城市的安全增添了一套有效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