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素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而艾葉的最早用途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灸」,因此又有「醫家用灸百病」之說;艾葉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為數不多的幾種藥物之一,且在醫聖張仲景名著《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兩個用艾的名方,也就是膠艾湯和柏葉湯,這兩個方劑至今仍是中醫臨床常用之方[1]。這也說明,艾葉自古以來就已經融入到人們的健康之中了。
對於艾葉及艾草來說,其實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比如「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的詩句,除此之外,早在《五十二病方》里,也有記錄艾熏、艾灸的療法;但是,艾葉作為藥物正式記載始見於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該書對艾葉的藥性理論作了較全面的論述[2]。不難發現,艾葉及艾草,在十分古老的時代,無論是採摘艾草思念戀人,還是艾草熏灸治療疾病,這都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對於艾草的藥效來說,在《名醫別錄》里還是比較詳細的,首先明確了艾草主要有灸和煎兩種用法,其次是明確了艾草的主要功效和臨床運用,對於艾灸的作用,《名醫別錄》說的十分簡潔,「灸百病」,然後對於「可作煎」的適用範圍,也做了詳細記載,認為艾草具有「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等功能,臨床可用於「下痢,吐血,下部䘌瘡,婦人漏血」等疾病。
對於艾葉的主要功效,自《名醫別錄》始,到《本草綱目》,艾葉的功效沒有太大的拓展。但是在《本草匯言》里卻對艾葉的功效主治,有了更為詳細的記載。對於艾葉的主要功效,《本草匯言》歸納的有八個大字,那就是「暖血溫經,行氣開郁」,至於臨床運用,主要有「婦人血氣久冷,肚腹作痛」,或「子宮虛寒,胎孕不育」,或「寒氣內襲,胎動不安」,或「濕熱內留,白帶淋瀝,腰脊酸疼」,或「男子風郁大腸,下利膿血」,以及「腸風便血諸證」。
不僅如此,《本草匯言》進一步指出,艾葉如果作為艾灸使用的話,可使「熱氣內行,通筋入骨,走脈流經」,因此可以「灸百病,開官竅,醒一切沉痼、伏匿內閉諸疾」,由此可見,艾葉作為艾灸用途的時候,功效更勝一籌,「氣血痰飲,積聚為病,哮喘逆氣,骨蒸痞結,癱瘓癰疽,瘰癧痰核」等疾病,「灸之立起沉疴」。
對於艾葉的現代功效主治,主要集中在「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但是作為艾灸,就能起到「溫通經脈、舒經活絡、祛寒除濕、行氣活血、益氣助陽、回陽固脫、消瘀逐痹」以及防病養生等多重功效[2]。不得不說,艾葉的重要臨床作用,還不是用於「服食丸散湯飲」,更為重要的是艾灸。所以,《本草綱目》說,「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對於艾葉的採集,《本草綱目》引證《名醫別錄》中說,「三月三日采」,引證蘇頌之說,「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葉暴干,陳久方可用」。而李時珍的說法是,「皆以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暴干收葉」,並進一步詳細指出,「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其莖幹之,染麻油引火點灸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疼」;不僅如此,還引出了一段風俗習慣,「是日采艾為人,懸於戶上,可禳毒氣」,這就是民間端午采艾草插在門上的習俗。當然,現代對於艾葉的採收,一般是在夏季花未開的時候採收,不局限於五月五日這一天。
對於艾葉的運用,不僅可以單用,也可以組方應用,但介於單用和組方之間,還有藥對的運用。艾葉也有比較常見的藥對搭配,比如艾葉五靈脂藥對、艾葉香附藥對,艾葉阿膠藥對與艾葉與當歸藥對。艾葉五靈脂藥對,主要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艾葉香附藥對,主要起到散寒除濕、行氣解郁的作用;艾葉阿膠藥對,主要起到散寒行氣、滋陰養血的作用;艾葉當歸藥對,主要起到溫宮活血、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艾葉的作用雖然古往今來,主要與「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有關,但是隨著現代藥理的不斷研究,發現艾葉的藥理作用是十分強大的,非一般中藥可比。藥理研究發現,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抗凝血、增強免疫能力、護肝利膽、解熱鎮靜、抑制心臟收縮及降壓[1];以及溫經止血,辟疫驅邪,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鎮靜,解熱,利膽,抗氧化,對平滑肌的作用[3]。不僅如此,藥理研究表明,艾葉具有止血與抗凝,對子宮的作用,抗菌和抗病毒,平喘和鎮咳,鎮痛和抗炎,對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激活補體,調節心血管系統功能,抗過敏,降血壓、降血糖,抗腫瘤,鎮靜催眠,保肝利膽,增強抗補體活性等藥理作用[4]。
對於艾葉的現代臨床運用,可謂是十分廣泛,不僅僅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痛經、宮外孕、胎動不安等病外;還廣泛應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感冒、鼻炎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泄瀉、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風濕痹痛類疾病,如腹痛 、三叉神經痛、關節炎等;皮外科疾病,如皮膚潰瘍、皮炎、濕疹、新生兒硬腫等多種疾病[1]。基本上講,艾葉除了可以用於治療痛經、子宮出血,胎動不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婦科疾病之外,對於吐衄,皮膚瘙癢,心腹冷痛,泄瀉轉筋,哮喘,咳嗽有痰[4],風痰阻肺型咳嗽,髖關節粘連等疾病[5],也有一定作用。
中醫歷來強調中藥的量效關係,對於艾葉也一樣。有學者對艾葉的臨床常用劑量做過研究,總結歸納為,湯劑的用量範圍為5~41.4g,常用劑量為6~30g,如果入丸劑,常用劑量為1.6~10g,如果外用,常用劑量為30~300g;若用於治療痛經、不孕症、陽虛出血崩漏、月水不行、症瘕積聚、月經後期、胞阻,妊娠腹痛、月經不調、閉經、月經下血、赤痢等疾病,可與阿膠、香附、白芍、當歸等中藥配伍,湯劑常用量為5~41.4g,入丸劑常用量為1.6~10g;用於治療炎性腸病,可與伏龍肝、小茴香、砂仁配伍,常用量為6~10g;用於多汗證,可與桂枝、龍骨、牡蠣配伍,常用量為10g;治療牛皮癬、肩痹等疾病,可與陳皮、醋配伍,外用量為30~300g;用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與桂枝、透骨草、梔子配伍,常用量為10~30g;用於風濕性心臟病,可與白朮、西洋參配伍,常用量為6~12g[6]。
對於艾葉來說,它在臨床運用中,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它的主要功效集中在「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與「逐冷除濕」,而且現代藥理對它的發掘,可謂是錦上添花。尤其是藥理研究發現,艾葉平喘鎮咳祛痰,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過敏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等,都是「棒棒噠」的藥用功效。然而,艾葉的內服外用的臨床應用,其實遠遠沒有艾灸的作用強大。但是作為非艾灸用途,艾葉的臨床作用,也已經十分強大了,而且仍有更多可發掘的空間。不過,艾葉雖然藥理作用強大,但也有它的不適應證,比如陰虛血熱、血熱為病、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宿有失血以及經期的女性,要慎用,另外,孕婦也要慎用艾葉。
參考文獻
[1]梅全喜,徐景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J].家庭中醫藥,2003,(9):54.
[2]張元,康利平,郭蘭萍,等.艾葉的本草考證和應用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誌,2017,36(3):245-255.
[3]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袁林祥,吳航宇,邱彩玲.艾葉的藥物活性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淺析[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2):171-173.
[5]顧蘅,余曉玲,張毅.艾葉的現代研究及臨床新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2):58-60.
[6]馬旭,衛若楠,於同月,等.艾葉的臨床應用及其量效關係[J].吉林中醫藥,2021,41(11):1502-1505.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