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電腦愛好者關注我們
在之前的推送中,針對CPU,特別是台式機CPU的「外部特徵」,我們之前的推送提到過接口的類型 、針腳/觸點數量 ,以及頂蓋的作用 。隨著新CPU的陸續發布,這些特徵又有了新變化,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這些小夥伴或者沒注意到,或者已經疑惑了很久的新形態吧。
其實新形態的集大成者,就是近期AMD剛剛公布的桌面CPU銳龍7000及其新接口AM5,咱們就從它們為例說起吧。首先是銳龍7000非常獨特的「八爪魚」型頂蓋。為啥會這樣呢?原因來自兩方面,首先是隨著CPU的結構越來越複雜、頻率越來越高、供電需求越來越大,需要的額外元件越來越多,對比一下頂蓋下的Zen 4和Zen 3就能看出元件數量的差異了。
Zen 4
Zen 3
另一方面,AM5接口居然完全沒有留下底部元件安裝位,使得所有元件,即使數量再多,也只能集中在頂部。順便說一下,其實酷睿處理器的頂部頂蓋之外也有一些元件,只是數量較少,不會影響頂蓋設計。
那麼,能不能學現在的銳龍處理器一樣,把頂蓋設計的幾乎和基板一樣大,把基板上的所有元件都裝起來呢。也不能,因為如今的LGA接口與奔騰4時代的插針(PGA)有一點不同,就是必須由頂部施壓,才能讓CPU的觸點與接口彈片切實緊密地接觸,而這就需要頂蓋提供防護、散熱之外的另一個功能——承壓,也就是酷睿頂蓋側面的「小翼」和銳龍7000頂蓋伸出的幾個「腳」的用途,只是銳龍7000要躲開和保護頂蓋上的元件,延展面有點怪而已。
這裡再說明一下,如果認為這種怪異的造型說明AMD的設計實力不行,就又大錯特錯了,同樣回頭看看它早就在商用級CPU上使用的LGA接口,比如SP5,就會發現底部容納元件的設計AMD同樣可以做得出。至於為何在AM5(以及AM4)上不使用,最大的可能是採用了更簡潔的封裝布線,將通信線路及相應的矽片面全部朝下,需要元件配合的線路及矽片面則朝上。
其實還有一點在如今的接口上沒有表現出來,那就是AMD可能已經發現了LGA接口的一些弱點,比如12代酷睿就爆出了承壓面太小而壓彎CPU的問題。如果八爪魚的幾個承壓點都用上,就可以很好地分擔壓力,減少這種問題,只是相關設計還未成熟,只能先使用類似Intel LGA接口的兩側承壓固定。
說遠一點,其實AM5的主板端針腳也有些講究,兩部分顯然在角度上 有所不同,可以比單向更抗折,其實近期的一些Intel平台主板也使用了類似設計,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主流方式。至於完全均分的設計,是不是說明兩側的針腳有一定的對應性,部分針腳損傷可以相互替代,這就不確定了,只是從EPYC的針腳定義看,可能性還是存在的。