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全職啃老」?內驅力,根本不是「逼」出來的

2023-05-13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年輕人「全職啃老」?內驅力,根本不是「逼」出來的

年輕人「全職啃老」?內驅力,根本不是「逼」出來的

試想一下,假如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出了一個高學歷娃,畢業後卻待業在家,大好年華不去奮鬥賺錢,而是每日在家:

張羅著吃吃喝喝,照顧好全家人一日三餐;

陪老爸下棋打牌,陪老媽跳跳廣場舞;

包圓兒全家所有科技產品的使用,給全家當專職司機;

爺爺暴躁就按摩安撫,姥姥的絮叨照單全收,媽媽心情不好陪逛街又買花,爸爸鬱悶陪喝酒陪聊天……總之就是提供爆表的情緒價值。

張羅著吃吃喝喝,照顧好全家人一日三餐;

陪老爸下棋打牌,陪老媽跳跳廣場舞;

包圓兒全家所有科技產品的使用,給全家當專職司機;

爺爺暴躁就按摩安撫,姥姥的絮叨照單全收,媽媽心情不好陪逛街又買花,爸爸鬱悶陪喝酒陪聊天……總之就是提供爆表的情緒價值。

然後這些活兒也不是白乾的,生活費自然得從爹媽祖輩的退休金里分一杯羹,林林總總湊一起,跟出去上班賺的也差不多……

假如自己的孩子過這種生活,您會覺得好像也還不錯,還是拉倒吧趕緊把TA攆出去奮鬥?

這屆年輕人,就逐漸厭棄了名企大廠的「卷生卷死」,考公考研的「暗無天日」,寧願選擇上一種很新的班——全職「貼心小棉襖」,與其給別人打工,不如把爸媽當老闆:

從此不再有空虛孤獨的「空巢老人」,也不再有吃力不討好的「職場社畜」,多美好啊!

於是,我興奮地打視頻給老媽,跟她說我也有這個「夢想」……

當快樂分享被扭曲……

不出所料,老媽義正詞嚴否定了這種在她看來完全是「啃老」的行為,並附贈一頓「你怎麼能如此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之類的教育。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心中不免還是狠狠失望了一下。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實現在家當「全職兒女」且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人,倒是挺惹人羨慕的。

倒不是躺平當鹹魚值得羨慕,而是這種當鹹魚還能很快樂的狀態,代表著這個孩子背後有一份「不論你什麼樣都能得到理解支持」的全然接納。

沒有人想一輩子當「鹹魚」的,在這種沒有精神內耗的狀態下,反而更能全神貫注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向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

然而,我詢問了一圈身邊的年輕人,真正能做到這樣的,屬實是鳳毛麟角,大家除了疲於應付工作生存的壓力,與父母也是越來越「能少有交集就少有」:

「工作太累或者受委屈了從不跟家裡講,說了不僅沒用,還會被教育。」

「辭職絕不會讓父母知道,不然他們會比我還焦慮著急,仿佛沒了這個工作我就活不下去,就要啃老。」

「好笑的梗不敢分享,他們聽不懂,還要說我亂講話;

碰到喜歡的美食不想分享,抓著我又吃外賣不依不饒;

出去玩也不能讓他們知道,不然又說我貪玩不上進……」

「工作太累或者受委屈了從不跟家裡講,說了不僅沒用,還會被教育。」

「辭職絕不會讓父母知道,不然他們會比我還焦慮著急,仿佛沒了這個工作我就活不下去,就要啃老。」

「好笑的梗不敢分享,他們聽不懂,還要說我亂講話;

碰到喜歡的美食不想分享,抓著我又吃外賣不依不饒;

出去玩也不能讓他們知道,不然又說我貪玩不上進……」

見識了這麼多「一邊總在孩子身上挑毛病,一邊抱怨孩子不貼心啥事都不分享」的父母后,我突然有些理解了當代年輕人——

要麼就打雞血奮鬥,要麼遇到點難處就泄氣躺平;

這總走極端、飄忽不定的精神狀態,還真是有跡可循。

毫無意義的較勁

仿佛很多父母,就是覺得現在的孩子過得太幸福太順遂了,生怕他們飄了,逮著機會就忍不住規訓。

不久之前,我剛好就旁聽了一場00後侄女跟家裡大人的辯論,侄女想辭掉一份看上去還不錯的工作,長輩勸她三思;

這場比起辯論更像是站在各自立場互懟的對話,聽得我真是心塞,裡面充斥著大量「我們那時候……你們現在……」之類的句式。

比如,六零七零後長輩上來就是用這句式侵犯邊界:

「我們那時候要有你們現在的條件,早就干出一番事業了;你們現在條件這麼好,怎麼反倒不如我們了?」

「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都獨立賺錢養家了,還得上交給父母;我現在也不惦記你的錢,但回家啃老可不行!」

「我們那時候工作吃苦受委屈都忍著,現在的小孩怎麼一點委屈都受不了,再苦能有我們那時候苦?」

「我們那時候要有你們現在的條件,早就干出一番事業了;你們現在條件這麼好,怎麼反倒不如我們了?」

「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都獨立賺錢養家了,還得上交給父母;我現在也不惦記你的錢,但回家啃老可不行!」

「我們那時候工作吃苦受委屈都忍著,現在的小孩怎麼一點委屈都受不了,再苦能有我們那時候苦?」

00後侄女氣不過,就「以牙還牙」式回擊:

「你們那時候難道就沒有出人頭地的?自己不上進就老實承認,別找藉口。」

「你那時候直接頂替父母工作,接班吃老本,就不算啃老?」

「你願意受委屈那是你自己覺得那工作是你的最優選,我可跟你不一樣……」

「你們那時候難道就沒有出人頭地的?自己不上進就老實承認,別找藉口。」

「你那時候直接頂替父母工作,接班吃老本,就不算啃老?」

「你願意受委屈那是你自己覺得那工作是你的最優選,我可跟你不一樣……」

雙方話不投機半句多,最後以「擺爛」方式收尾:

長輩說:

「隨你吧,反正都是為你自己好,你上班又不是為我們上的,掙錢也不是給我們掙的。」

侄女憤懣:

「還真說對了,我現在感覺這班就是給你們上的,我要是沒現在這個工作,在家干自己想乾的事兒,能被你們用『不務正業、不求上進』罵死;

我一直堅持上這個班就是為了你們能少嘮叨,別總盯著我不放,但我現在不想管你們怎麼看了。」

問:「不上班你喝西北風嗎?」

答:「不用你操心,我自有辦法,只求你們閉嘴……」

雖然不能說已成年的侄女完全沒問題,但她父母的言行也真夠窒息——

家長嘴上說著「你的事我不管」,實際行動卻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全套在下一代身上;

明明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孩子喝西北風,早就做好了為孩子兜底的準備,但傳達出來的卻都是「我管過你了,出了問題別來找我」式的冰冷無情;

絲毫感受不到愛與尊重,也從未經歷過父母以前生活的孩子,自然是懶得多說,在這黏黏糊糊纏雜不清的關係里努力尋求一絲自我。

站在同一層面對話

為何會產生這種互不理解的狀況呢?

我試著也用「那時候……現在……」的方式大概分析了一下:

大人們口中的「我們那時候」,物質條件匱乏,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都無法得到很好的滿足;

所以他們終其一生努力追求的,無非富足的物質條件、穩定的生活環境;大家焦慮來焦慮去,無非也是孩子的這些需求能否有保障。

而「現在的這些孩子」從一出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比起「那時候的人」,已經被充分滿足了,自然便需要再去追求別的東西。

這時候我們搬出來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就更一目了然了:

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

圖源:百度百科

你不滿:「你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疑惑:「你說的福是什麼福?」

大家的追求不一樣,如何能聊到一處去?

就像很多教育者抱怨孩子:

「學習一點都不主動自覺,好像是給我學一樣,怎麼才能讓他明白學習是給自己學的呢?」

還真就說對了,現在大部分孩子為了滿足「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就是在「為了父母高興、得到老師認可、適應大環境而學習」。

如果我們就是見不得孩子偷一點小懶,成績下滑一點點,不停用「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考大學找好工作」「不好好學習以後掃廁所」這種層面的東西來規訓孩子;

那孩子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追求層級,永遠無法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也就是我們希望孩子知道的「為自己而學」。

這樣孩子長大後,可不就是我侄女這樣「我感覺就是為你而上班」的成年人嘛,這個「你」可以是任何人甚至整個大環境,反正絕不是為自己——

想躺躺不平,卷又卷不動,萬般無奈下憋出「全職兒女」這種感覺像忽悠老年人的招兒,好像哪裡怪怪的,又沒法去苛責,畢竟做這職業也是要付出勞動的。

家長越放鬆,孩子未來發展越好

這種現狀雖然令人唏噓,但也為我們現在這批家長培養孩子自驅力捋清了方向——充分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尊重感的需要。

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那可有太多能做的了:

多盯著孩子能做到的事,誇誇他;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盯著孩子挑錯、規訓;

放下高高在上的「掌權者」姿態,不強迫孩子符合自己的想法;

跟孩子做朋友,認真聽TA說話,了解TA的真實處境和想法,修行真正看見孩子的心法;

治癒自己,哪怕生活再難,也不被焦慮淹沒,更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修行發現美好的能力並分享給孩子……

多盯著孩子能做到的事,誇誇他;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盯著孩子挑錯、規訓;

放下高高在上的「掌權者」姿態,不強迫孩子符合自己的想法;

跟孩子做朋友,認真聽TA說話,了解TA的真實處境和想法,修行真正看見孩子的心法;

治癒自己,哪怕生活再難,也不被焦慮淹沒,更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修行發現美好的能力並分享給孩子……

就像尹建莉老師前段時間接受此念採訪時重點強調的:「家長越放鬆,孩子未來發展越好。」

在網上看到一位女孩裸辭後,她的媽媽竟主動提議:不如你來給我做「全職女兒」?

給女兒分配一些簡單輕鬆主打陪伴的活計後,媽媽的真實目的,原來是想全力支持女兒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樣的神仙媽媽,讓許多網友艷羨;當然,女孩也不會真就一直啃老下去……

不鑽牛角尖,不被既定的價值觀所左右之後,我們才能發現:

到底該不該接受、支持孩子「躺平」,結論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能放鬆一點,開心地邀請孩子偷摸吃一次垃圾食品,而不是出於擔心絕不允許TA碰「地溝油」:

當我們能感同身受孩子的累與煩,允許TA放縱休息一下,而不是教育TA一句「累什麼累,誰不累」:

我們會發現孩子根本不會沒節制地放縱自己、毀掉自己;

還會發現親子間有的聊、能接梗、被看見,這種平等的關係,是多麼珍貴。

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傳遞出的信息:是高高在上還是平等尊重,是焦慮不安還是信任支持,是一廂情願還是真正看見孩子……

從家長那裡確信「生活處處皆可愛」的孩子VS從家長那裡確信「生活就是忍辱負重」的孩子,過的是兩種人生;

而他們未來成就的天花板,也會悄然滑向不同的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1e5068c46043d1749b5b91750aee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