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族大一統王朝,被後人稱為最有骨氣的王朝。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足以證明大明王朝的民族氣節。
但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被後世熟知的卻僅有朱元璋,以及朱允炆、朱棣、嘉靖、萬曆和崇禎,其他明朝皇帝的存在感都不高。
但有一位明帝卻不得不說,他就是明穆宗朱載坖。作為明朝第十二位君主,他雖然沒有開疆拓土之功,但卻因為繼位六年之後,便為明朝賺取了全世界一般的白銀,而被稱為明朝最會賺錢的皇帝。
他為人低調、謙遜、節儉,可以稱得上明朝比較有影響力的帝王之一,只是很短命,只活了35年。
一、明穆宗朱載坖
網絡上曾掀起過一場非常激烈的唐、明之爭,支持唐朝和明朝的人都各執己見,鼓吹自己支持的朝代最強大。
其實,同樣作為古代歷史中,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二者本來就沒有可比性,這種關公戰秦瓊的爭論只能讓人啼笑皆非。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曾是「明粉」最大的依據,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明朝的皇帝也確實有骨氣。
明穆宗的名氣並不大,但他卻在發展明朝經濟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雖然他是明朝最低調也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但人家確實富有天下。
最開始,明穆宗並非是首選的嘉靖帝接班人,甚至還曾一度被嘉靖所厭惡,無奈朱載坖的兄弟接二連三的去世,最終就剩下他有資格繼承皇位。
或許嘉靖並不認為朱載坖有帝王之才,所以才會屢屢將他排除在帝王候選人名單之外,不過朱載坖繼位之後僅六年,就賺回來全世界一半的白銀。
二、低調內斂,推行新政
明穆宗本來就不是首選的繼位人,再加上明朝時期的內閣尾大不掉,明穆宗登基之後,朝堂之臣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
據說內閣首輔高拱曾和張居正咆哮朝堂,而龍椅上的穆宗皇帝卻根本控制不住局面,一面顯示出了他謙和、寬容的一面,一方面也說明大臣太過於放肆。
只不過明穆宗根本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甚至後來大臣們一開始吵嚷,他就會宣布退朝。所以大臣們私底下都認為,他是一個碌碌無為的皇帝。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明穆宗簡直就是一個商業奇才,他在位時期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就使得明朝國庫充盈。
明穆宗上台之後開始推行「隆慶新政」,主要的內容就是減免老百姓的賦稅壓力,同時,還積極的在沿海城市開展對外貿易。
他還在明朝和蒙古國的邊界地區開通互市,這樣以來不僅減輕了軍事壓力,而且還促進了明朝的經濟發展。
三、開放月港,對外貿易
為了進一步加強經濟成果,明穆宗還下令在福建開放月港,也曾被稱為「隆慶開關」。
這時明朝開始和東南亞各國以及日本,進行海上貿易,明朝的絲綢、瓷器等商品,都源源不斷的通過對外貿易口岸銷往東南亞各國,並且成為了這些國家的熱門商品。
海上貿易之路打開之後,東南亞各國的白領不斷流向明朝,隨著日積月累明穆宗時期,明朝的白銀儲備量,竟然占據了世界貿易白銀總量的一半左右。
此時的明朝,儼然成為了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就這樣明朝的經濟實力帶動了國力,使明朝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同時,隨著明朝國內的白銀數量不斷攀升,老百姓的生活也日漸興隆,可以說當時一掃嘉靖朝留下的陰霾,原本已經氣數將盡的明朝又死灰復燃。
據後世人推算,明穆宗時期的經濟政策,至少讓明朝延續了70多年的國本,明穆宗也沒有逃過明朝皇帝的魔咒。
他逐漸被眼前的繁榮沖昏了頭腦,從剛開始親政時期的勵精圖治,逐漸演變為沉迷於美色的昏君,最後竟然因此在36歲時駕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他統治的16年中,明朝的國力確實得到了長足的增長。
明穆宗駕崩後,他制定的對外貿易政策被廢止,並出現了「閉關鎖國」的落後狀態,「隆慶開關」也就此被廢除,於是明朝開始逐漸走向衰亡。
結 語
明朝的十六位帝王每一位都有一段荒唐的經歷,明穆宗原本並不在儲君候選人之列,無奈老天選擇了他所有帶走了嘉靖其他兒子的命。
作為一個不被看好的皇帝,明穆宗卻開創了「隆慶之治」,讓原本奄奄一息的明朝又起死回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傳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