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氣球事件」看,為何歐洲反應「冷淡」?

2023-02-06     國防時報看點

原標題:從中美「氣球事件」看,為何歐洲反應「冷淡」?

近日,美方持續炒作所謂來自中國的「間諜氣球」進入美國領空,美國務卿布林肯為此推遲訪華,美軍已出動F-22戰鬥機將「氣球」擊落,並表示將在收集碎片後進行分析,以深入了解中國的「監視能力」。

中國民用無人飛艇被擊落

經中方核查,該「氣球」實為民用無人飛艇,受不可抗力影響誤入美國,而美方為此動用軍事力量,明顯是反應過度,嚴重違反國際法精神和國際慣例,中方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強調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

不過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相較於美國政府在「氣球事件」上的極力炒作,歐洲方面的態度卻顯得有些「冷淡」,僅有少數幾個西方國家附和美方的說法,難道美國的領導力已經不起作用了嗎?

實際上,在經歷了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後,歐洲國家並不想目睹另一場衝突的發生,已然元氣大傷的歐洲企業若此時再承受另一場浩劫,無疑將嚴重衝擊歐洲經濟結構,更不用說這次是中美這兩個龐大經濟體之間的問題。

在這個高度敏感的節點,想必歐洲國家更多的感受是「不知所措」:原以為布林肯訪華會促進改善國際合作環境,卻沒想到美國「半路殺了個回馬槍」,繼續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

於是,歐洲國家現在正面臨一個兩難的困境:美國作為歐洲的傳統盟友,也是軍事上的有力夥伴,自然是歐洲國家合作的不二之選;而中國作為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經濟體,其國際影響力早已無法忽視。無論為誰發聲,恐怕都討不了好果子吃。因此,大部分國家更傾向於選擇「沉默」。

而在近期,中美關係緊張的勢頭愈發明顯,包括「美國將在菲律賓設立更多軍事基地」「針對中國更多企業的制裁」「聯合限制對華高端設備的出口」「美國眾議長可能的竄台」,這一系列事件只說明了一點:美國有意製造中美關係緊張的局面。

歐盟的一名高級外交官表示,美國忙於與中國「打交道」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歐洲現目前的目標仍是俄羅斯,他擔憂美國的分心會導致烏克蘭問題更難得到儘早的解決。值此之際,「選邊站」乃至於「拱火」,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此外有消息表明,一些歐洲國家的高級政客預計將訪華,以謀求改善關係以及更高層次的合作。據Politico報道,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博雷利或於4月訪問北京,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正在做訪華的相關準備。

儘管並不打算摻和到中美「氣球事件」中,一名官員仍表示,「必須關注中國對此次事件的反應有多糟糕」。換句話說,視情況的不同,中方的反應可能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分析人士認為,儘管美國步步緊逼,甚至可能引起一場新冷戰,但這並不能成為中國讓步的理由。美國通過歪曲事實、高調炒作的行為向中國施壓,終將損人害己,這在美國的半導體、綠色能源等產業上已經得到過應驗,相信歐洲的大部分政客都能看清楚其中的利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139b3da2a27345ba9b51f24661760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