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能復活上美影「世界頂級動畫廠牌」?我有3個理由

2023-01-06     美人豐盛

原標題:《中國奇譚》能復活上美影「世界頂級動畫廠牌」?我有3個理由

2023年1月1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炫酷推出《中國奇譚》,僅更新兩集,就贏得了9.6的豆瓣高分。

在「小破站」熱門國創榜上,它甚至超越了「超級IP」《三體》和(播放量13.4億的)《凡人修仙傳》,名列冠軍。

《中國奇譚》為何如此受歡迎?大概「粉絲團」是關鍵。

《凡人修仙傳》2008年開更,積累了13年的書粉,《三體》在全球都有粉絲,但他們的「粉絲團」規模仍然比不上「上美影」。

「上美影」不只是影響了一代人。

50、60後的童年看過《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1961-1964年出品);

70、80後童年,有《哪吒鬧海》《九色鹿》《雪孩子》《猴子撈月》《葫蘆兄弟》陪伴(1979年-1984年)。

90後、00後對「上美影」也不陌生,因為他們有《大耳朵圖圖》(2004年出品)……

「上美影」動畫之所以能給人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因它高超的審美。

不管從畫風、故事還是文化上,它總是能做到高屋建瓴:

除了上美影,誰有那個文化底蘊,能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設計一個動畫片?

「兩個和尚」的民間諺語故事,怎麼就能改編成讓丹麥都服氣的《三個和尚》?

根據齊白石的一幅畫,竟創造了享譽世界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導演是怎麼做到的?

時隔18年,上美影終於再推出了《中國奇譚》。一出手網民就GET到了,從前的「絕世審美」還沒丟 。

小編既是自媒體人,也曾專研國畫15年(國畫作品獲過獎,也出版過國風繪本),今天就談談,作為一個畫家,我是怎麼看《中國奇譚》的?

一、畫風:從五代到宋代,老祖宗好東西太多

中國人看中國畫,即使非專業人士也能看懂個七七八八八:宋人的花鳥、陳老蓮的人物、齊白石的草蟲,怎麼看都好看。

我們之所以《中國奇譚》覺得美,就是因它深入了中國畫美學精髓。

《鵝鵝鵝》採用了極具空幻感的構圖:山水風景在雲煙之中縹緲靈動,與人同質,仿佛是一個整體。

在一個氣化氤氳的世界中,我們隨著「窮書生」的視野,看到了山——

那是中國畫的最經典的皴法「披麻皴」,由五代畫家董源創始(用麻繩般的線條表現山石結構紋理)。

書生遇到狐妖后,狐妖要他背他去一座山。那座山的畫法,叫「雨點皴",「發明者」是北宋畫家范寬(雨點皴常用來表現江南山水)。

書生看到的松樹,樹幹之畫法叫「魚鱗紋」,是《芥子園畫譜》的「經典課程」;

書生與狐狸乘船,托船之水,借鑑的是宋畫《赤壁賦》。

兔妖現形爬上梅花樹,兔身和背景的畫法,叫「分染」;

兔妖放出「心上人」,卻害怕狐妖醒了發現,就變出一道屏風隔在二人中間……

那屏風是經典的宋畫「款式」——柔和溫雅的底色、清麗脫俗的花鳥。

這幅圖的靈感不用說了,宋徽宗的《瑞鶴圖》是也。

《小妖怪的夏天》雖非水墨風,但「偷師」國畫名作之處也不少,比如青綠山水、村莊房屋。

老祖宗真的有太多好東西,讓我們後人可以隨便取用,但此「老本」也非誰都有能力吃——必須要創作者有一定的繪畫底蘊。

拿這塊小豬妖躲避的石頭來說,如非看和懂山水寫意,怎能知道如何用「筆刷」勾勒出這樣的絕美石頭輪廓?

沒有對筆墨的理解,輪廓線就會勾成這樣……

可以說,在畫風上,《中國奇譚》做到的,絕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二、故事:有現實意義的「新編」

近幾年,中國動畫片和動畫電影有三大窘境:1、特效豪華,但故事講不好;2、價值觀與現實嚴重脫節;3、嚴重依賴神話改編,原創度不夠。

一些3D動畫電影動輒花費數億大,故事卻總是捉襟見肘。除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獲得過8.4的高分,其它的大多數動畫電影都沒過7分。

劇情太貧瘠,使動畫更像「假大空的中國風堆砌」。

「編劇給美術們跪下磕頭吧!」
「劇情那叫一個亂啊,楊戩作為主人公沒有任何核心訴求?」

所以,當《中國奇譚》的小豬妖剛出場10分鐘就讓觀笑著心疼、心酸著流淚時,大家真是愛慘了!

《小妖怪的夏天》以無名小豬妖的視角講了個「職場故事」。

豬妖和鳥妖為完成任務毛都被薅禿了,還被上級嘲笑「瞧你倆那禿樣」。

當二人砍完一千斤柴火,小編還心想:這執行力太可以了!可一轉頭,他們的業績全被抹殺,只因「上頭」臨時改了主意——換柴火

對職場無腦蠻橫管理的諷刺,讓無數「打工人」共鳴。

小豬妖的價值觀,讓故事沒有變成「悲劇」。

他勇敢地選擇了那條對他來說「上善若水」的路,幸運地遇到了大聖這樣的「大咖」。

不知道得到「三根毫毛」的小豬妖,會不會「創業」成功呢?

《鵝鵝鵝》則隱喻更深——

1、書生要往鄰村送鵝,卻在路上遇到了怎樣也繞不開的狐妖。貨郎感覺到恐懼,這才想起別人勸他不要走鵝山。

(隱喻:一個人執意走上人生之旅,遇到了躲不掉的困難,產生了畏難情緒)

2、那個狐妖並沒有傷害他,反而鑽進他的背包,與鵝同坐。

(開始害怕的,開始慢慢適應,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3、二人坐下歇腳,狐妖列出酒席,並召喚出自己的心上人「兔女郎」,為書生斟酒。

(在前進的路上,有醉生夢死的同僚拉自己「入局」,警惕心漸漸放下)

3、喝醉的狐妖睡著了,兔女郎告訴書生,她也有個心上人「豬妖」,告訴你不要說出去;豬妖出來後不久,兔女郎也睡著了。這時豬妖又告訴你,他也有個心上人,請你不要告訴別人。

(你發現了更多的潛規則,目睹著別人慾望,發現每個人都沉迷其中,這時,你仍然是旁觀者。)

4、誰知,豬妖喚出來的鵝妖竟是那麼美麗,讓你動心,雖然你擔心「鵝」也有心上人,但是最終還是入了局……

(在慾海里時間長了,或者在潛規則里浸淫久了,你也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5、這時候大家都醒了:豬妖吞了鵝妖、兔女郎吞了豬妖,狐妖吞了兔女郎。你的面前,只剩一個狐妖了,你的內心很惆悵。

(「吞」代表著人被慾望所困,你也擁有了慾望卻沒能實現,你徒然感覺自己失去了什麼。)

6、鵝妖留下的耳環,變成了很多隻美麗的鵝。

(終於,你悟到,不一定要控制才是擁有。也許那個「鵝」離你而去,並不是壞事——沒有把它吞噬,卻可以看見它自由飛翔,你原來並沒有失去)。

7、狐妖作揖離去,這時也驚覺,他竟不好也不壞。

(那些曾經誘惑你的慾望,本無好也無壞,一切只在於你的本心。)

導演胡睿說,這個故事說的就是,人要守住自己的本心。之所以用第二人稱,就是讓人代入和思索。

若從冷酷的角度看,《鵝鵝鵝》講的是人被慾望誘惑的全過程,是人生雪泥鴻爪的嘆息。

若從治癒的角度去看卻很暖的——當你對未旅途陌生時,可能會妖魔化它;身置其中時,你會沉迷其中;但最終你會走出來,回歸本心。

《鵝鵝鵝》深具智慧,怎麼理解全看自己。

三、風骨:既不生扒也不媚外,深挖民族文化特色

《中國奇譚》擁有自己的文化和風骨。

首先,在形式上《中國奇譚》選取了「中式奇幻故事短片形式」,為國人所熟悉。

中國不少「誌異」故事都是這種編法,比如《搜神記》《山海經》《聊齋志異》等,國人很習慣也很喜歡這種形式。

為了和「誌異」形式緊密結合,《中國奇譚》採用了8個導演,來表達不同的故事和畫風,再由一名總導演統一風格,非常科學和用心。

其次,《中國奇譚》沒有生扒傳統故事,而是結合現實需求,來了個「故事新編」。

誰說《小妖怪的夏天》不是一個現代職場寓言呢?而「不忘初心」的故事《鵝鵝鵝》也正是當代中青年最需要的……

在結合現實社會和價值觀落地方面,《中國奇譚》怕是比現在某些現代都市劇都「接地氣」。

連NOBODY的英譯,觀眾都連稱「絕了!」

最後,《中國奇譚》有風骨,也懂人文關懷。

不知道有多少年,中國動畫一直在模仿歐美迪士尼風、日本熱血風。

中國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它積澱出的審美,何至於總是東施效顰?

它既有《雪孩子》的空谷幽蘭;

也有《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的自強不息;

甚至是像《九色鹿》般,擁有蒼涼悲憫的內在力量。

正因為如此,上影美的作品在五六十年代才獨秀一枝,被海外稱為「中國學派」,也堪稱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動畫廠牌。

我們誇讚《中國奇譚》,不是因為自戀,而是童年曾受益於「上美影」動畫的我們,有使命弘揚自己的優秀文化。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深深發掘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不是嗎?

何必空談文化自信?正如網友說的:

「上美文藝復興……不再是大魚海棠之流表面中國風實則模仿日美動漫的形式主義外強中乾,真正做到了畫風與內核雙豐收。」
「出這種作品,才能讓我們文化自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f3985ed377a9493d3df0dcfaa896e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