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錦官城,麵條知多少?

2022-05-23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一座錦官城,麵條知多少?

一座錦官城,麵條知多少?

成都經典的回鍋肉麵

攝影|姚逸飛

製圖|鍾陽白雪

提到面,人們腦子裡自動躍出了一些「定律」:

「南米北面」

「南粉北面」

南方面條似乎被排除在麵條賽道之外。直到拿出手機一搜,地處西南的 成都居然有20602家麵館(數據源自封面新聞,統計截止時間為2021年12月)。 在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成都,平均每1000人共享1家麵館。

人們不禁發問,在麵粉不適合製作麵條的成都,為何出現這麼多麵館呢?哪些面最有成都氣質?

當現實突破了常識,既往的定律就沒有了規律。

為了重新認知麵條對於錦官城的意義,中國國家地理·美食地理專門探秘成都麵館, 發現在川菜壓倒性的光芒下,閃耀著麵條這一顆明亮的星星。

在初到成都的遊客心中,不得不品嘗的三大成都經典麵條就是擔擔麵、甜水麵和素椒雜醬面。

其中以擔擔麵最為著名,它是走出四川、邁向全國的典型代表。

但這經典的麵條「三劍客」,遠遠無法支撐起成都豐富的麵條譜系。經濟的發展催生了精細化的飲食,改革開放以後,成都麵條經歷了迅猛的發展,到如今可謂是花樣百出。

「多新奇哦!」不僅僅是人們對成都麵條的評價,也是近年來成都麵條最大的特點。

即使身處其中,難窺全貌,人們也隱約地察覺到了成都麵條的品類多、口味新、用料奇。

品類多

廢話少說,長話短說,有話直說

先來看看,除了經典三件套

成都還有哪些面

牛肉麵 排骨麵 豇豆面 紅燒肉麵

酸菜肉絲麵 雙椒臊子麵

成都知名麵館純陽館的魚香排骨麵

椒香牛肉麵、豇豆肉臊面。攝影/姚逸飛

還有

回鍋肉麵 雙椒雞丁面 雙椒兔丁面 鱔魚面

子姜肥腸面 泡椒雞雜麵 海味面 肉丁拌面

香菌面 魚肚面 松茸燉雞面

郡肝面 剁椒兔面 豬蹄面

雙椒牛肉麵 生椒牛肉麵 牛雜麵 牛筋面

近年來出現的新派重慶小面,一改樸素的模樣

添加了豪華的臊子。供圖/張平

周邊城市又傳入

宜賓燃面 邛崍奶湯麵

內江牛肉麵 資中兔子面

奶湯麵為成都邛崍的特色面,湯底以棒骨熬制

直至湯濃色白,鮮香濃郁。攝影/黃文志

甚至有

美蛙面 涼拌豬耳朵面

……

部分麵館將子姜蛙面的臊子與麵條分裝

食客需要自己澆在面上,儀式感滿滿

攝影/姚逸飛

這些豐富的麵條,並非彙集在一個店裡,它們散落在成都兩萬多家麵館之中,合力拚出了一個豐富的大面單。

其名字往往有規律可循。在四川,麵條名往往和它的配菜相關, 人們習慣稱配菜為臊子,也有因四川話讀音相近而誤寫成紹子、哨子(部分四川人平翹舌不分的事實暴露了), 亦有人隨北方面條的大流,稱其為澆頭。

正是臊子的精彩,促成了成都麵條的精彩。麵條的底味和生面形態相對固定,但臊子卻能千變萬化。

每當發現一個龐大的族群時,人們往往想要找到它發跡的源頭。

所以有人這樣發問: 成都麵條最初的臊子是什麼?

四川是個把美食當作課題來鑽研的省份,總有人為食物著書立傳,《四川省志川菜志》和《中國川菜史》中同時提到了擔擔麵和甜水麵。它們人氣極高,擁躉無數,幾乎是遊客心中成都麵條的代名詞。

甜水麵是臊子絕緣體,它靠筋道的麵條,和甜辣口的調料博得眾人喝彩,可吃到碗底,獨獨不見臊子的蹤影。

甜水麵是四川麵條中的奇葩,它的口感

極為勁道,紅醬油賦予的紅潤

又成了視覺的記憶點。攝影/何亦民

或許有膽大的廚師,為它做過一些添加新奇臊子的嘗試,但始終囿於自家廚房,沒有成為過普遍共識,於是甜水麵始終是乾淨利落的模樣。

臊子與甜水麵的故事,就這樣暫時划下了休止符,但卻從擔擔麵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擔擔麵最早是指挑著擔子賣面的形式,之後才固定成為一種麵條的稱呼。 一碗擔擔麵可以拆分成底料、麵條、臊子三部分來看。擔擔麵的臊子通常用的是肥廋相間的豬肉末,熱油將肉末爊(%u101o,意為用文火久煮)得微酥焦香,放涼後略微回潮,變得綿軟許多,卻更添嚼勁。

這些肉末十分「心機」,多少食客因為它們變成熟客。

成都經典的雜醬臊子,也是以肉末炒制

香味十足。攝影/何亦民

一位外地的長輩分享他愛上成都麵條的始末,同一種面他堅持吃了三次,前兩次感受平平, 偏偏是第三次,在牙齒㮟㮟(k%u101 k%u101,方言,指角落縫隙)的肉末引得他再一嚼,方覺得「哎呀,好香喲!」

愉悅感湧入大腦,像是綻開了一朵小小的煙花。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吃面仿佛就是開葷,更不用說是帶著肉臊的麵條。或許那時,人們也是牢牢記住了臊子帶來的味覺享受,才會那麼熱衷於在這上面做文章。

除去玄之又玄的主觀感受,面臊子之所以大行其道,還是時勢造「英雄」。成都的土壤和氣候使得物產豐富,經濟的上行又讓各類食材能夠進入千門萬戶。

於是人們對於臊子的創造,像是開了閘的洪水,從此無所不試。

排骨、牛肉、肥腸、鴨肉、雞肉、魚肉。這些常規的肉臊,滿足了人們對於肉食的渴望。一家麵館熟客多不多,不僅在於肉臊的香, 還在於臊子背後的人情味,洒脫的成都老闆說出了回饋老客的秘訣:「熟客來了,臊子多舀點兒,面多下點兒嘛。」

劉記鋪蓋面是成都有名的麵館,鋪蓋面極具特色

像一床鬆軟的棉被,實際口感勁道。攝影/姚逸飛

地方面條,也始終隨著人口的流動,匯聚到成都。其中以宜賓燃面的譜系最為龐大,一說有50多種,另一種說法有60種以上。

正是因為地方面條不斷地加入,才構成了成都麵條更為豐茂的枝幹,使之在成都成為一棵常青樹。

口味新

顯然臊子的征途遠不止於此,它的又一次新生,得歸功於川菜。

人們嘗試著把川菜當作臊子,於是誕生了大名鼎鼎的回鍋肉麵。回鍋肉是川菜中當之無愧的頭牌,在四川多次的調研之中,都是美譽度和知名度第一的川菜。

如此龐大的群眾基礎,使得麵條界的回鍋肉麵也得以沾光。成都有許多家麵館都將回鍋肉麵當作招牌,各家烹飪方式不一。

回鍋肉與麵食發揮著

一加一大於二的美味效果。攝影/姚逸飛

川菜的加入讓成都餐館老闆打通了任督二脈,只要是人們喜歡吃的都可以當作臊子。

也正是因為大量川菜的加入,出現了現炒的臊子。由於川菜對於製作時間的高要求,比如爆炒腰花類的臊子,久放則不脆嫩,放涼了還顯腥膻,現點現炒現吃才是最好的歸宿。

有人把這一系列依託於川菜的麵條,稱為「川菜蓋澆面」,這種叫法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

細數出圈的成都麵食總是帶有川菜的影子。成都肖家河的板凳面,本名叫拜居奇味面,因店內座位少,很多食客只好店外就餐:高板凳放面,矮板凳坐人,因此有了板凳面的別稱。

比起外在形式,更為出名的是板凳面的澆頭。

圖中僅為板凳麵店內的熱銷面中的10款

攝影/姚逸飛 製圖/鍾陽白雪

紅艷艷的菜單上,除了經典的紅湯回鍋面,還寫著紅燒鱔魚面、大蒜肥腸面、紅燒仔兔面……食客可以選擇另加澆頭,何止雙拼,三拼四拼都可以,多種臊子讓麵條有了濃郁的復合味,成為面界的一大特色。

但對於精於調味的美食家而言,一碗面又不僅僅是川菜蓋澆。

進階版的麵食,有著更講究的底味調配。在過去講究飲食的家庭里,碗里的底料不是現在的簡單疊加,而是經過複製的,比如取釀造三年以上的手工醬油,加八角、香葉、桂皮這些香料熬制,才有了私房版的麵條醬油。

倘若還想追求極致,那就得更加講究,配料要用丹巴的香蔥、新繁的紫皮大蒜、熟油辣椒要用二荊條再加上貴州的朝天椒,白味底湯則要用雞、棒骨、老鴨子和黃豆芽熬制。

因此在蜀地,麵條的臊子基本上可以歸功於川菜,但一碗面又絕非僅僅關乎於川菜。

除去經典川菜,臊子界也出現過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海味面。

圖中為吳記怪味麵館的海味面,湯底由大骨熬制

再輔以海貨和香菇等食材,滋味鮮香。攝影/何亦民

顧名思義,海味面是以海鮮製作而成的麵條,它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它絕對是奢侈的代名詞。其中的有趣之處在於, 成都是內陸城市,它深深地嵌在中國西南的盆地之中,一碗海味面不僅是對味道的追求,更是把人們對海洋的嚮往刻畫在日常生活中。

怪味面則是海味面在口味上的變種,怪味面的基礎必須是海味,這是毋庸置疑的。成都一家怪味面頗有盛名,它家臊子以蘑菇、墨魚、淡菜、剔骨肉等材料熬制。

怪味面的怪,在於它的外觀,海鮮多以清淡調味,但怪味面既可清湯,也可紅味,製成一碗紅湯海鮮面。 更怪的是它的調味,入口有甜、有辣、有酸、有咸、有鮮……

無論是適口,還是不喜,都能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

用料奇

當談過了經典,亦繞不過稀奇。

臊子界亦有劍走偏鋒之輩。有一次在路過一個路口時,偶然瞥見一個顯眼的招牌,上書「耳朵面」。

走進店鋪才知道這家店的招牌臊子,就是帶軟骨的豬耳朵。在四川各地,豬耳朵常見的吃法是和著豬頭肉一起涼拌。

涼拌豬耳朵,也是店裡單獨出售的菜品

食客吃得不過癮,還能再加一份。攝影/何亦民

作為拌菜而言,人們對它格外熟悉。記憶里,它是父輩常備的下酒熟食,拌好的豬耳朵有著厚厚的紅油,點綴著青青的小蔥和香菜或芹菜,細心的老闆會單獨盛一些炒得酥酥的花生米,叮囑新客回家再放。

但以豬耳朵做臊子,倒還是少見。在面里,豬耳朵切得大而薄,色澤鮮亮但佐料並不見繁雜。蔥末灑在上面,襯得顏色格外分明。

更多單獨成菜的食材,被用於麵條之中,比如評價格外兩極分化的蛙和腦花。

這一類臊子的性格十分分明。以腦花面來說,容器是帶手把的老式盅盅,腦花浸泡在紅亮的麵湯里,過往關於香辣的味覺記憶,為腦花做了註腳,還沒吃就開始瘋狂分泌唾液。

面對著人們「吃得野」的調侃,成都人也會直言

腦花並非所有本地人都能接受。攝影/何亦民

被朋友帶來的客人,在面對腦花的第一口總是分外猶豫,同伴帶著安撫的語氣催促道:「你筶(g%uE0o,川渝方言,意為嘗試)一下嘛!筶一下又不得脫層皮!」

於是心一橫,皺著眉頭一咬一嚼,頓覺自己殺雞用了牛刀,腦花那麼嫩,呡一呡也都化了。這之後才反應過來,居然沒有想像中那麼腥、那麼怪。

從此在味覺上百無禁忌,甚至比老成都人還要更野,開始反問著開了許多年館子的老闆:「為什麼沒有兔頭面、鴨頭面?」

老闆也許思索一陣,會摸著下巴回覆:「好主意!」

說不定,許多令人覺得驚奇的麵條,就是在這樣輕鬆詼諧的對話里產生的。

相比臊子的精彩,成都的生面形態就顯得「暗淡」很多。

它們是傳統的韭菜面和水葉子面、成都麵館的寵兒棍棍面、也可以是窄窄的細面、一指來寬的寬面、均勻潔白且形似被子的鋪蓋面……

和臊子的更新一樣,成都的生面也在不斷刷新中

雖然各種面很相似,但在口感上卻蒙不了老饕

攝影/姚逸飛 製圖/鍾陽白雪

本來應該作為另一個主角的麵條,為何被相對地忽視了呢?

這與成都人靈活變通的處事方式有關。

對於麵條的原料小麥而言,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所產小麥與其他麥區相比,光照不足,導致磨製的麵粉低筋,直接製作出來的麵條韌性不夠,缺乏內在的硬朗氣質。

圖中為成都市新都區,一片位於城市邊緣的麥田

上下圖攝影/何亦民

長期以來,成都本地的麵粉只能做一些家常版的麵食,比如饅頭。通常麵館推崇的麵粉,是產自河南、山東、新疆奇台、內蒙古河套的麵粉。

於是為了提升麵條的口感,成都的麵坊多用鹼與鹽和面,製作成了棍棍面,增加了麵條的口感。

成都雙流彭鎮麵條作坊中,制面師傅

正在壓制麵條。攝影/李益民

在成都,棍棍面是最具爭議性的麵條,它神似一根棍子,通常分為細棍和粗棍兩種,有的粗棍棍面能達到筷子頭大小,而細棍棍面的大小沒有定數,全看麵館老闆喜好。

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自然無法得到全部的喜愛,棍棍面就是如此,食客對它的評價頗有些兩極分化。

愛棍棍面的人,覺得近似圓柱形的面,和成都的雜醬臊子搭配起來尤其好吃。吃面的老手,能讓每一根麵條四周都均勻地裹上紅油、肉末和調料。一碗面吃到底,要是食客碗里乾乾淨淨,老闆心裡都會有一個判斷:喲,這個人會吃面也!

麵條是最好的滋味收集器之一。攝影/何亦民

而討厭棍棍面的人,討厭的就是這種硬邦邦的口感,總讓人覺得不夠入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四川的麵館老闆們,無師自通了 「田忌賽馬」的道理,既然麵食無法超越北方,那就在臊子上下功夫。

這種過程,可以煽情地總結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或許是水土、風情、食俗,又或許是場景的轉換,彼地人來到此地,就愛上了這裡的本土特色面。

其中,水葉子面與棍棍面的更替,成為了一代成都人的記憶。

前者流行於1970年代,準確的說是國營糧店還存在的時候,當時沒有私營的麵坊,也沒有個體經營的麵館。沒有多元選擇的市場形態下,百姓吃的麵條就是水葉子面。

對於不同麵條的愛好,往往依賴於習慣,新一代的成都人更多認同棍棍面,而老一輩因為胃腸的記憶,更多人認同水葉子面。

食俗既民俗,餐桌是了解地方文化最好的場所。

在網絡的各種標籤之外,想要知道真正的成都是什麼樣的, 建議大家在早中晚都來麵館坐一坐,和匆忙或閒適的客人隨便聊幾句天。

在這裡,大煩惱是天地過客,小風味卻常留人間。

麵條是極為生活化的食物,在成都,一日三餐都可以吃面。它是家人之間的談論對象,不想做飯的早餐,伸個懶腰就去小區門口的雜醬麵館;它也出現在同事之間,豌雜麵是美味利器,飯桌上不談工作,只是拉拉家常;它還安慰了許多老饕的脾胃,各式澆頭滋味豐厚,常吃常新。

坐在成都的麵館里,吃面可以很隨意,也可以很講究。小小的麵館裡面,怎麼點單、怎麼搭配、吃哪幾種面、什麼時候入口,愛鑽研美食的人都能說個頭頭是道。

成都有眾多巷巷面

成都的巷子與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

都保留著豐厚的本土風情。攝影/李益民

走進上了年頭的老麵館里,可以聽到熟客和老闆之間的 點單密語:

「一個么雞」(一碗一兩的雞雜麵)

「兩個么怪」(兩碗一兩的怪味面)

「一個三排」(一碗三兩的排骨麵)

縮在灶台前的老闆,抬起頭來打個招呼,又忙自己的去了,食客先選個位置放點雨傘類的小東西,先占個位置。

然後悠哉游哉地挎著包去取泡菜和麵湯,在等待麵條上桌的時間裡,先嘗一口剛腌好的鹹菜或跳水泡菜,蓮花白和白蘿蔔脆嫩爽口,咸酸微甜,十分開胃。心情好的時候,還加一分雞湯青菜亦或單點一份肉菜。

麵湯滾燙,食客吹上幾口,下肚後毛孔都冒著熱氣。泡菜咸香微酸,緩解紅油麵條的油膩,進嘴口齒生津,極為舒坦。

成都吃面三件套:麵條、麵湯、泡菜

麵條上是近年來新式的美蛙臊子。攝影/姚逸飛

在成都,有的人願意每種面只來一兩,從而多品幾種味道,這被稱之為面的「文吃」法。而重慶的更多是「武吃」,這裡麵條的分量起步就是二兩。重慶以碼頭文化為主,吃面怎麼痛快怎麼來。

這與在地的文化和民俗是分不開的, 成都的飲食文化積澱了兩千多年,故而尤為講究調性。

最近十年,也是成都麵食發展極為迅速的時間段,麵條這種自帶平價屬性的食物,有了走向中高端的趨勢。八年前,成都一家叫做豪華面的麵館,它的招牌也叫豪華面,一碗面包含了紅燒豬肉、鮮燒肚條、墨魚燉雞、大蒜肥腸等多種臊子,再加鵪鶉蛋一枚。當年午餐單人餐也不到10元,這碗面收費就達到了18元。

正反面正是精緻麵食的代表之一,老闆張平找到了麵條食用的最佳溫度, 起面95℃、入碗85℃左右、客人拌面時75℃、入嘴68-72℃,麵條口感最佳。

落址成都的正反面,兼具了成都食物的精細

和飲食江湖的大氣,是成都近年來

新式麵館的代表之一。供圖/張平

現在成都的麵條江湖更為精彩,有的店鋪甚至推出了百元以上的松茸燉雞面。 麵條的價值與這座城市不斷提升的價值一樣,體現出中高端的產業價值。

無論老味道還是新麵館,成都的麵條不變的中心,就是以油增香,辣而不燥。成都麵條,絕不可能基因突變成清淡為主的味型。

「尚滋味,好辛香」的古語,已經為川菜的氣質做了註解。人們往往把「尚滋味」認為是「好辛香」的復義,辛香通常來自蜀姜、茱萸和蜀地花椒。

但其實對於 「尚滋味」,淺層次的理解就是好吃、會吃。深層次的理解,抓住其最為本質的一點,就是崇尚有滋有味的生活。

食物與日常息息相關,一碗好面令食客面露愉悅

令人們聯想起成都說唱俑臉上的笑容,這是

成都人氣質的底色——樂觀、積極、隨遇而安

上圖攝影/何亦民 下圖攝影/曹鐵

首先,蜀地幾次由外至此的大遷徙,東西南北移民的匯聚造成了飲食風味的融合。

二是四川盆地有著豐富的物產,以及相對偏安的閒逸生活,口腹之樂成為閒暇時的首選。從公館菜到農家田席,常炫廚藝之妙,以享口舌之樂。

就在節慶假日、應酬社交、婚喪嫁娶的迎來送往之中,錦官城的飲食發展在社會學功能中成為了必然的要求。「尚滋味」就此成為蜀地烹飪中順理成章的追求。

壩壩宴。圖源/圖蟲·創意

歷代開放地容納著各地移民的成都,有著天府之國的廣闊胸懷和高度包容性。 人們共同持有的無根感,讓他們善於接納、互幫互助。在此人文環境下,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抑制感,更何況飲食。

不可忽視的是,成都也是一座具有極強同化力的城市。當新成都人逐漸融為本地土著之後,他的一切情感方式、思維方式、社會行為、言談舉止都成都化了。

在全球千萬級人口大都市中,成都是唯一能

遙望雪山的城市,這裡既凝聚著奮鬥精神

又有遙望遠方的閒適與理想生活。攝影/鄒滔

飲食隨人而動,應時而變。食物和植物一樣,同樣有著極強的本土性,人們的餐桌上,出現的食物也許並不能獲得舉國上下最多的認同,但一定是最符合本地人習俗和日常的版本。

一碗麵條粗或細,一程人生寬與窄。無論美食或是人生,都和麵條一樣,處在「適口者珍,適地者生」的樸素哲理之中。

麵條就這樣緊緊地穿插在成都人的生活之中,我們無意追尋麵條如何隨著移民的腳步在成都紮根,更不想去辨析南北方在麵條上的區別, 廣闊的天地之中,我只想回到那方窄小的餐桌。

最初的麵條形式簡單,它在成都的茶館和街巷中出現,發揮著打牙祭、填肚子的快速簡餐作用。

肖家河板凳麵店外就餐的人。攝影/姚逸飛

當時代奔湧向前,更多美味出現,各種速食麵和粘貼複製的外賣擠走了特色麵館,一鍵下單取代了面對面點單。 代表著快速的麵條,也正在被速度催趕。

倍速加快的生活像是被磨去了細節的圓球,骨碌碌地滾向前,時間金貴,人們難以停步,難以為今天換什麼口味的麵條糾結。

但好在總有人在認真生活,總有人喜歡麵館,喜歡館子裡熱騰騰的鍋氣、有點歪(方言,意為脾氣不好)但會對自己笑嘻嘻的老闆, 喜歡那個吃了面就能量飽滿的自己。

於是我們找到了一份成都吃面地圖

去吃面吧!

無論那家店是在別人的榜單里

還是你的心中

左右滑動地圖查看更多

製圖/程遠 信息來源/封面新聞

作者

Article author

川黔渝著名美食評論家、四川省德陽市人才智庫專家。策劃成果豐碩,負責《成都大慈寺》全案策劃、《四川九寨溝·神山藏寨民俗風情村風景區策劃方案》總策劃、《重慶·南門唐城商業街》全案策劃。另有多篇辭賦作品,廣元市《利州朝天宮賦》、宜賓市《一品九州賦》、巴中市《南江賦》。

參考資料:

[1]《中國川菜史》,藍勇,四川文藝出版社

[2]《四川省志川菜志》,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方誌出版社

[3]《麵條品質性狀相關基因在四川小麥中的分布》,陳靜、張曉科等,麥類作物學報,2007年

[4]《有可能改變四川小麥育種和栽培的新品種》,何祖才、任正隆等,四川農業科技,2003年第5期

策劃|劉乾坤

撰文|林德偉 代萍

攝影|何亦民 李益民

姚逸飛 張平 鄒滔 曹鐵

責編|劉乾坤

編輯|代萍

設計|鍾陽白雪 程遠 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